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老师不会引导学生吃他喜爱的菜式,书法有3大体系24种风格

四海易文字 2024-08-07 22:06:49

一看这个标题,有可能会引起书法教育者的批评,当今的书坛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冀鲁春秋》五章有述:“灯不拨不完,话不说不明”。意是指摆道理说事实,文明探讨,不辨不明,不争不清,理性的把问题说清楚。

为了加深理解,在摆道理之前,先讲三个书坛“小故事”,长时间关注书坛的书友们,也许有些印象。

第一个:

1993年元月,原书法报社长吴丈蜀先生发表了一篇《退出中书协》的申明,退出的原因有两条同今天探讨的内容有些关联。之一、书法家这个“家”字不敢当,“家”这个字,意思是指专业上的权威,这个帽子太大了,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么大,这么重,谁真正的能佩戴呢?

之二、跟风现象严重,迎合展赛,书风趋于类同化,扎堆的表现形式,不利于长久的发展,历史上的书风种类众多,高层的引导狭隘而片面。

第二个:

白蕉是民国十大书法家之一,沙孟海先生在1980年撰写《白蕉兰题杂稿卷跋》中评价白蕉:“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这句话体现了沙孟海对白蕉书法艺术的极高评价。

白蕉继承二王一脉,在书法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白蕉学生们几乎没有完全照抄老师的书风,白蕉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对你不了解,不知道你适合学哪一类的书风,这媒婆当不好”。意思说的很清楚,书法上的类别书风众多,适合自己的方向才是最好的。

第三:

北京有位书法教授是最早的一批博士生导师,先生为当代书法的继承推广做了很多贡献。他的学生们都有一个特点,写出来的字都有老师的影子,单从风格上就可以判断出师从。国家院校的体制和传统的师徒相授融为了一体,书风上是师徒一个模样。

三个小故事,前两位大家一致呼吁书风应该多样性,遵循“以人为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向。书者必须根据个人的生理心理实际情况出发,以求性格与书风的对应,更利于学者的成长。如果似第三个小故事一样,引导学生吃自己喜欢的菜系,吃别人嚼过的菜肴,最后的结果,风格同类化严重,这样的学习思路,显然有些赌运气、赌青春。

笔者很赞同当下专业学院的教学方式,“撒网式”的博览,花一两年的时间,在3大体系24种风格里,成千上万个碑帖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向。有书友会问,何为3大体系24种风格呢?所谓的数据所表达的并不是绝对的,书法史的发展,体系和风格可以刻划得更细致一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有很多种分类的方式,采用时间分类、辩证法规律分类、传承脉络分类、书法内涵技法分解分类,多种细致的分法,三大体系可以变成八大体系。笔者抛砖引玉的方式来解释这个观点,大家才有更好的判断。

专业学院对学生的训练,通常划分为传承、创变、融通三个阶段。将书法史学、美学和技法形式三大系统进行交叉融合,书法美学归纳为平正、奇崛、中和三种类型,从而拥有了统一的品评标准与尺度;将技法形式类型分为基础性、典型性和创造性,使书法专业训练体系获得一个循序渐进的逻辑支撑。

关于书风的多样性,网上有一篇文章《颜真卿18变》,人这一生书风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变化,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感受。书风的变化同自己的学识、见识、环境、心理,很多方面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扎堆式”的只学一个人的面貌,学当代人的欧,学当代人的颜,一学就是一辈子,背后懸着师傅的光环,举着这个旗帜,师兄弟们写的面貌都是一个模样,正文以后,作品可以相互落款。如《花木兰》所述,“双兔傍地走,焉能辨出是雄雌”,这显然是一个现象。(像这样的作品,国展篆书隶书中最为常见)“拉三头”式的教学,该提倡还是该反对呢?历史上留了那么多书风书貌,遵循自然中百家争鸣还是跟随着“大咖”们的引导?如果您是这个学习阶段,那该怎样选择?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9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