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下帷幕不久的上海电视节中,1号发现了一个以往从没有出现过的称谓——
「纪录片日」。
以往的白玉兰论坛,都会设置纪录片相关的主题讨论,但「纪录片日」却是一个第一次出现的「新物种」。对此,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台长、总裁宋炯明的一席话,无疑是首次设立「纪录片日」的最佳注解:
「第一次专门设立了纪录片日,虽然不是节日,但是胜似节日的聚会,让纪录片工作者暂时停下脚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共同把脉、展望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当下和未来」。
是的,关注当下与展望未来,是此次设立「纪录片日」的锚点。通过中国纪录片年中联合发布会,众多的作品犹如当下纪录片行业的一次集体焕新亮相;而围绕「新时代纪录片的创新表达」「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事」两大主题设立的白玉兰纪录片论坛,则让我们看到了嘉宾之间对中国纪录片产业创作与国际传播的真诚把脉。
「看到好内容,探讨真问题,面向新未来」,这是初生的「纪录片日」给人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次集体焕新亮相用「群英荟萃」来形容此次中国纪录片年中联合发布会,并不为过。
这次发布会云集了从央视总台,到包括上海、北京、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湖南等各电视台以及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等一系列在国内纪录片行业的头部制播平台,各平台的全新纪录片内容可谓「神仙打架」。
央视总台带来了众多极具创新突破气息的作品。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沉浸式记录了三位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的状态,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奇妙的太空之旅;《世界遗产漫步》的调性如同一部清新的漫游记;经典IP《如果国宝会说话》将继续以严谨、客观、亲近的态度,讲述历史文物,讲好国宝故事,构建中华文明的视频缩影;还有《山海惊奇》《厨房里有桃花源》《艺术在田野》《看的见的节气》《中国秘境花园》《黄河之歌》等。从太空到地面,从历史到自然,央视纪录片可谓无所不包。
SMG纪录片中心同样带来的众多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关注的核心都是「人」:《何以中国》试图寻找中国的人格;《田野之上》从多维度关注乡村振兴;《上甘岭》关注的是历史里的人;《大江南》《叶尔羌河》关注的是特定地域文化里的人;《一路前行》关注的是环保视域里的人;而《前浪》《非C位青春》《浪花一朵朵》则关注的是不同年龄层群体的现实人生。
北京广播电视台带来《黄河安澜》《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密码》《一师亦友》《梦想北京》《京之轴》《看见2033》,在国际制片领域也推出《守望者》《紫禁城》等内容在国外上映。
四川广播电视台带来了《天地皮洛》、《又见三星堆》第二季、《南迁北归——故宫文物南迁记》三部作品。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百炼成钢》《你好!我来自1997》《铭记》《抗美援朝启示录》《父亲的战地家书》等众多历史题材内容,以及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
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安徽广播电视台带来了《明中都》《消逝的皇城》《潮涌长三角》《千里江入淮》《桐城派》等作品。
内容一向具有独特美学质感的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带来了《大运河》《江南》《李叔同》《飞来峰》等全新内容。
电视湘军湖南广播电视台带来了《毛泽东:大地之子》《我的家乡我的河》《小镇青年2》三部作品。
而作为网络平台领域的纪录片重镇,腾讯视频也带来了《布达拉宫》、《我的美食向导》、《风味人间》第五季、《田野之上》等全新内容,彰显了腾讯视频关于纪录片该如何进行创新的最新思考。
在1号看来,在这次集体焕新亮相的背后,我们可以抽离出一条纪录片行业内容创制方向的变化主线——
文化转向。
这种变化,既源于需要呼应时代要求,也源于需要满足用户诉求: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所有的纪录片工作者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承担这份文化使命;同时,对于新生代的年轻纪录片用户而言,他们对自我、对文化的关注也使得创作者需要去回应这股新生、庞大且强烈的用户诉求。
可喜的是,在这份囊括台网众多平台的纪录片片单里不难发现,朝着文化转向的纪录片行业定然会迸发出更大的「纪录+」潜能。
直面痛点,面向未来此次「白玉兰纪录片论坛」分别从「新时代纪录片的创新表达」「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事」这两个重要问题来展开,从众多论坛嘉宾的发言里我们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这样一种氛围:
「真诚」。
所谓真诚,就是直面真痛点。
在谈到当下纪录片的创新表达时,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直言纪录片行业如今走到了一个新的瓶颈:「投资比过去大多了,技术现在越来越华丽,但是创意力并不充分」、「新媒体、新技术、新叙事,我想是当代纪录片人面临的极其严峻的课题」。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则表示,纪录片叙事方式的改变,其实需要引起从业者关注叙事效率的问题。
BBC Studios制片人史蒂夫·克拉布特里则谈到,尽管中国近两年推出了众多涉及传统文化的纪录片,但从他个人的观察来看,「并没有(在日常中)看到很多这种传统文化的纪录片」。这个回答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所谓真诚,更在于获得真灼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人、导演徐欢的一个观点得到了在场许多嘉宾的共鸣,在他看来,做好纪录片创新,关键在于要呈现未被讲述的故事,即「我们在未被讲述的故事里面,不管你是人物、你是动物、你是植物、你是文物,其实我们都是要承担一个思想的引领力」。
北京伯璟董事长、芒果伯璟负责人李东珅强调了纪录片应该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纪录片是底层逻辑,而不是目标」。SMG纪录片中心秦博工作室负责人、纪录片《田野之上》总导演秦博则认为,面对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给予了创作者一片广阔的栖息地,在其中「我们可以有态度地表达社会的复杂性」。
而在谈及纪录片的海外传播方面,来自英国的纪录片导演Arthur Jones认为「人类相同的地方比不同的地方多很多」,因此对创作者而言就需要通过「人类相通的情感入口」去找到「一个广泛的故事」。同时,国内纪录片已经存在的现有IP不应该轻易丢弃,因为海外观众对许多内容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深挖现有IP可以加深海外观众对相关领域的了解。
史蒂夫·克拉布特里提到了具有潜力的新题材领域:不论是中国正在发生的科学创新,还是像刘慈欣《三体》这样的科幻题材,都是海外观众所感兴趣的内容。来自NHK节目制作公司主任制片人小谷亮太则表示,中国纪录片内容的海外传播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对中国的好奇心,例如中国的历史文化;二是是要抓住海外观众对中国现状的一些关注,关注社会题材、现实题材。
其实,内容创新与国际传播,在1号看来也是紧密相连、一以贯之的。在「新时代纪录片的创新表达」,我们看到的是国内纪录片创作者畅谈怎样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而在「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事」中,我们则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了解海外纪录片从业者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真诚建议。
这样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在SMG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看来,可以用明代徐光启的一句话来形容——「会通以求超胜」。
只有融汇中外,才能追求卓越,对纪录片行业亦如是。
构筑行业合力在上海电视节「纪录片日」,1号还观察到纪录片行业的一个新的变化:
产业内部的协同、联动通过机制化的方式,正在得以不断强化,而这有望在未来转化为纪录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在宏观层面,我们看到了协同的趋势。
在此次白玉兰纪录片论坛上,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纪录长三角工作委员会」也在论坛上举行了成立仪式。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仅在于区域经济的互补,也在于文化事业的融合。纪录片作为当下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立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之下,亦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在此次白玉兰纪录片论坛上,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纪录长三角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在论坛上举行了成立仪式。据悉,未来「纪录长三角工作委员会」将致力于通过联合投资出品纪录片项目、共同开办纪录片栏目等方式强化长三角纪录片创作交流合作。
不断深化行业合作、促进优势互补,不仅对于推动纪录片行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同时也树立了区域之间文化元素通畅流动、内容产业加速融合的新样板。
而在微观层面,我们则看到了合作的潜力。
纪录片的推陈出新,离不开对影像资源的深入挖掘。在中国纪录片年中联合发布会上,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上海音像资料馆(暨版权资产中心)向与会众人介绍了当前馆存资源及部分影像采集成果。依托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这三大上海文化品牌,上海音像资料馆的专题影像库也对应建立了三大影像资源库,分别是上海百年的影像资源库、江南历史影像资源库以及珍贵党史影像资源库。
除了提供影像资源外,上海音像资料馆还提供包括海外资料收集、版权服务管理等全流程服务,从而满足纪录片创作者的全媒体制播需求。因此,上海音像资料馆期待通过「纪录片日」这个平台,深化与纪录片创作者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开展进一步合作。
其实,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的这两则行业事件,我们能从中读取两个重要信息:
一方面,从平台角度来看,产业的协同与联动,在当下无疑已经形成了行业共识;更重要的是,从人的层面来看,不论是所有的纪录片工作者,还是像上海音像资料馆这类能够为纪录片行业提供全媒体制播提供服务的社会机构,所有人都卯足了一股劲,期望为中国的纪录片产业乃至中国的文化发展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而这,恰恰是当下纪录片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生动力。
1号结语今年年初,1号在「预见2023」系列策划中,用「百舸争流」作为年度趋势词来描述今年的纪录片行业。而通过这次「纪录片日」的所见所听所得,1号对出现「百舸争流」局面更加笃信了。
在百舸争流的状态里,既是百家争鸣的盛况,又是你追我赶的欣欣向荣,既有协同联动的内生动力,又有融汇中外的真诚思考。
拥抱「文化转向」的中国纪录片,正进入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