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百病生!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有何区别?用药不可盲目

凌瑶聊健康 2024-11-09 17:04:41

走两步就喘,动不动就出汗,回家就想躺着,每天睡醒特别累,好像睡不够似的,常年手脚冰凉……很多人都会问,我是不是虚?虚则百病生,通俗地说,“虚”说明人体正气不足。中医认为,虚证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大类。

这四种虚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阴虚则热、阳虚则冷,气虚则懒,血虚则燥。是不是还有点不太明白,下面咱们逐一分析,看看这四种虚究竟该如何调理。

阴虚——左归丸、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有些人,平时比较怕热,一年到头手脚心都是热热的,尤其到了晚上睡觉还会出汗,脸上红扑扑的,经常觉得口渴喜欢喝冷饮,性格也偏急躁,做事风风火火。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火力旺、有活力,殊不知,这样的人可能是阴虚。

阴虚,是指阴液亏虚,阴液泛指体内一切富有营养的液体,包括血液、汗液、唾液等。阴液就是我们身体中流淌着的“泉水”,能滋润、濡养脏腑器官,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而当阴液亏虚时,身体就像失去了灌溉的土地,就会出现干燥之象。阴虚体质:形象地讲又称“灯笼”体质。为什么说阴虚的人是灯笼体质?灯笼里有个小火苗,如果火苗不在正中间,它靠近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烤得慌,导致人今天口腔溃疡、明天牙有点疼。

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了“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治疗思想,分别创制了治疗元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右归丸,及治疗肾水不足的左归丸。

左归丸是张景岳治疗真阴亏损的代表方剂,遵循景岳“重形体,补精血”的理念。仲景宛西制药生产的左归丸,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肾填精,大补真阴为君药。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板胶、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前者偏于补阴,后者偏于补阳,于阳中求阴,均为臣药。菟丝子、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益精填髓之效。主治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之真阴亏虚证。

阴虚的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试试用左归丸调理。

当然,说到阴虚,不得不说一下补阴方药之祖,千年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作为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之一,六味地黄丸的“出镜率”之高、知名度之大、影响力之广,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

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名著《伤寒杂病论》中的“肾气丸”。到北宋时期,太医丞钱乙认为,肾决定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泻要同时进行,遂从“肾气丸”入手,减去肉桂、附子两味,保留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泽泻、牡丹皮和茯苓共6味药材,研制了滋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黄,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且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二山”共为臣药。三药相配合,有助于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强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助益山药之健运。泽泻、牡丹皮、茯苓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

以上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和精华所在。

阳虚——右归丸温补肾阳

有一群人,他们总有这样的烦恼:每当天气转凉,手脚冰凉就会找上门;喝了一杯冻奶茶,过了一会儿就肚子疼找厕所。

明明什么都没做,坐着汗就开始往外冒;比别人更容易生病,每次感冒总少不了他……这些症状看起来毫不相关,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根源——阳气不足,也就是阳虚。

阳气就像身体里的小太阳,能起到温煦人体、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阳气不足,人体的温煦作用会下降,会导致身体出现寒象。

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右归丸进行调理。

右归丸作为温补肾阳的名方,以附子、肉桂、鹿角为君药,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肉桂、附子温肾助阳祛寒;鹿角胶咸温纯阳,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肾而温督脉,并能生精血,强筋骨。以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为臣药,滋阴益肾,阴中求阳,阴阳同调,养肝补脾。熟地黄性味甘温而补血滋阴,填精补髓;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养肝肾而涩精。佐以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补血养肝。诸药配合,共奏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之功效。

气阴两虚——生脉饮让你恢复元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起居作息不规律、工作超负荷等原因,很多人出现了气虚的情况。气虚好比人体的燃料不足,从而导致动力不足。气虚的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懒”,懒得说话,懒得动弹,另外疲乏、自汗、气喘等,也是气虚的常见表现。

“生脉饮是个好东西”“生脉饮解决了我每天睡不醒”“这生脉饮有点东西啊!”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使用生脉饮的经历。大多数网友初次接触生脉饮,多是出现胸闷、气短、失眠等症状,容易出虚汗、容易疲劳,在医生的建议下尝试生脉饮,恢复能量。

事实上,在中成药家族中,气阴同补的生脉饮确实是一个让你恢复元气的方剂。

生脉饮是主要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剂,原名生脉散,因有益气生津复脉的功效而得名。孙思邈说:“脉为血之道,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本方以补气而使血道充盈,脉气以复,故名生脉饮。”医家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一书,阐明其方义为“气充脉复,故名生脉”,清代医学家吴昆的《医方考》谓之“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也,名曰生脉”。

生脉饮的组方简洁,人参补气、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阴止汗,五味子的作用就像结了一张大大的网,可以把补进去的能量一滴不漏地收起来,防止这边补那边漏。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共同发挥气阴同补的作用,服用以后使得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因此得名“生脉饮”。

别看生脉饮组方简单,但是其作用却不容小觑,正如《医方集解》所言:“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可以广泛应用于气阴不足者。

由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生脉饮包含党参方生脉饮和红参方生脉饮两种。这两种配方分别有何功效呢?党参方相对比较缓和,它同时还可以健脾,适合比较轻微的气阴不足的患者,兼有脾气不足的患者比较合适。红参方比较性温燥烈,用于极度的虚寒,伴有气虚的患者比较合适。

气血双虚——归脾丸为你加足马力

谈到血虚,必须联系到气虚。因血为气之母,气为血帅;气能生血,血随气行,气统血,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气与血两者有相互依存,相为用的关系。中医认为,脾主消化吸收,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一虚,气血少了,人自然就会显出老态。

因此,“归脾”,从字面上讲,就是把脾的工作重新归还给它。中医认为脾除了化生气血,还有统血的作用。如果脾虚,气不足,那么血液就会跑出经脉,这就叫“脾不统血”。很多女性的血证,比如崩漏等,都和“脾不统血”有关。而归脾丸就是治疗脾不统血的一个主要的方子。

归脾丸出自南宋医家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最先引用的归脾汤,后几经演变,变成如今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经典名方。它用于气血两虚导致的入睡难、多梦、困倦乏力的症状,还可以治疗失眠、神经衰弱。仲景归脾丸由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组成。方中黄芪、党参补脾益气,使气旺血生,为君药。辅以当归、龙眼肉养血补心为臣药;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助参芪补脾以资生化之源为臣药。佐以酸枣仁、茯苓、远志养血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大枣调和脾胃,以助生化。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以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

近年来,仲景宛西制药以传承创新张仲景医药文化为核心,为彰显中医经典力量,聚焦经典名方的优势病证和优势病种,集中各方面专家开展系列科研,展现中药独特疗效,让经典名方焕发新活力。这些中成药所使用的药材均来自道地产区的药材种植基地,坚守“药材好,药才好”的制药理念,药效有保障,同时仲景宛西制药拥有“现代技术集成在传统中药浓缩丸中应用”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平台,保证中成药剂型和药效的稳定。

0 阅读:38

凌瑶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