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这个神秘的机构,在清代掌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在这个机构里,军机大臣位高权重,备受皇帝信任。但是,在军机大臣的背后,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们就是军机章京。这些军机章京到底是什么来头?他们在军机处里具体做些什么工作?
一、军机章京的选拔与编制说到军机章京的来历,还得从清朝初年的顺治年间说起。当时,为了加强对全国军政大权的控制,顺治皇帝在内阁之外,另设军机处。军机处最初只有两位满洲大臣,专门负责军机大事,地位尊崇。到了康熙年间,军机大臣的人数才逐渐增加。
可是军机大臣再厉害,也需要助手打下手。于是就有了军机章京这个职位。军机章京不是正式编制内的官员,而是由军机大臣从内阁中书、六部员外郎等官员中挑选,充当幕僚。
到了雍正年间,军机章京有了正式的名号,叫做"军机处行走"。乾隆年间又改称"军机司员上行走",再后来就干脆叫"章京上行走"了。这个名号虽然一再更换,但职责始终如一。
军机章京虽然不是"正印官",但选拔标准可一点也不低。军机大臣对章京的要求是:为人忠厚老实、年富力强、写一手好字。毕竟是给皇帝草拟奏折、誊录上谕的,字要写得工整漂亮,才能让皇帝赏心悦目。
军机章京的名额也是有定数的。通常是满汉各16人,分为两班,每班满汉各8人。两班轮流值班,互不交叉。章京当中,会推举一位写字最好、办事最利落的担任"领班",叫做"达拉密"。
要成为军机章京可不容易,先得是正儿八经的内阁中书、郎中或者员外郎,而且还得文采出众,才有资格被军机大臣举荐,然后通过考核,经皇帝御笔钦点,这才算正式当上军机章京。
别看军机章京的级别不高,一般只有从五品到正四品,但他们可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文武百官都得看他们的脸色。当然,这与他们的职责息息相关。
军机章京的最主要工作,就是代军机大臣草拟上谕、奏折等,可以说是军机大臣的"秘书"。清朝时期,凡是重大军政大事,皇帝都要发布上谕,交代详细的指示。这些上谕,都是出自军机章京之手。
除此之外,各地官员给皇帝呈递奏折,也都先交由军机章京过目,他们要给奏折写笺、加按语,然后呈给皇帝批阅。等皇帝圈点了奏折,再由章京誊录副本,送至内阁,由内阁发出"朱批谕旨"。
可以说,清朝的军令政令,都要经过军机章京的手。这么重要的差事,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军机章京必须文采斐然、才思敏捷,皇帝和军机大臣的指示,常常只有只言片语,都靠章京发挥,润色成文。
这就要求章京必须博览群书,熟悉典故,还要遣词造句,文笔生动。一份奏折、一道上谕写得好不好,关乎国家大事,事关重大,所以皇帝和军机大臣对章京的要求极其严格。
多亏了军机章京的辛勤劳作,清朝皇帝和军机大臣才能从容不迫地处理军国政务。这么多奏折、上谕,全靠章京们昼夜不分地誊写,可以说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军机章京们常年辛劳,工作、生活环境也十分恶劣。故宫乾清宫西南隅的军机处大楼里,军机章京们就在南侧的一个不大的房间里办公。十几个人挤在小小的房间,伏案疾书,对着昏暗的烛光,简直就是"寒窗苦读"的写照。
即便如此,军机章京的位子,还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美差。毕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跟在军机大臣身边,机会多,前程远大啊。可是他们真的能一路青云直上,做到军机大臣吗?且听下回分解。
二、军机章京的具体职责军机章京虽然只是军机大臣的幕僚,但他们却是大清朝廷的中枢神经,皇帝的嘴和耳。为何这么说?且听我细细道来。
在康熙年间,皇帝下旨设立军机处,本意是为了掌控兵权。军机大臣是皇帝的亲信重臣,掌管着全国的军政大权,但他们毕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不可能事必躬亲。
于是,军机章京这个角色应运而生。章京们是军机大臣的助手,却掌握着军机处的具体运作。那么,他们究竟都做些什么呢?
军机章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军机大臣起草、誊录上谕。俗话说"天子一言而士庶同听",皇帝的每一道旨意,都是国之重器。清朝的上谕,由军机大臣口授,军机章京执笔,一式三份,皇帝过目,由内阁、军机处分别执行。
除此之外,章京们还要审阅各级官员递交的奏疏,给皇帝当参谋。这些奏疏里,不仅有地方大员禀告军政大事,还有御史弹劾贪官污吏,都需章京们斟酌。如果奏折言之有理,他们就给皇帝写个小结,请示如何决断;如果言之无物,也得委婉驳斥,代皇帝训斥官员。
可以说,军机章京是皇帝的千里眼顺风耳,是联系朝野上下的纽带。有了章京们,皇帝对江山社稷的动向了如指掌。
草拟上谕,审阅奏疏,这已经是份不轻松的差事了。可是军机章京要做的,远不止这些。
在每日清晨,当旭日初升之时,章京们就要披星戴月来到军机处。昨天批阅的奏疏,要誊写好清单,等候皇帝过目;皇帝批示的各项军政大事,也要分门别类,妥善记录。这些可都是机密重地,稍有差池,轻则被皇帝斥责,重则吃牢饭戴枷锁。
不仅如此,遇到朝廷有盛典庆典,军机章京也要出面主持。比如乾隆年间,每当皇帝祭天、巡幸时,都少不了一堆繁文缛节。什么祭文、颂词、礼单,都要章京们斟酌写就。更别提每逢元旦、冬至,文武百官都要齐聚一堂,军机章京还得维持秩序,引导官员们一个个上前叩拜。
大内外的许多琐事,虽然军机大臣不便出面,却都由章京们代劳。他们是皇帝的亲信,是军机处的灵魂。
这样的章京,地位可不低。别看他们级别不高,从五品到四品,但在官场上,没有几个敢小觑他们。不少督抚藩司、京官名流,都得看章京们的脸色,毕竟升官发财的指望,全在人家手里捏着呢。
要说做官发财,自然离不开、贿赂行贿。军机大臣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要是被皇帝发现收受贿赂,那下场可就惨了。但是这群狡猾的章京,却没这个顾虑,反而成了不少贪官污吏的目标。只要贿赂到了章京的口袋,一纸奏折就能呈到皇帝案头,一句好话就能让你高升三级。
不过,军机章京虽然权势熏天,日子过得可不怎么滋润。他们的办公处所,就在军机处的南房。十几个人挤在不大的屋子里,对着昏暗的烛火,抄写、校对、誊录,简直不分昼夜。虽然他们手握实权,但毕竟不过是二三品大员的跟班,也没什么油水可捞。
一个章京要熬多少年,才有出头之日?那还得要看章京的本事了。
三、军机章京的工作生活状况做了军机章京,俸禄待遇当然比一般小京官要高。章京们被选入军机处,通常已经是五品以上的京官,每月月俸也有六七十两白银。除此之外,逢年过节,皇帝还会赏赐珍贵礼品,什么人参、貂皮,那是随随便便就来。
可是,这份俸禄跟他们的辛劳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要知道,军机章京可是寒窗苦读出身,一个个都是博学鸿儒。他们本可以在翰林院、国子监谋个清闲的位置,或者去地方上做个大员,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偏偏选择了来军机处受罪,这俸禄能算得了什么?
说起军机章京的日常,可真是苦不堪言。他们的办公地点在紫禁城隆宗门内南侧的一排房舍里,被称为"南房"。这南房可不是什么好地方,低矮阴暗,十几个章京们就这么挤在里面。一到夏天,那闷热的劲儿,简直让人喘不过气。
但章京们可没工夫喊苦。他们肩负着给皇帝写奏折、誊录上谕的重任,稍有差池就是杀头的大罪。每天清早,当天刚蒙蒙亮时,他们就要起床梳洗,准备早朝。接下来的一整天,就在伏案疾书、校对文稿中度过。不分昼夜,不辨寒暑,真可谓是鞠躬尽瘁。
即便休息的时候,章京们也不得安宁。他们手握军国机密,就连上茅房也要结伴而行,生怕泄露了天机。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朝野内外,稍有闪失,便是谋反的大罪。
工作之余,章京们也不敢随意出入,就连家人也见不到几面。他们日日在军机处食宿,连见天日的机会都少。唯一的消遣,就是在南房里跟同僚们聊聊八卦,吟诗作对。但这样的机会也不多,毕竟文山会海的公务缠身,哪有闲工夫享乐?
别看章京们这样辛苦,但这份差事,仍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因为军机处是位极人臣的去处,是平步青云的捷径。许多章京凭借出色的文笔,一朝被皇帝赏识,就连升三级。更有野心勃勃者,在军机处笼络人脉,伺机谋权。
做章京的日子虽苦,但前景却是光明的。他们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只要稍有建树,就能平步青云。康熙年间的索额图,就是在军机处浸淫多年后,才位至军机大臣,成为朝中第一大臣。
所以,虽然章京们每日过着简朴刻苦的日子,但他们却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因为这里藏龙卧虎,人才辈出。许多章京就像韭菜一样,被一茬茬地收割。当一批人升迁调离后,马上就会有新的人补充进来。
可以说,军机章京就是大清朝的幕僚集团,是皇权的中枢。他们虽然不如军机大臣显赫,但实际掌握的权力却丝毫不亚于大学士。正所谓"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军机章京虽出身寒微,但只要善于抓住机遇,一样能平步青云,名垂青史。
比如雍正年间的张廷玉,就是在军机处任职多年后,被雍正皇帝一眼看中,提拔为军机大臣。此后更是因劳苦功高,累迁至宰相之位,成为朝中亚宗。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军机章京看似是职位低微的幕僚,但其实是一群权势熏天的"潜力股"。他们不仅能通过皇帝的提拔,而且还能借助军机大臣的羽翼,飞黄腾达。
只不过,这条青云直上的大道,殊为不易。章京们要想出人头地,非得过人的才智、刻苦的努力,还得有点点运气。否则,就只能在这南房里,年复一年地誊录誊录,做一辈子的小吏了。
四、军机章京的升迁之路军机章京虽说不过是军机大臣跟前打杂的小吏,但他们却是前程似锦。要知道,军机处可是皇帝身边的要紧地方,章京们整日里伴驾左右,稍有机会就能被皇帝看中。一旦被擢升了,那官运可就来了。
不过,章京们想要高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虽然天天见着皇帝,但说到底也只是个打下手的。想让皇帝注意到自己,全靠过人的才能和机缘。
那什么样的才能最能吸引皇帝的目光?那自然是写作能力了。要知道,章京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军机大臣起草、誊录上谕,可谓是皇帝的"代笔"。谕旨写得好不好,文笔优美与否,皇帝一眼就能看出来。若是字字珠玑,皇帝自然眼前一亮,对这个章京刮目相看。
康熙年间就有个叫索额图的章京,以笔名"无悔居士",文采斐然,常为皇帝代拟诏书,甚得圣心。康熙帝对他赞不绝口,不仅破格擢升,还亲自送他一幅墨宝,上书"妙笔生花"四个大字。自此之后,索额图官运亨通,最后竟位极人臣,成了军机大臣。
像索额图这样的奇才,自然是凤毛麟角。但即便是普通章京,只要笔头勤快,也能博得赏识。乾隆年间,有个叫陈宏谋的章京,字迹娟秀,深得乾隆帝喜爱。每次誊录上谕,他总是废寝忘食,眼睛熬得通红。乾隆帝见状大悦,除了赏赐白银,还屡次提拔,让他最后升到了大学士的位置。
可见,在军机处混,写字是一项看似不起眼,但至关重要的本领。文思敏捷,笔走龙蛇,皇帝不得不多看你两眼。而若是字如蚯蚓,词藻平庸,皇帝只觉得你碍眼,还不把你撵出南房去!
当然,想在章京中出类拔萃,光会写是不够的。还得懂行事之道,跟上司打好交道。军机大臣是章京的顶头上司,这层关系处理得好,升官发财都有指望。
顺治年间,有个姓李的章京就特别会钻营。他常常殷勤地给军机大臣当跟班,逢迎谄媚,军机大臣看他顺眼,就破格提拔他当了御史。这李某做了御史之后,便随风倒,专门跟皇帝身边的阉党攀附,竟然还平步青云,官至尚书。
像这种溜须拍马,不学无术之徒,在章京中虽说是个别,但也绝非孤例。许多章京就是靠着讨好上司,不择手段往上爬。这种人虽然短时间内飞黄腾达,但大多昙花一现,不得善终。
总的来说,章京们要想青云直上,非得有真才实学,兼之通权达变,这两手都得抓,缺一不可。若是一味迎合,见风使舵,纵然偶尔得势,也难成大器。只有脚踏实地,勤勉不怠,方能厚积薄发,青史留名。
所以,那些真正的奇才,都是从章京位置上一步步爬上来的。例如雍正年间名垂青史的大臣张廷玉,早年也是军机处的小章京。他一方面笔耕不辍,赢得雍正帝的赏识,另一方面也擅长在府院之间周旋。就这样,短短几年内,他就青云直上,最后成了辅佐雍正帝的首辅。
再如乾隆年间的刘统勋,也是出身章京。他担任章京期间,不仅以笔名"三异居士",写下了大量诗文,而且还善于跟乾隆帝唱和。他写诗赞美盛世,歌颂君臣,让乾隆帝龙心大悦。于是他不到十年,就从小章京升到了军机大臣,成为内阁首辅。
像他们这样白手起家,靠真才实干平步青云的,在军机章京中可谓比比皆是。这也难怪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要进军机处。因为这里虽然清贫劳苦,但却是最好的成才舞台,是最快的青云捷径。
有句古语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军机章京们饱经磨难,才换来了一番作为。他们之中,既有文采斐然的大家,也有善于权术的能臣,可谓龙蛇混杂。但无论是何种类型,能不能出人头地,关键还在个人。
五、军机章京的历史影响军机章京虽然只是军机处的幕僚,地位不算显赫,但他们在清朝的历史上,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军机章京们的辛勤工作,就没有盛清的太平盛世。
众所周知,清朝入关之后,统治了中国长达数百年之久。这期间,从康熙到乾隆,史称"康乾盛世"。国家朝纲有序,边疆安宁,百姓丰衣足食。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军机章京们的智慧结晶。
先说雍正朝,当时的军机章京中,就不乏名臣贤良。他们中有张廷玉,工于算学,整顿吏治,让官场变得清明廉洁;有鄂尔泰,料敌机先,抵御外患,保一方平安;还有李光地,襄助圣治,著书立说,让文治武功齐头并进。正是他们的襄助,让雍正皇帝如虎添翼,将盛世基业推向高峰。
及至乾隆朝,更是人才济济。当时的章京刘统勋,精通吏治,为乾隆皇帝出谋划策,整顿吏治,让盛世气象更上层楼;张云齐善理财赋,整顿财政,让国库充盈,府库殷实;于敏中则文武兼备,戎马一生,为帝国开疆拓土,让万民乐业。他们都是乾隆盛世的筑基人,功不可没。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军机章京虽然不是军机大臣,但他们的才干和贡献,丝毫不亚于那些位高权重之人。正因为有他们的不懈努力,盛清的基业才能绵延不绝,屹立东亚。
章京们对大清朝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治国理政上,也体现在文化传承上。清朝入关后,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汉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他们提倡尊儒崇文,广招天下贤良,以儒家思想治国安邦。在这股思潮中,军机章京可谓是先行者。
在军机章京中,儒家学者可谓比比皆是。顺治年间的黄宗羲,是名垂青史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影响深远;康熙年间的李光地,著有《周易折中》等儒学巨著,为"朱子理学"的集大成者;乾隆年间的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让中华文明得以保存和延续。他们虽然身在军机处,却心系黎民,让儒家文化生生不息。
在章京群体中,进士出身者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进士,有的负笈海外,游历四方,见多识广;有的笃志好学,尤其精通诗文词赋。他们在军机处任上,常以诗会友,以文会友,切磋学问,共话天下,让军机处成了文人雅士荟萃之地。
所以有人说,军机处简直就是大清朝的"翰林院",是文人政治的大本营。这句话虽不中亦不远矣。试想,若没有军机章京们的咨议献策,文治武功如何兼备?若没有章京们弘扬儒家文化,又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卖女孩儿的小火柴
啥狗屁不通的破文章,军机处是雍正设立的,他太爷咋会设军机章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