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龙洋:主持人的「修炼成长之路」

传媒1号 2023-05-19 13:06:19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主持人龙洋款款出场,以《青玉案·元夕》上半阙的千年佳句,开启了《非遗里的中国》之行。

「端庄机敏,酒窝甜美」是大众对龙洋的初印象,而在《非遗里的中国》中,除了展现一贯专业、稳健的台风,她还在不断平衡、不停探索中释放她未被大众发现的一面。

主持人的「外功修炼」:专业与细心

一档节目的优秀,离不开主持人细心地「观察引导」和耐心地「平衡应变」。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在《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版块里,讲述中国传统工艺福船与国之重器雪龙二号破冰船之间的传承与创新故事。龙洋在这一段落的表达有不俗表现。在主持人与嘉宾、非遗技艺传承人、当代科技攻关技术人员的沟通对话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轻松对话中,接的准、转的巧、代入感强。「造船于闽、向海而兴」「唾手可得的原料,加入我们的智慧,打造出坚不可摧的工程」等金句,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引发受众共鸣,让观众感受非遗之美、国之重器科技力量。

龙洋作为主持人,通过细心聆听嘉宾的发言、巧妙抓住开拓思路和引导话题的机会,不仅促成了现场热络讨论的气氛,同时释放了节目的「情绪价值」,克制又缜密,足见对亮点与细节的观察。

冰雪净聪明,轻重在平衡

《非遗里的中国》每期嘉宾为「1+2」模式,一位主持人加一位文化学者、一位文艺工作者,这就考验了主持人的「平衡与应变能力」。

福建篇中,走进福鼎白茶的传承人梅相靖先生的居所,各类茶叶、茶具分门别类,摆放整齐,83岁的梅老先生与资深茶爱好者的袁弘,讲起了白茶的分辨技巧。

此时的龙洋站在袁弘身后,合手而立,体现出良好的「倾听姿态」,伴随两位侃侃而谈,适时地总结茶叶特色以调节聊天氛围,同时让出「话语主权」,给嘉宾最大的表现空间;接下来梅老先生讲解「一芽两叶」中的「枪与刀」时,龙洋又即兴续问,引导梅老先生用更朴素易懂的描述,把观茶品茶的高雅轶事,转化成了茶道小白轻松理解的茶事闲谈。

之后的采访中,龙洋用「一提一降」来形容该节目中的主持。

「语言上提速」,因节目形态轻松,对象感明确,所以语言风格也更生动活泼、接地气;基调上更亲切朴实、生活化;「心理上降速」,是因为体验与提炼需要过程和时间,只有不疾不徐、不端架子、心无旁骛,全情投入,才能「鼓瑟鼓琴,和乐且湛」,与传承人、嘉宾达到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共振,与观众朋友共享这文化的盛宴。

所以这种「分寸感的把握」与「话语权的分配」就像天秤的两端,多一分则喧宾夺主,少一分则客随主便,而龙洋就像一支秤砣,用「烘云托月」的绝妙发言,使「文化学者」与「文艺工作者」产生更多化学反应,宾客尽欢。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句老生常谈的努力直言,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身怀技艺、一朝成名文艺工作者,但大家似乎忘了「说话与表达」同样是一件朝夕不倦、玉汝于成的事情。

从相对单一的播报类主持,到随机应变、侃侃而谈地驾驭大型节目,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她默默努力、不断精进,在一次次亮相中,给人以惊喜,龙洋的「自我突破」「马不停蹄」使她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不负总台十佳主持人荣誉。

主持人的「内功修炼」:真实与思考

当我们问到户外节目与棚内节目的最大不同时,龙洋自信地答道:记得有记者前辈开玩笑说过,如果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生活不够近」。所以好的户外主持,除了要「喝墨水」,更要「沾泥水」、「流汗水」,主持人要引领嘉宾一起捕捉每一个震撼的、有趣的、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呈现于镜头前。

在福建篇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龙洋自告奋勇,主动尝试手抻细面的场景,虽然用力不均,使得在最后几下拉扯时,面条因为断裂过多而草草收场,但龙洋抻面的「失利」更有一种小女孩式的率真可爱;同样在后面线狮表演中,单院长的「霍童线狮」左右开弓,又在龙洋的「醉狮」调侃中显得搞怪亲切。

而在云南篇中,非遗体育项目「吹枪」的展示中,龙洋鼓起腮帮、用力吹气的动作俏皮可爱,在老师的点拨下,直接命中9环,参与感、成就感十足;「打陀螺」攻守赛中,龙洋的「陀螺攻击」效果颇佳,让我们从体育项目中,回想到了小时候玩耍的活力,同时给节目带来了更多「观赏性」。

这些画面不能仅依靠文字和影像的传播,只有在主持人不停地尝试体验中,才能穿透镜头,放大感受。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除了身体力行的体验,龙洋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也有着「深刻的思考」。

在节目创作中对主持人元素的使用和表达,龙洋是这样阐释的。作为大型文化节目,主持人在《非遗里的中国》承担着多重身份与角色,需要主持人积极做出探索与尝试。首先「她」是文化交流者,用温度与嘉宾共情对话;其次「她」是文化的传播者,为观众普及历史知识;此外「她」是文化的体验者,勇于尝试各项传统技艺;最后「她」还是文化的发掘者,发掘技艺背后的人文情怀。因为龙洋在节目中呈现出的多重状态,观众可以通过她的感染力,从更多的维度上去理解和感受这些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

在采访中,我们问道「您觉得这次福建非遗行,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龙洋却用了两种情来描述:「温情」与「燃情」

温情的是莆田木雕精微透雕之《清明上河图》,在长12米、直径3米的巨木上,非遗传承人双面雕刻,一面是立体透雕的「活」过来的宋代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另一面是浮雕的清宫画院版《清明上河图》。双面木雕合抱一木,表达着「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人民一家一心」的美好寓意,透过这令人惊叹的国家级非遗,我们还读到了「滚烫的赤子之心」,激动之余也增添了许多温情。

燃情的是传承千年的独属于福建的水密隔舱非遗技艺,成功地被运用到我国自主建造的全球首艘双向破冰科考船「雪龙2」号。非遗传承千年,泽被后世,造船于闵,向海而兴,叫人怎能不燃。

在云南篇中,彝族「梅葛」音乐专家郭晓炜,四处搜集梅葛的资料,编纂成各种语言的书籍;在国内参加梅葛进高校、非遗梅葛文化论坛;与欧盟学者合作,传播梅葛音乐文化;龙洋有感于「梅葛」的传承与发扬,将梅葛的传承人郭大哥形容为当代的「采诗官」,她说:就像《诗经》得以流传依靠的是周代的采诗官遍访民间,搜罗民间歌谣、诗集,郭大哥呕心沥血将部分丢失曲调的梅葛,不断探访修补,整理成曲集,让民族声音传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中。

在这些精彩的发言背后,1号看到了龙洋身上作为主持人「舂容大雅的谈吐和格局」,以及作为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更深沉的自豪;同时她更像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倾注心血,时刻用自己最真实的反应、最动容的情感影响着社会大众。

1号结语

稳健专业,是她的底色;

热情敬业,是她的态度;

真实风趣,是她的风格;

博学善思,是她的魅力。

祝福龙洋,也期待龙洋的主持之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