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在国共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国民党高层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坚决不能伤害周恩来。就连蒋介石本人也曾三令五申,明确要求特务机关不得对周恩来采取暗杀行动。这在血雨腥风的年代,着实令人费解。
1927年上海大搜捕时期,周恩来化装改扮,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地下工作。即便是被老同学一眼认出,也未曾遭到出卖。在西安事变期间,蒋介石被扣留期间,周恩来的一举一动更是牵动各方神经。为什么在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周恩来能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来去自如?
一、与蒋介石的初识之缘1924年的春天,黄埔军校正式开学。这天,蒋介石站在主席台上,目光扫过台下整齐列队的学员,忽然注意到一位身着灰色中山装的青年正在与学员们交谈。这位青年就是受党委派来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
"这个人很不简单!"蒋介石当即对身边的廖仲恺说道。
那时的周恩来,已经在欧洲留学归来,不仅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能言善辩,做事干练。在黄埔军校,他经常深入学员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情况。无论是与教官还是学员交谈,总能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有一次,一名学员因为违反纪律被处分,情绪激动地要离开军校。周恩来得知后,专门找到这名学员谈心。他既没有批评,也没有说教,而是和学员聊起了军校的发展前景和个人的理想。最后,这名学员不仅留了下来,还成为了军校的优秀学员。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蒋介石耳中。蒋介石对周恩来的印象更好了,甚至多次在军校干部会议上表扬他的工作方法。
1925年初,军校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军械失窃事件。当时有人怀疑是共产党学员所为,主张立即展开大搜查。周恩来得知后,立即向蒋介石建议成立专门调查组,按程序依法处理。最终查明是一个普通学员一时糊涂所为。这件事不仅避免了军校内部的矛盾激化,也让蒋介石看到了周恩来办事的公正与智慧。
北伐开始前,张治中特意找到蒋介石,推荐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蒋介石欣然同意,还特意设宴邀请周恩来。席间,蒋介石举杯说道:"我们都是江浙同乡,应该多亲近亲近!"
周恩来婉言谢绝了这个职务,但他的态度非常诚恳,说明了必须请示党中央的原则立场。这反而让蒋介石更加欣赏他的为人。
到了1927年,形势急转直下。"四一二"政变后,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但蒋介石在搜捕共产党人时,始终对周恩来网开一面。据说有一次,特务组织查到了周恩来的行踪,蒋介石却说:"这样的人才,还是放他一条生路吧!"
西安事变期间,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多次与蒋介石谈判。在谈判桌上,周恩来既坚持原则,又显示出高超的智慧与胸襟。他说服张学良和杨虎城释放蒋介石,并护送蒋介石安全返回南京。
这一举动让蒋介石深受触动。此后,他在日记中多次提到:"恩来此人,确是人中俊杰!"甚至在国民党内部会议上,蒋介石都表示:"共产党里面,就服周恩来一人!"
二、各派势力对周恩来的认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能得到敌对势力一致认可的人物并不多见。然而周恩来却做到了这一点,就连与共产党势同水火的青年党领袖曾琦,也不得不对周恩来另眼相看。
1920年的巴黎,中国留学生群体中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论战。当时的曾琦正带领青年党人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展开激烈辩论。一次公开辩论会上,双方争执到面红耳赤之际,周恩来突然停下来,微笑着说:"我们不妨先喝杯茶,平静一下再继续。"这个细节让曾琦印象深刻。
多年后,当有人问起对周恩来的看法时,曾琦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纵使立场不同,周恩来依然是个真正的君子。"
1923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广州见到周恩来时,对这位年轻人的表现颇为惊讶。当时正值国共合作初期,很多人对共产党充满戒心。但周恩来在谈判桌上展现出的气度,让于右任不禁感叹:"此人不同凡响!"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那个特务横行的年代,各地实力派对周恩来都格外"照顾"。1935年,周恩来在武汉活动时,当地军阀陈诚的亲信发现了他的行踪。但陈诚却下令:"不要轻举妄动,周先生做事有分寸。"
甚至连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头目戴笠,对周恩来也颇有微词。1941年,有下属建议在重庆暗杀周恩来,戴笠断然拒绝:"周先生从不搞暗杀,我们也要讲江湖道义。"
在上海滩,青帮大佬杜月笙对周恩来更是另眼相看。1946年和谈期间,杜月笙曾派人暗中保护周恩来的安全。他对手下说:"这样的对手,值得尊重。"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和共产党打了一辈子,但不得不承认周恩来是个正派人。1949年南京和谈,他说到做到,从不虚言。"
即便是在国民党特务机关中,也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可以跟踪周恩来,但绝不能伤害他。1948年,一位特务头子在私下里解释这个规定时说:"周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从不背后捅刀子,这就是我们尊重他的原因。"
在重庆谈判期间,张群每次见到周恩来都要握手寒暄。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对共产党代表如此客气,张群回答说:"周恩来这个人,即便是敌人也不能不佩服。"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政坛上可谓绝无仅有。张治中后来回忆说:"那个年代,我们和共产党有很多分歧,但提起周恩来,几乎没有人说他的坏话。这本身就很不寻常。"
三、外交场合中的魅力展现1971年7月,基辛格首次秘密访华。当他走下飞机时,迎接他的是一位穿着整洁中山装的东方绅士——周恩来总理。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我遇到的所有政治家中,很少有人能像周恩来这样,一个简单的握手就能让人感受到如此强烈的亲和力。"
在钓鱼台国宾馆的第一次谈判中,周恩来开门见山地说:"基辛格博士,中美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墙,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怎么把这堵墙拆掉。"这句话立刻打破了两国外交人员之间的隔阂。
更令基辛格惊讶的是,周恩来对美国的了解之深入。在一次晚宴上,周恩来谈起了林肯总统的格底斯堡演说,不仅能背诵其中的片段,还能说出演说的历史背景。基辛格感叹道:"他对美国的了解,比很多美国人还要深入。"
1963年,周恩来访问非洲十国。在加纳访问期间,一位随行记者发现,周恩来每到一个国家都会事先详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在与非洲领导人会面时,他总是能说出一些当地的谚语或典故,这让非洲朋友们倍感亲切。
在会见外宾时,周恩来总有一些令人难忘的细节。1964年,法国驻华大使来访,周恩来特意用法语与其交谈。当谈到戴高乐将军时,周恩来引用了戴高乐的一句名言:"一个不了解历史的人,不配谈论未来。"这句话让法国大使深受感动。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发生了一件趣事。一天,周恩来发现英国代表团的伊登外相似乎心情不佳。经过询问得知,原来伊登最爱喝的大吉岭红茶用完了。第二天,伊登惊讶地发现办公桌上多了一盒上等的大吉岭红茶,还有一张周恩来的亲笔便条:"茶香依旧,友谊长存。"
在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访华期间,周恩来特意安排他品尝了北京烤鸭。当哈马舍尔德表示想学习使用筷子时,周恩来亲自教他,还开玩笑说:"使用筷子和处理国际关系一样,要掌握平衡的艺术。"
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夕,周恩来特意了解到尼克松喜欢吃北京烤鸭。在欢迎宴会上,周恩来不仅准备了地道的北京烤鸭,还详细向尼克松介绍了烤鸭的历史渊源和食用方法。尼克松后来说:"周总理不仅是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位优秀的文化大使。"
即使是在最紧张的外交场合,周恩来也总能化解尴尬。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有人故意在会场制造事端。周恩来没有生气,而是站起来说:"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我们都是亚非人民的代表,都希望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这番话让整个会场的气氛为之一变。
四、为人处世的君子风范1925年夏天,在黄埔军校的一个晚上,周恩来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详细描述了一位教官的贪污证据。按照军校规定,这种行为必须严惩。但周恩来没有立即处理,而是先暗中调查核实,最终发现这是一个误会。事后他找到写信的学员说:"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听风就是雨。"
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期,周恩来就树立了诚信为本的处事原则。有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周恩来被推选为评委。当得知自己的好友也参加比赛时,他主动向老师请辞,说道:"评判须公正,我怕感情用事。"
1927年,上海的一个雨天,周恩来在巡视地下工作时偶遇一位老者跌倒。他二话不说上前搀扶,还将自己的雨伞给了老人。后来才知道,这位老者是国民党要员的父亲。老者深受感动,对儿子说:"共产党有这样的同志,值得敬佩。"
在重庆谈判期间,一位国民党官员的家人生了重病,急需一种稀缺药品。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托人从延安取来药品。这位官员感动地说:"周先生待人之善,让人无地自容。"
1936年,周恩来在西安工作期间,得知当年在天津老家接济过他的张老先生家境窘迫。他立即托人送去一笔钱,并附信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1946年,周恩来在重庆巧遇昔日南开中学的同学。这位同学已经落魄,但周恩来仍与他促膝长谈,询问他的困难,并想办法帮他解决工作问题。
在处理矛盾时,周恩来总是显得特别有智慧。1937年,八路军某部与地方武装发生冲突,双方剑拔弩张。周恩来亲自出面调解,不是分清对错,而是说:"都是为了抗日,何必自相残杀?"这番话让双方都感到惭愧。
对待工作人员,周恩来也显示出极大的关怀。1953年,一位年轻警卫员因操劳过度生病。周恩来不仅亲自安排他就医,还叮嘱医院要特别照顾。他对警卫员说:"革命工作重要,但身体更重要。"
在延安时期,周恩来经常和普通战士同吃同住。有一次,他发现一名战士的鞋子破了,立即将自己的一双布鞋送给了这名战士。战士不肯接受,周恩来说:"我们是同志,不分彼此。"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周恩来也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1942年,延安时期最困难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将自己的一部分口粮匀给更需要的同志。有人劝他要注意保重,他却说:"革命要有担当,更要有仁爱之心。"
五、政治对手眼中的周恩来1949年,国民党军政要员张克侠在给李宗仁的一份密报中这样写道:"共产党的周恩来,是个让人不得不佩服的对手。他从不失信于人,即便在谈判最激烈的时候,也能保持理性。"
1948年冬,在平津战役期间,周恩来曾派人给国民党将领傅作义送去一封信,信中说明了国内形势,希望傅作义能够接受和平改编。傅作义后来回忆说:"那封信字字恳切,不带一点威胁的语气,这让我深受触动。"
在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高层对周恩来的评价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他们以为共产党代表会咄咄逼人,没想到周恩来谈判时既坚持原则,又显得温和有礼。张群在一次私下场合说:"这样的对手,值得尊重。"
1946年,国民党特务头子毛人凤在一份内部报告中写道:"周恩来此人实在高明,他从不玩弄阴谋诡计,反而用光明磊落的态度赢得人心。这样的对手最难对付。"
1947年,白崇禧在南京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提到:"共产党的周恩来不简单,他说话从不耍花招,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这一点我们都要学习。"
即使到了台湾,国民党人对周恩来的评价也没有改变。1950年,李宗仁在台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所有共产党人中,周恩来是最讲信用的一个。他答应过的事,从来不会反悔。"
胡宗南将军晚年在台北撰写回忆录时写道:"周恩来是个有操守的人。1946年重庆谈判期间,我亲眼见他为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安全问题,连夜找到蒋委员长协调。这种为下属着想的品格,让人敬佩。"
孙立人将军也曾在一次私下谈话中说:"周恩来这个人很特别,他既有坚定的立场,又懂得尊重对手。1945年重庆谈判时,他对待我们国民党代表,始终保持着谦和的态度。"
1965年,台湾《中央日报》的一位编辑在给陈诚的信中写道:"我们可以反对共产党,但不得不承认周恩来的为人。他从不搞暗杀,从不玩弄阴谋,这一点值得肯定。"
连最不愿提及共产党的戴笠,在私下也说过:"周先生为人光明磊落,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所以我从不派人暗害他,这是最基本的江湖道义。"
即便到了1970年代,台湾方面对周恩来的评价依然相当正面。张群在台北的一次讲话中说:"回顾这些年,我们和共产党斗争激烈,但像周恩来这样的对手,让人不得不佩服。"
上善若水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坚强
千古一圣人!
烧连营
李宗仁没去台湾!不要误导
阿白
说得不算,再加点料,抗战时阎锡山看到周总理一晚上就搞出来的作战计划,直呼先生大才!冯玉祥和周总理见面聊天后说自己吃饭太多,看书太少。宋美龄问蒋介石为何党国没有周恩来这样的人才
用户10xxx16
十里长街送总理,那么多降半旗
临泉-丁月虎
伟人
果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负如来不负卿
周公不止是大才,还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