悲痛!又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泰斗级的专家突然离世....年仅60岁

奕迅的笔记 2024-11-16 08:28:54

导语

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射线下工作,介入医生还是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射线伤害。

11月11日,据澎湃新闻消息,从中国抗癌协会等相关方面获悉,我国知名放射介入专家、河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黎海亮教授,于2024年10月26日,因病抢救无效在郑州逝世,终年60岁。

黎海亮是河南省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国内著名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介入医学专家。

黎海亮教授去世的消息发出后,大家纷纷哀悼黎教授!

据中国抗癌协会方面介绍,黎海亮教授1987年毕业于原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

要知道,原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就是现在的郑州大学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在2000年与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郑州大学是河南省的211高校,而河南医科大学作为组建郑州大学的一部分,其高校医学学科实力强硬,所以黎海亮教授能在80年代来到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学习,证明其个人学习能力非常过硬。

青年时期的黎海亮教授

黎海亮教授毕业后,来到了河南省肿瘤医院工作,从事肿瘤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工作。在工作10年时候后,就开始担任河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1997年8月担任河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副主任,2002年11月担任放射介入科主任,2013年4月担任医技医学部主任,2016年被评为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22年8月担任河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值得注意的是,二级教授是正教授职称中的第二高级别,能够评为二级教授的人,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都是在学界上临近泰斗级的人物。

二级教授评定标准非常严格,参与评选聘用者是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一流专业人才,需担任教授岗位10年以上,为所在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等。而黎海亮教授之所以被评为二级教授,主要是因为他为我国介入治疗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黎海亮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经皮经气管穿刺活检等技术。其开创性的针对门静脉癌栓的粒子植入治疗取得丰硕成果,写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黎海亮教授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突破,还专注于肿瘤的介入治疗和影像诊断,擅长肝癌、肺癌、肾癌等肿瘤的介入治疗,他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主持撰写了X线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专家共识。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他致力于转化医学研究,获批多项国家专利并实现临床转化。

他凭借自己的丰硕成果,不仅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还在2018年,荣获首届“河南最美医生”提名奖,在2021年荣获“中原名医”的荣誉称号。

黎海亮教授还在国内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以及河南省多个学术任职。

总而言之,黎海亮教授的去世对于我国介入治疗学的发展也是无法接受的悲剧。

大家都知道,培养一个医学专家多么的艰难,从读大学开始,至少得5年,才能大学毕业,再读研读博,大概又得10年左后才能从理论上毕业,然后进行临床实践,又得至少10年,才能在医术医技上有所建树,然后,想达到专家教授级别,又得至少10年,前后加起来得35年的努力拼博,大概到了55岁——60岁,才是医生最吃香,最厉害的时候。

而放射介入专业上所有建树的医生更为稀缺。根据《中国介入医学白皮书(2021版)》的调查数据,介入科室负责人中96.75%为男性,年龄分布以40~49岁阶段最多,达到了45.67%。在1345家医院中,共有介入医师8716人,平均每家医院6.48名。这表明介入科医生的数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中可能更为紧缺。

此外,介入医学作为新兴临床学科,其发展依赖于高质量的临床循证和基础科学研究,以及严格的介入规范化诊疗和培训。这进一步说明了介入科医生不仅数量稀缺,而且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介入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微创治疗方式,可以让患者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只通过在皮肤上做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通过人体原有腔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局部病灶进行诊断和治疗。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介入科医生通常要暴露在影像设备的射线中,所以介入医生要穿上几十斤重的特制衣服以防射线辐射,每一台手术下来都汗流浃背,介入医生更是自嘲为“铅衣人”。

尽管如此,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射线下工作,介入医生还是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射线伤害。

一项发表在Circulation子刊上的研究表明,医生的健康状况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可谓是“息息相关”。这项研究以工作环境最为“恶劣”的介入科医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与其他科室医生相比,介入科更易发生皮肤损害、颈背部及膝盖等病痛以及白内障。而且,在导管室呆的越久,健康状况越差!

图源:Circ Cardiovasc Interv.

这项研究共纳入746位医务工作人员,包括心脏介入医生、心电专家、护士和技术人员,共有466位长期暴露于辐射,平均在导管室的工作年限为10年。

研究发现,与其他科室的同事相比,在导管室工作的医务人员皮肤损害的患病率会增加4倍多(8.6% vs 2.0%),颈背部及膝盖等病痛增加近6倍(30.2% vs 5.4%),白内障增加近5倍(4.7% vs 0.7%),如果在导管室工作16年以上,以上各种风险会明显递增。

除此之外,“铅衣人”也更多会发生高血压(12.9% vs 7.5%)、高胆固醇血症(12.0% vs 4.0%)和甲状腺疾病(7.5% vs 3.6%),出现更多焦虑或抑郁现象(12.4% vs 2.1%)。

问卷参与者的健康状况

按职业工作年限分列的健康问题比率

其实,不仅仅是以上研究中提到的疾病。现实生活中的介入科医生遭受到的辐射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下一代,比如生育问题和胎儿手指畸形等……

60岁,正值当打之年。黎海亮教授本应继续在医学事业上大展宏图,在岗位发光发热,却因病逝世。

不知何时起,本该悬壶济世的医者,竟成了“最不健康”的人。医者,难自医也。希望不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医院单位都能将医生们的健康保障落实到实处。

大掌希望每一位医护同行们都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该休息就休息,只有保证自己身体健康,才有更多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希望黎海亮教授,一路走好!

0 阅读:2

奕迅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