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毛主席是一代伟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谁又能想到,这位领袖在年少求学时也曾闯过祸,差点挨了戒尺?
1957年深秋,毛主席的私塾同学毛玉初来到北京叙旧。两位老同学相见,自然是回忆起了当年在韶山冲南岸私塾读书时的趣事。谁知话匣子一打开,毛玉初就说起了一件让毛主席都惊讶的往事。
那是发生在炎炎夏日的一天,他们因为一次顽皮的举动,差点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最后,却因为一副妙对,不仅化险为夷,还博得了老师的赞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少年求学:韶山冲南岸私塾的求学生活1893年冬,年仅六岁的毛泽东来到韶山冲南岸私塾开始求学。这所私塾坐落在韶山冲南边的一座小院里,是当地颇有名望的私塾。
私塾的主事先生名叫邹春培,在当地是位德高望重的教书先生。邹先生为人严谨,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每天天不亮,私塾里就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私塾里的课程安排也很有特色。清晨开蒙,先是《三字经》、《百家姓》,接着便是《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邹先生还特别重视对对子,常常用对对子的方式考验学生的学问。
那时的私塾,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十几个学生围坐在几张方桌旁。毛泽东常常坐在靠近窗户的位置,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的书本上。
春去秋来,邹先生很快发现这个来自韶山冲的小学生与众不同。不仅记忆力惊人,对经书的理解也独具一格。有时邹先生在堂上讲解《论语》,小毛泽东常常能举一反三,将书中道理联系到生活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私塾旁边有一个小池塘,夏天的时候,水面清澈见底,常有鱼儿游动。这个池塘后来成了孩子们偷偷玩耍的地方,也因此酿成了那个有趣的"濯足"故事。
在这所私塾里,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那就是每逢节气,邹先生都会组织学生对对子。一到这时候,毛泽东总是表现得格外出色。不管老师出什么题目,他总能对得工整漂亮。
私塾的教学方式也很有特点。每天早上,学生们要先"温故",把前一天学过的内容背诵一遍。然后才能"知新",学习新的内容。犯错时,戒尺就是最常见的惩戒工具。
不过,在邹先生的记载中,毛泽东很少挨戒尺。因为这个学生不仅勤奋好学,而且特别聪明。即便偶尔淘气,也总能用智慧化解危机。这一点,从后来那个"濯足"对"修身"的故事就可见一斑。
据同窗回忆,那时的毛泽东虽然年纪小,但读书很是用功。晚上回家后,他常常点着油灯继续读书。家里条件不好,有时连油都买不起,他就趴在门槛上,借着月光看书。
学堂里的一张张木桌,一个个木凳,都见证了少年毛泽东求学时的点点滴滴。私塾的这段经历,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也培养了他对对联的浓厚兴趣。
二、夏日趣事:池塘游泳惹风波那是1895年盛夏的一天,韶山冲南岸私塾外的一个小池塘成了这个故事的舞台。炎炎夏日,蝉鸣阵阵,就连教室里的木桌都被晒得发烫。
这个池塘本是附近村民浣洗衣物的地方,水深不过三尺,却清澈见底。池塘边种着几棵大榕树,枝叶繁茂,在烈日下投下一片阴凉。平日里,邹春培先生严令禁止学生们靠近池塘,就连去那里洗手都不允许。
那天,邹先生说要去城里办事,特意嘱咐学生们要在学堂里温习功课。可是酷暑难耐,学生们坐在教室里汗流浃背。毛泽东和毛玉初对视一眼,趁着其他同学都在埋头读书的时候,悄悄溜出了教室。
两个少年蹑手蹑脚地来到池塘边,先是用手试了试水温。清凉的池水让他们忍不住想要跳下去。当时的乡下孩子,游泳都是自学的,在田间的水沟里打闹着就会了。
正当他们在水里嬉戏,突然听到一声咳嗽。原来邹先生办完事提前回来了,正站在池塘边,手里还拿着那把让学生们闻风丧胆的戒尺。两个孩子赶紧爬上岸,低着头站在老师面前。
邹先生没有立即动怒,而是背着手踱了几步。在私塾里,犯了错误是要受到惩罚的。不过这位老先生素来以才学闻名,他决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
"既然你们这么喜欢玩水,那我今天就考考你们的学问。"邹先生的话音刚落,其他同学也都跑了出来,围在池塘边看热闹。
这时候的私塾教育,讲究的是活学活用。老师常常用对对子的方式来考验学生,这不仅能检验学生的才学,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当天的这场"考试",就成了日后常被提起的趣事。
邹先生站在大榕树下,阳光透过树叶在他的长衫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的目光从两个湿漉漉的学生身上扫过,开始出题目。这一出题,不仅让两个捣蛋的学生化险为夷,还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大大地露了一手。
更有趣的是,这次"考试"的内容,竟然和他们偷溜出去游泳有关。老师的用意很明显,既要考验学生的才学,又要让他们记住这次教训。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当时的私塾中并不多见。
池塘边发生的这一幕,后来被毛玉初当作趣事讲给晚辈听。谁能想到,这个险些挨打的下午,却因为一副绝妙的对子变成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而这个小池塘,也因为这个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三、化险为夷:巧对妙联显才华当时的场面,围观的同学都屏住了呼吸。邹先生站在榕树下,看着站在池塘边的两个淘气学生,朗声说道:"既然你们这么喜欢在池塘里玩水,那我今天就出个与水有关的题目。"
邹先生先对着毛泽东说:"你来对'濯足'。"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濯足"二字,正好点出了他们在池塘里玩水的行为。
没想到毛泽东一点都不慌张,几乎是脱口而出就对了个"修身"。这一对,可谓点睛之笔。"濯足"是洗脚的意思,而"修身"则出自《礼记·大学》,两个词不仅字数相同,而且一个说形,一个言德,相得益彰。
在场的同学们都忍不住发出赞叹声。邹先生的脸上也露出了笑意,但他还是板着脸说:"对得不错,那我再考考毛玉初。"
只听邹先生又出了一个题目:"牛皮菜"。这个题目可就难住了毛玉初,他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对出了个"马屎苋"。这一对让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
就在这时,毛泽东小声提醒道:"不是'马屎苋',是'马齿苋'。"接着,他还解释说这种野菜的叶子形状像马的牙齿,所以叫"马齿苋"。这一解释不仅让同学们恍然大悟,也让邹先生连连点头。
"牛皮菜"和"马齿苋"这一对,虽然不及"濯足"对"修身"那般意境高远,但也算工整。两个都是野菜的名字,一个用牛,一个用马,一个说皮,一个言齿,也算对仗工整。
邹先生看两个学生对对子都对得不错,便收起了戒尺,改用语重心长的口吻说:"你们既然有这般才学,为何不好好读书,反倒去池塘里玩水?以后可不许这样了。"
这件事后来在私塾里传为美谈。同学们都说,这大概是私塾里第一次有人用对对子的本事躲过了戒尺的惩罚。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两个"罪魁祸首"不仅化险为夷,还因为这段对对子的故事在私塾里出了名。
从那以后,每当邹先生要考验学生的学问时,总会提起这次池塘边的对对子故事。而"濯足"对"修身"这一对,更是成了私塾里的经典范例,常被邹先生用来教导后来的学生。
这次巧对妙联的经历,不仅显示出了少年毛泽东的机智,也体现了传统私塾教育中寓教于乐的一面。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多年后,当毛玉初在北京重提此事时,这段往事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四、文学底蕴:对联里的文化传承"濯足"与"修身"这一对看似简单的对子,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典故与文学的巧妙运用。
"濯足"一词,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原文说:"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意思是说水清则可以洗帽带,水浊只配洗脚。这句话比喻人要根据环境选择相应的处世态度。邹春培先生出这个题目,显然是借古讽今,意在点明学生不该在池塘里嬉戏。
而毛泽东对出的"修身",出自《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修身"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强调在实现理想之前,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这一对对子妙就妙在,它不仅在字面上工整,更在意境上完美呼应。"濯足"说的是具体行为,"修身"讲的是为人之道,一实一虚,相映成趣。这正是中国传统对联所追求的境界。
1957年,当毛玉初在北京重提此事时,毛主席还特意解释了这段典故的来龙去脉。他说:"《孟子·离娄上》讲'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是在说处世之道。而《礼记·大学》中的'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讲的是为人之本。"
这样的解释,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私塾教育的特点。先生们常常借助经典名句来教导学生,而学生们也在对对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再说"牛皮菜"对"马齿苋"这一对,虽然是两种普通的野菜,但也体现出了民间智慧。当年毛泽东纠正毛玉初说"马齿苋"不是"马屎苋"时,还解释说这是因为野菜的叶子形状像马的牙齿。这种植物命名的方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名从主人"的体现。
在传统私塾里,对对子不仅是一种文学游戏,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对子,学生们既能学习文字的运用,又能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私塾先生们常说:"对得工整不算好,对得有趣才是妙。"
这种教育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即便是在现代,我们依然能从对联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春节时贴的对联,便是这种文化传承的最好见证。
1955年,当毛主席重游岳麓山时,仍能清晰地背诵出当年的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这不仅说明他记忆力惊人,更说明这些文字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
五、岁月回眸:领袖与同窗情谊1957年深秋的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来自韶山的老人,正是毛泽东的私塾同窗毛玉初。两位昔日的同窗相见,顿时将时光拉回到六十多年前的那个夏日午后。
"主席,还记得那年在池塘边的事吗?"毛玉初一开口,就说起了当年的趣事。他提起那个炎热的下午,提起邹春培先生的戒尺,提起"濯足"对"修身"的故事。
毛主席起初说不记得了,但当毛玉初说起"牛皮菜"对"马齿苋"的趣事时,往事渐渐浮现。"对了对了,"毛主席说,"那时候你把'马齿苋'说成'马屎苋',我还纠正过你呢!"
两位老同学相对大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池塘边。毛玉初接着说:"那天要不是你机智,用'修身'对'濯足',我们俩非挨戒尺不可。"
在这次重逢中,他们不仅谈到了私塾里的往事,还聊起了韶山家乡的变化。毛玉初说起家乡新修的水利工程,说起乡亲们的红火日子,毛主席不时点头。
这样的重逢场景,在1957年的中南海并不罕见。那一年,毛主席接见了多位故友。每次相聚,他们都会谈起在私塾读书时的往事,谈起邹春培先生的教诲,谈起那些朗朗的读书声。
同年冬天,又一位私塾同窗来访。这次他们谈起了更早的故事,那是在他们还没开始对对子之前的事。那时候,他们刚刚开始读《三字经》,每天清晨都要在私塾里齐声诵读。
"记得那时候,你总是第一个到学堂。"这位同窗说,"天还没亮,就能听到你的读书声。"
这些往事的重提,不仅让人看到了领袖与同窗之间真挚的情谊,也让人看到了那个年代私塾教育的深远影响。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在私塾里学到的诗词歌赋、对联典故,依然深深印在他们的记忆中。
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时,还专门去看望了几位健在的私塾同窗。在韶山冲的一次晚宴上,他们又一次谈起了当年的趣事。这一次,不仅有"濯足"对"修身"的故事,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往事被重新提起。
这些重逢的场景,这些被重新提起的往事,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领袖的青少年时代,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私塾教育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