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大佛化缘

长岳和文化 2025-02-10 19:30:49

在古老而神秘的嘉州大地,有一座孤峰卓立的乌尤山,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巨人,静静俯瞰着脚下奔腾不息的江水。它西面临江,百丈崖壁陡峭险峻,仿佛被天神用利刃齐刷刷地削过,直插云霄,令人望而生畏。崖壁之上,布满了绿茵茵的苔藓,那苔藓宛如细密的绒毛,层层叠叠,远远望去,在日光的映照下闪着莹莹的光,恰似一条蓬松柔软的绿绒毯,轻柔地披挂在崖壁之上,为这冷峻的绝壁增添了一抹生机与神秘。

彼时,嘉州新上任了一位太守,此人在当地可是臭名昭著。他生就一副贪财如命的丑恶嘴脸,眼睛里时刻闪烁着对金银财宝的贪婪之光,仿佛世间万物在他眼中都能被换算成黄白之物。然而,他却又极好面子,平日里总是佯装斯文,摇头晃脑地卖弄风雅,妄图以这虚伪的表象骗取百姓的敬重,故而人们在背后都鄙夷地称他为 “风流钱串子”。

一日夜晚,月挂高天,洒下清冷的银辉,山风轻柔,吹拂着世间万物,营造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这 “风流钱串子” 不知哪根筋搭错,或许是想效仿那文人雅士的做派,心血来潮地学起范仲淹 “登斯楼也”,大摇大摆地跑到会江门外的古壁津楼,装模作样地吟起 “先天下之忧而忧”。正当他沉浸在自己这蹩脚的 “雅兴” 之中时,忽然,他的贼眼瞥见乌尤山的石壁上有绿光闪烁,那光芒如利剑般直射斗牛,璀璨夺目。钱串子心中暗忖,这般奇异的光芒,定是崖上藏有稀世珍宝,才会如此大放异彩。一时间,他将那 “天下之忧” 抛诸脑后,满心欢喜,暗自庆幸自己即将发一笔横财,那贪婪的笑容在月色下显得格外狰狞。

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召来一众随从,火急火燎地驾船来到乌尤山下。到了山脚下,他颐指气使地指挥着手下,派人架起绳梯,便要上崖寻宝。几十个衙役不敢违抗,只得战战兢兢地爬上绳梯,在崖壁上忙活起来。他们手持刮刀,如同恶狼扑食一般,对着崖壁上的青苔又刮又铲,折腾了整整一夜。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曙光初照,他们才惊觉,青苔之下,哪有什么宝物,唯有斗大的 “中流砥柱” 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透着古朴的气息,也不知是哪位先贤高人留下的墨宝。

钱串子满心期待落了空,自是十分扫兴,可他又顾及自己那所谓的 “面子”,不愿在下属面前表露分毫。只见他强装出一副十分得意的模样,摇头晃脑地说道:“我就猜到这石壁上有墨宝啊!如此瑰宝,今日得见,实乃本官之幸。” 那做作的姿态,让衙役们在心中暗自嗤笑。

殊不知,崖上的绿光,实则是那层苔衣所放射。这苔衣可不是凡物,相传乃是大佛身披的袈裟所化,而乌尤山临江的绝壁,便是那承载袈裟的衣架子。此番钱串子的恶行,硬生生地毁了大佛的袈裟。夏日里,江风尚有几分温热,大佛尚可勉强忍受;可一到寒冬,凛冽的江风呼啸而过,如刀子般刮在身上,没了袈裟庇护,大佛实在难熬。他本欲向钱串子讨还公道,可又深知此人贪婪成性,若贸然前去,只怕他会变本加厉地刮地皮,让嘉州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无奈之下,大佛心生一计,决定前往富饶的江浙一带去化缘。

说做就做,大佛施展神通,幻化成一个胖大和尚,自号太伏,手持钵盂,身携法器,踏上了漫漫化缘之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晓行夜宿,靠着沿途化斋维持生计。待他抵达浙东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江浙一带,赤地千里,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草木枯焦,不见一丝绿意。村落里,炊烟断绝,饿殍遍野,百姓们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那凄惨的景象令人心碎。太伏和尚心怀慈悲,见此惨状,于心不忍,想要化些斋饭救济灾民,可连走数村,竟连一口斋饭也未能化到,只得无奈北上洛阳。

进了洛阳城,太伏和尚一路打听,得知西街有个叫顾思的大富户。此人家里富得流油,据说陈谷足有数十仓,杂粮上万屯,囤积的粮食简直如山一般。太伏心想,若能从这位富户处化得些粮食,定能解江浙灾民的燃眉之急。于是,他来到顾大户门前,敲响木鱼,高声念着 “阿弥陀佛”。

彼时,顾思正在家中凉床上惬意地睡午觉,被门外这突如其来的念佛声惊扰,心中十分不快。他怒气冲冲地走出门来,对着太伏和尚挥手驱赶道:“莽和尚,莫要在此聒噪,我已发誓不斋僧了,快些离去,莫要扰我清净。” 太伏和尚却不恼,双手合十,和声说道:“施主,贫僧知晓您家中陈仓万斤,缎匹成山,贫僧从蜀中远道而来,一路艰辛,只为救助那受苦受难的苍生。您只需结一钵饭、一件衲子的善缘,便能拯救无数性命,此乃大功德啊。”

顾思听了,脸上浮现出一抹苦笑,长叹一声道:“和尚,你有所不知,我原本也是个乐善好施之人,常年斋僧舍粮,只盼能积些福报。可如今,我得到的竟是恶报啊!我那独生儿子,已然七岁,却至今未曾开口说过一句话。我不知耗费了多少钱财,斋了多少僧人,换来的却是这般结果,我已是心灰意冷,哪还有心思再做善事。” 太伏和尚听了,微微沉吟片刻,目光炯炯地看着顾思,说道:“施主莫急,贫僧略通医术,或许能帮得上忙。您若肯舍我一袋米粮、一件袈裟,保您儿子开口说话。” 顾思一听,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可转瞬即逝,他半信半疑地说:“和尚,你所言可是真的?你要是真能医好我的儿子,我家中的陈谷杂粮、绫罗绸缎,随你自拿。”

太伏和尚听了,打个哈哈,一脸慈悲地说道:“一言为定,阿弥陀佛。还请将小公子请出来,让贫僧瞧瞧。” 不多时,只见那七岁的小孩蹦蹦跳跳地走了出来。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甚是可爱,一双大眼睛水灵灵的,丝毫不惧生人,直瞪瞪地望着太伏和尚。太伏和尚走上前去,仔细端详着孩子的面孔,口中念念有词:

“万今江南饥,

幽魂泣荒草,

小哥开金口,

万氏方可保。”

念罢,只见他抡起敲木鱼的棒槌,在众人还未反应过来之际,猛地在小孩的天灵盖上轻轻一敲。只听 “梆” 的一声脆响,孩子先是一愣,随即 “哇” 地大哭起来,伸手指着和尚骂道:“光头打人!光头打人!”

这一幕,让顾大户惊呆了,片刻后,他才回过神来,看着哭闹的儿子,喜极而泣,一把搂住儿子亲了又亲,激动地喊道:“宝贝呀,果真铁树开花、哑巴说话了!” 顾思满心感激,转身对太伏和尚说道:“师父,快放车辆来运粮吧,您要多少尽管拿。” 太伏和尚却微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只化一袋足矣!日后施主若愿舍我一件袈裟,请到三江口、九峰山,十二流、中流砥柱的旁边找我太伏和尚吧。” 顾大户虽满心疑惑,可此刻也无暇多想,连声应道:“好好好!师父快拿口袋来。”

太伏和尚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只看似小巧的口袋,顾大户命人打开粮仓,一仓又一仓的粮食往里倒,可那口袋却似无底洞一般,好不容易才填了个半满。顾大户见状,惊讶得合不拢嘴,此时他方知,自己今日是遇上了活佛。他忙拉着儿子,跪地叩头,感恩不已。待他们起身时,却发现和尚早已不见了踪影。

太伏和尚出了洛阳城,心急如焚,日夜兼程赶回浙江。他将化来的粮食分发给受灾的百姓,看着灾民们狼吞虎咽的模样,他的心中满是悲悯。在他的救助下,数十万灾民得以活命,熬过了这场可怕的灾荒。做完这一切,他方才安心地回到大佛沱。

再说顾大户,自从儿子开口说话后,他对太伏和尚的感激之情与日俱增。可一想到儿子曾骂过活菩萨,他的心头便涌起一股深深的罪过之感。他觉得,若不报答这份恩情,自己定会寝食难安。于是,他安排好家中诸事,急忙打点行装,带上大量银两,踏上了前往蜀中还袈裟愿的路途。一路上,他逢人便问,四处打听三江口、九峰山的所在。历经艰辛,终于得知此地地处嘉州地面。他满怀期待地来到乌尤山,一眼便看到了那醒目的 “中流砥柱” 四个大字。然而,他寻遍了凌云九峰的庙子和乌尤寺,却始终不见太伏和尚的身影。顾大户失望不已,但他心中的执念却让他不愿放弃,他寻思着,或许太伏和尚在峨眉山,便准备前往寻找。

刚走出凌云寺,顾大户只觉眼前一花,仿佛有一道金光闪过。待他定睛一看,只见迎面走来一个高大得如同山岳一般的莽和尚。那和尚衣衫褴褛,补丁摞补丁,看起来甚是落魄。和尚看着顾大户,开口说道:“你没见我衣衫褴褛么?若能用洛阳粘土修补就好了。” 顾大户闻言,心中一惊,下意识地眨了眨眼。就在这一瞬间,莽和尚竟消失不见了。顾大户站在原地,愣了许久,忽然恍然大悟。他想起那高大如山的莽和尚的模样,又联想到 “太伏” 之名,心中豁然开朗,“太” 不就是 “大”,“伏” 不就是 “佛” 么,原来这一路帮助自己的,竟是嘉州大佛啊!

顾大户满心懊悔,连忙折回去看大佛。只见大佛身上的袈裟,被风雨长年剥蚀,已然撕成一块又一块,破旧不堪,十分难看。顾大户见此情景,心疼不已,当下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修饰大佛。可他此次带的银子,相较于修缮大佛所需,远远不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连夜赶回洛阳,准备筹措更多资金。

江浙一带的数十万灾民,后来听闻赈济他们的救命恩人竟是嘉州大佛,心中无不充满感激。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将大佛的慈悲之举传颂得家喻户晓。又听说洛都顾大户要修饰大佛,百姓们纷纷自发组织起来,十万民工齐心协力,帮顾大户运送修缮粘土到嘉州。据说,那没有用完的粘土堆积在江边,久而久之,竟堆成一座小山,后来人们便称之为洛都山。

岁月悠悠,嘉州大佛在众人的守护下,重新焕发出庄严的光芒。那慈悲之光,穿透历史的迷雾,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那善缘流转,如同一股温暖的溪流,滋养着世间的善意与希望,让这古老的故事,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永不落幕。

0 阅读:48
长岳和文化

长岳和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