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所谓的宁远宁锦大捷:一个是掩败为功,一个与他无关!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11-06 15:53:29

不管袁崇焕是熊是鬼?是靠标榜主战升官,还是靠和谈保命?反正宁远、宁锦两次大捷都记在了他头上。

甚至还因此引申出了“袁崇焕不死,大明不亡”的论调。

然而仔细分析这两场所谓的大捷,袁崇焕在其中的表现并没有世人想象中的那么英勇和关键。

先来看宁远之战

背景:

当时,整个辽东刚刚发生了大旱灾,为了肚子,努尔哈赤集结了十三万大军去察哈尔和科尔沁打草谷,蒙古人没有城池的负担,林丹汗略一接触就跑路了,一点粮食都没给留。于是有人又有枪,依然饿着肚子的努尔哈赤就把目光投向了明朝在山海关外开拓的那些军事基地,因为整个东北只有那里贮备着大量军粮。

而刚刚上任的辽东经略高第和山海关总兵杨麟也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奴贼希觊右屯粮食,约于正月十五前后渡河。”

于是,高第决定效仿林丹汗“坚壁清野”,下令将前线人马物资全部撤入关内。

但是,在宁远管兵的“宁前道”袁崇焕和管粮的“督屯通判”金启倧却置若罔闻,不但阳奉阴违,还公然抗命,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后果:

后果就是锦州、右屯、大凌河等地的少量部队被压为齑粉,部分粮草被后金在海边截获。

清人编修的《明史》将这锅扣在了高第头上,说他“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这实在是冤枉,高第的指令很明确,就是阻止后金抢粮,换句话说就是人可以死,粮食不能丢,又怎会“委弃米粟”呢?

再说,时间上也来得及,高第下令是在天启六年正月初四,他判断后金军正月十五渡河,而努尔哈赤正月十四大军开拔,“十六日次于东昌堡,十七日渡辽河……”(不得不说高第的判断非常精准)。

高第下令撤退的时间离后金出兵有十天,离渡过辽河还有接近半月,此时立刻后撤完全来得及,也正因为时间足够高第才有此令。再说,至不及,也能烧毁粮草后撤。

然而,正是因为袁崇焕的阻挠,以及他公然抗命带来的示范效应,锦、右、大凌等地的粮草、人马没能完全撤离,被努尔哈赤包了饺子。

也正是因为这十余万粮草的“接济”,才支撑了后金后续的进兵。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兵临宁远城下,宁远之战爆发。

从军五年来首次面对战争的袁崇焕,在此战中确实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也是不得不为,毕竟他的那句大话“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已经吹出去了),他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人亲临城头督战。城外的百姓也都镰刀、锄头、棍棒入城协防。

次日,后金大军开始攻城,明军奋起抵抗,战事进行得相当“激烈”,通判金启倧亲自点燃大炮,竟被大炮震死,后金围攻两天,没有得手,转而进攻觉华岛。

《明史》中的记载是,后金攻城两日(实际作战时间不足一天),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这就是宁远之战中,袁崇焕的所有斩获,何谈“大捷”?

随后的觉华岛之战,更是佐证了袁崇焕非但无功,反而有罪。

觉华岛虽然在海上,但离海岸线很近,距离宁远城也不过三十里。但袁崇焕刚“打赢”了宁远之战,又怎敢冒险赶来与后金军野战,于是坐视不救。

后金骑兵踏冰寻粮,岛上军民奋力掘冰(许多人手指头都冻掉了),但掘冰的速度仍赶不上结冰快。后金兵很快登上觉华岛,守卫觉华岛的明军英勇奋战,战至最后一卒,全部壮烈牺牲。

时觉华岛守将金冠刚死,其子武举人金世林带了三百人来为父移灵,刚好赶上后金兵攻岛,他和随从一同加入苦战,全部战死,死去的金冠也被开棺戮尸。岛上的一万多商民与官军共同抗敌,战后也全被屠戮一空。

此外,后金还劫掠了觉华岛上的十余万石粮食,焚毁了不能带走的全部草料,满载而归。

宁远之战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败仗。只是因为明朝需要对后金的强硬态度,以及胜仗鼓舞士气,袁崇焕才被粉饰成了力挽狂澜的胜利者。

再来看宁锦之战

不同于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捷,此战中无论是守城战还是野战冲锋,明军都取得了货真价实,不带水分的胜利,扭转了明军多年来连战连败的颓废局面,重振了人心。

但是此战与袁崇焕并没有太大关系。

这场战役中有两个人需要隆重推介,一个是中流砥柱的良将赵率教,一个是力挽狂澜的英雄满桂。

锦州守将赵率教身临险境却英勇无畏,不仅击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还抓住战机主动出击,配合支援友军,体现了良好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可贵的大局观念。

另外,他与皇太极的口水战也堪称经典。后金大军压城,他派人缒城而下,到后金营中讲和,以便拖延时间;皇太极写劝降信,他不予回复,似同暧昧,还是一个拖字诀;皇太极强攻不成,用激将法诱其出城野战,他不仅唾面自干,还嫌水量不够大;皇太极擅长太极,他擅长厚黑学……

皇太极强攻锦州损失惨重,但坚决不退,有一多半原因是被赵率教气的。

如果说赵率教是因为袁督师派系的缘故而加倍奋战的话,那山海关总兵满桂就是一心为国,不以个人私仇而废国家大事的典范。

满桂在军事上是一把好手,政治上却是个童子军,他性格耿直,只知打仗立功,既不会搞关系,更不会来事。所以当他的伯乐孙承宗离任后,他就陷入了人事危机。

他先是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发生矛盾,后又因为不愿站队“袁崇焕系统”,成了“圈外人”。

为了统一事权,袁崇焕就刻意刁难他,上书诽谤他,想把他调走,多亏督师王之臣惜才,才最终让他与赵率教掉了个,出任山海关总兵。

锦州危在旦夕时,袁崇焕继续发扬见死不救的精神,誓不救援赵率教。

而满桂则不记前仇,率军与副总兵尤世禄从后方前屯出发,先后两次与敌军进行野战,他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充分发扬了不怕死,敢打敢拼的精神,在人数并不占优的情况下重创金军。

自从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基本上没人敢与后金军野战争锋,满桂是第一个,对战的还是济尔哈朗、阿济格、岳讬、豪格这样的贝勒名将,而且还打赢了。他的胜利,含金量极高。

相比这两位,袁崇焕的表现就完全不够看了。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战事中,袁崇焕一直躲在宁远,一次也没有上火线。皇太极兵临城下时,由于满桂在城外野战,后金军并没有攻击宁远城,袁崇焕最多也就是在城头上象征性的放了几炮,根本未曾与敌人发生正面接触。

更何况,他还见锦州被围不救,让“客军”出城野战。他在宁锦之战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也许有人会说,满桂和赵率教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袁崇焕修筑了坚固的宁锦防线。

但事实上,宁远是孙承宗修的,不是袁崇焕修的,况且满桂在宁远城外进行野战取胜,宁远城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锦州倒是袁崇焕修的,而且还没有被攻下,但锦州并没有起到防守的作用,后金骑兵越过锦州南下,进攻宁远,锦州反而成了后方,证明了锦州是标准的马其诺防线,是大漏勺。

况且后金没有拿下锦州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赵率教的英勇奋战,也有皇太极围点打援的策略,并不能说明锦州牢不可破。

人们在提到宁锦大捷时,总是归功到袁崇焕头上,并以此认定袁是民族英雄,这其实大错特错,宁锦大捷真正的功臣是赵率教和满桂,袁崇焕仅是名义上的首脑——辽东巡抚。

对此,天启帝就看得很清楚,宁锦之战后不久,天启就以袁崇焕“暮气难鼓”将其罢免。

可惜,崇祯帝新君登基三把火,心比天高,又重新启用袁崇焕,最终导致五年平辽反平到了北京城下。

1 阅读:42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