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秉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纪录片作为影视媒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经。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当代知名的历史学家,他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学术成就,无与伦比地贡献给了人类,沈从文是湘西的,也是湖南的,更是中国的和世界的。沈从文也成为了中国二十世纪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记录片《沈从文与湘西》以时间为主线,记录了沈从文在凤凰出生,辗转湘西沅陵、芷江、常德、保靖等地,再到北京谋发展的成长岁月,讲述了沈从文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场景还原的方式再现了湘西对于沈从文的赠馈,沈从文对于湘西的回馈。纪录片形象地展示了沈从文在湘西各种际遇中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带领观众清晰地认识到一代文坛世界巨匠的成长历程,也认识到了湘西之于沈从文、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文化意义。
记录片共分为四集。
第一集 展示了沈从文出生地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外界常认为湘西是茹毛饮血,而衣皮苇,充满原始与恐怖的地方。而事实上,湘西住着一批有血性、有责任、有担当的筸民,筸民男女身穿民族服饰,日出而作,日暮而归,是一片古朴又浪漫的世外之地。
第二集 沈从文辍学后,向社会这所学校学习生存。看到军旅生涯的残酷,常德人民的凄苦与无奈,沈从文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在担任陈渠珍书记员的时候,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思想新思潮的影响,沈从文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为了到新地方寻求解决一些不明白问题的答案,于是沈从文决定去往充满时代激流的北平。
第三集 到了北平后,沈从文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碰壁,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融入了精英文化圈,但始终却以乡下人自居,最怀念的永远是故乡的歌声,边边场,酿米酒,辰河高腔……这些故乡的文化元素无一不成为沈从文《边城》《潇潇》《湘行散记》等作品的创作灵感。32岁,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凤凰。回凤凰期间,沈从文通过书信向妻子张兆和表达近乡情更切的故乡之情。1934年,沈从文再见到母亲,已经不再迷茫,而是对文学有坚定的航向。他经常告诫湘西后辈,要做一个成功的乡下人,湘西的文化非常重要,希望后代子孙能保护好。
第四集 1938年,受抗日战争的影响,许多机关单位和难民南下,许多人不愿意去湘西,认为湘西是吃生肉、喝生血野蛮人居住的地方。为改变外界对湘西的认知,提升湘西人民的自信,沈从文萌发了书写家乡的念头,进而创作了长篇小说《长河》,用文字向外界展示湘西的朴实无华。新中国成立,湘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在湘西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全国人民迎来了党民相依,共荣共生的时刻,湘西的发展也迎来了新契机。再次回到北京,为了为中华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沈从文开始从事中国服饰研究的编写工作,历经15年,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出版了《中国服饰研究》。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在北京去世。同年,原著小说《萧萧》改编,荣获1988年法国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1988年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四年后,沈从文的骨灰被运回湘西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洒入沱江,一半埋入听涛山。
记录片中,我们可以直观的认识到,是湘西成就了沈从文的智慧,沈从文用笔向世界呈现了湘西是一片祥和温馨的净土。湘西人民没有辜负沈从文的期望,当代湘西苗族博物馆的成立,里耶秦简的出土,老司城遗址相继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德夯——十八洞风景名胜区,成功列入国家5A名录,凤凰古城早已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湘西正逐步走出湖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总体来看,整部记录片以沈从文与湘西的情感为主线,立足于湘西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结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围绕独特的乡村文化,展现特色的物产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向社会展示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湘西,是一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意义重大的大型记录片。具体表现如下:
一、材料有广度
材料有广度大致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的民族文化元素
记录片记录了湘西真实而又炫丽的民族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贯穿了记录片的始末,如苗族的丧葬、上刀梯、婚嫁、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毛古斯舞等多样的文化活动;苗族四月八、赶秋节、舞狮节,土家族的摆手节、社巴节、起秋节等著名节日;精美的土家族苗族服饰;苗歌、打溜子、酉水船歌、辰河高腔等民歌,无一不展现了湘西人民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姿态。
(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记录片呈现了湘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湘西,一个在近代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却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如抗击八国联军将领罗荣光,抗英将领郑国洪,湘西王陈渠珍,凤凰筸子军抗击日军将领顾家齐,画家黄永玉等,增添了湘西民族文化的人文色彩。与此同时,湘西至今还完好的保存了一批古城古镇,如吉首市乾州古城、凤凰沱江古城、龙山里耶古镇、永顺老司城、芙蓉镇、花垣茶峒镇、保靖迁陵镇等,多少年来,湘西人文文化和自然文化紧密结合,组成了湘西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
(三)独特的乡村文化
记录片展示了湘西独特的乡村文化。由于周围群山阻挡,交通不便,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度较低,湘西保存了大量的乡村文化遗产。村落依水而居,或依山而建,山水村落,相得益彰,景色秀丽,风景优美,如凤凰沟良苗寨,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等,这些村寨遗址不仅景色优美,还保存了大量的民间艺术,成为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如蜡染、刺绣、银饰制作、剪纸等。
(四)丰富的旅游资源
记录片展现了湘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湘西是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一体的大区域,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如凤凰的南方长城、奇梁洞、乌巢河大桥;永顺猛洞河飘流、不二门森林,吉首德夯景区、乾州古城、矮寨悬索大桥,古丈的坐龙峡景区,泸溪的浦市,龙山里耶的乌龙山景区、洛塔地质公园等,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俗话说:“一方山水,一方人。”湘西不仅是民风淳朴,还有着独特的民间产品,誉享中外,如古丈毛尖茶、保靖黄金茶、吉首酒鬼、乾州板鸭、血耙鸭等特色产品受到广大朋友的青睐。
二、内容有深度
记录片的内容有深度大致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抓作风、促改革、为民生,都需要持续努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记录片中沈从文始终具有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艰苦奋斗,无论是军旅生涯,还是文学创作,都是十年如一日,最终才能完成《边城》《长河》《中国服饰研究》等著作。沈老衣着简朴,粗菜淡饭,克勤克俭。重温沈从文的一生,可随时鞭策着时代青年,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肯干,不屈不挠,久久为功,方能有所成就。
(二)披肝沥胆,赤心报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记录片《沈从文与湘西》用较多的镜头记录了湘西人的家国情怀,如八国联军侵华,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镇守大沽炮台,袁世凯复辟帝制,沈父又往前北京刺杀袁世凯等英勇的壮举。抗日战争爆发,筸军在嘉善血战日军的英勇事迹,展现了湘西人民勇赴国难、马革裹尸的爱国情怀。进而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成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陶冶青少年情操的精神宝库,它既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宣传有力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中华人民几千的生产生活方式,蕴含了丰富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记录片《沈从文与湘西》以沈从文为主线,使湘西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图文并茂影视化的形式记录下来,符合了新媒体传播视频化,故事化的特征。纪录片紧扣了时代的主题,展现民族文化精神,体现民族文化传播的价值。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影视作品展示来了解中国文化特有的形态和样式是宣传民族文化的最佳手段之一,比如央视出品的记录片《中国书法五千年》,通过记录汉字形体的演变使受众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的变迁。《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展示了我国各地的美食,还向受众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异曲同工,记录片《沈从文与湘西》不仅保存了湘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通过影像形式为湘西展现独特的传播价值。
(一)了解历史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湘西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龙山里耶秦简的发掘便是最好的佐证之一。由于闭塞的交通,与外界联系较少,使湘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记录片《沈从文与湘西》将湘西政治、经济、文化通过电视平台、网络视频平台以视觉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从沈从文跌宕起伏的一生记录了湘西地区的发展变化,不仅能使湘西人民了解湘西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还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湘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增强民族文化知名度,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
记录片《沈从文与湘西》通过影视平台详细介绍了湘西的山水、饮食、舞蹈、婚嫁等民族地域文化,以数字形式传播信息数据,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知名度,还能吸引一大批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记录片《沈从文与湘西》,将与《芙蓉镇》、《边城》、《血色湘西》、《湘西往事》等电影作品,组成大湘西生态文化走廊,共同打造有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战略,充分展现地域文化节目,为世界各地打开了解湘西的门户,提升外地民众对湘西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促进湘西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三)增强文化交流,提升民族文化传播力
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具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记录片通过传统的文字记录和影视媒介传播,打破了口耳相传较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使民族文化得到真实、系统的记录和传播,逐步走向大众的视野,便于其他地区的民族能更好的了解湘西民族文化,在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时,避免千篇一律,提升文化创意,增强文化竞争力,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