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提醒:别让溺爱“坑”了孩子!

不渡 2025-01-31 16:02:26

李玫瑾教授早就强调过:千万别太顺着孩子啦!咱们得先搞清楚,啥是真正的爱,啥又是溺爱。真正的爱,那得是懂孩子的心思,能帮他们找到解决难题的法子,可溺爱就不一样了,不管孩子做得对不对,反正啥要求都无条件满足,这差别可大了去了!就跟养了个“小皇帝”似的。咱们得擦亮眼睛,别让溺爱毁了孩子。先来看看溺爱的十大表现,你中招了没?1. 特殊照顾:有些家长对孩子那是宠上了天,啥事儿都给孩子开绿灯,让孩子处处都有优先权。就好比吃饭的时候,先紧着孩子爱吃的来,看电视也得可着孩子的喜好选。玩具先玩最好的。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变得自私自利,心里就只想着自己,不懂得体谅别人,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比别人特殊,这以后可咋在社会上混呀!2. 无条件满足:孩子想要啥,家长就给买啥,不管合理不合理,一概满足。孩子说想吃糖,哪怕刚吃完饭,二话不说就给买;孩子想要新玩具,哪怕家里已经堆成山了,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掏钱。这就好比给孩子开了一张“无限提款卡”,他们永远不会懂得珍惜和感恩,觉得一切来得都太容易。哪天家长满足不了了,说不定还得跟家长闹脾气!3. 过度保护:有些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做。孩子想自己爬个楼梯,家长赶紧冲过去扶着;孩子想参加个户外活动,家长担心这担心那,死活不同意。孩子长大后,面对挑战和风险就会手足无措,自信心和独立性根本无从谈起。4. 轻易妥协: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心软,不管啥要求都答应。孩子不想吃饭,哭闹着要吃零食,家长没办法,只好妥协;孩子不想睡觉,吵着要看电视,家长也只能同意。这就相当于告诉孩子:“只要我哭,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一切。”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任性,欲望也会越来越大,根本停不下来。5. 当面袒护:家里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意见老是不统一。爸爸刚批评完孩子,爷爷奶奶就赶紧跑过来护着,说:“孩子还小,别这么凶他!”这孩子一看有人撑腰,以后就更不知道自己错哪儿了,也搞不清行为的界限到底在哪儿,这教育可就乱套了!6. 生活懒散:有些家庭对孩子的生活习惯一点儿都不重视,孩子想啥时候睡就啥时候睡,想吃啥就吃啥,一点规律都没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自律性和责任感往往都很差,做事情拖拖拉拉,一点规划都没有,这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可不小。7. 习惯性做交易:习惯性做交易。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任务,动不动就用物质奖励来诱惑孩子。“宝贝,你要是考了 100 分,就给你买个大玩具。”“你要是把作业写完,就带你去吃肯德基。”刚开始可能有点效果,可时间长了,孩子做事情就只冲着奖励去了,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反而被削弱了,这可真是得不偿失!8. 放纵错误:孩子犯了错,家长不仅不指出来,还觉得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就好了。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家长一笑了之;孩子说了脏话,家长也不当回事儿。孩子要是从小就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以后不就养成习惯了嘛,这就相当于在孩子错误的道路上又推了一把,让他们养成重复犯错的习惯,根本不知道改正。9. 过度夸奖:有些家长不管孩子做了点啥,都使劲儿夸,“宝宝你太棒了!”“你简直就是天才!”偶尔夸夸没问题,可要是天天这么夸,孩子很容易就骄傲自大起来,觉得自己啥都行,稍微遇到点挫折,就受不了了,这心态可咋整!10. 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一律包办,都上小学了,还帮着穿衣洗脸;孩子做作业,家长在旁边全程辅导,甚至直接代劳。这就相当于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和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长大后就像个巨婴,啥都不会,啥都不敢做。咱们得明白,爱孩子不是一味地满足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独立性、有同理心的人。别让孩子在溺爱的温床上越陷越深,最后变成社会的“巨婴”。那么,怎么避免溺爱呢?1. 立规矩:给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并且严格执行,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2. 让孩子承担责任:孩子犯错要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比如打碎了东西要自己赔偿,这样才能让他们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 培养独立性: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事做起,比如整理玩具、穿衣服、洗碗等,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4. 延迟满足:不要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适当延迟满足,让他们学会等待和珍惜。5. 鼓励孩子面对挑战: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要鼓励他们勇敢尝试,从错误中学习。6. 给予适当的夸奖:夸奖要具体,针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泛泛地说“你真棒”。7. 以身作则: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8. 多沟通:和孩子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咱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就得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绊脚石。千万别让溺爱毁了孩子的未来!

1 阅读:13
不渡

不渡

向上的生命力比皮囊更有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