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军,但人们对他的认识,大概多源于小说和戏剧,而在正史上,对他的叙述也是很少,使人们只留下一个手持双锤,冲锋陷阵的少年英雄形象,他是随着岳飞一起被害,至于其它,就不得而知了。
“湛湛长空,乱云飞度,吹尽繁红无数。正当年,紫金空铸,万里黄沙无觅处。沉江望极,狂涛乍起,惊飞一滩鸥鹭。鲜衣怒马少年时,能堪那金贼南渡?”
这首《鹊桥仙》就是颂咏岳云的,感叹地是,如果有岳云在,岂有那金贼猖狂之日,道出了人们对他是满满地可惜之情。
岳云,字应祥,号会卿,民族英雄岳飞的长子,河南汤阴人,历任武翼郎、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等职。于绍兴十一年除夕和父亲岳飞及张宪一起惨遭杀害,年仅23岁。后随岳飞一起平反昭雪后,岳云附葬在杭州西霞岭下。被追授安远军承宣使、武康军节度使及安边将军等职,并追封为继忠侯。
一直认为岳云是岳飞养子,或者叫义子。其实这个是不对的,他同岳雷均为岳飞前妻刘氏所生,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刘氏却抛家别子地“又随人去了”,于是,后人为确保岳飞的伟岸形象,就弄出了这养子一说,始作俑者就是岳珂,他是岳飞之孙,是岳飞同后妻李娃所生之岳霖之子。
岳珂在宋宁宗朝为官时,正是理学方兴之季,从理学角度来看,这刘氏所为是给岳飞抹黑,是严重影响岳飞形象的作为,所以就讳言之,于是这岳云便成了岳飞的义子了。
受父亲和祖母影响,从小岳云就树立了保家卫国的壮志。他自幼刻苦学习,习文练武,大有乃父之风。他身处金人占领下的河南,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后来在颠沛流离中,目睹了金兵的恶行和宋人的困苦,岳云从十一岁时随父从军,被岳飞编入其部将张宪的队伍中,并迅速成为岳家军中叱咤风云的一员战将。
但是,他在岳飞的军队中,所受到的待遇却是相当严酷的。岳飞对他的要求非常地严格,近乎苛刻地不近人情。
有一次,小岳云与将士一起骑马进行爬山练习,不小心马失前蹄摔倒在地。父亲岳飞见了大怒,并指责岳云说:“这全是平日练习不认真造成的,如果是在战场上,岂不误了国家大事?”当即下令将他推出去斩首。众将士急忙求情,念其年幼,岳飞最后还是下令将岳云打了一百军棍。
这在训练中的一个失误就要被斩首,这也太奇葩了,我真是怀疑岳飞是在作秀,是做给别人看的,如果不是的话,怎么说也说不通,即使是一般普通的士卒犯了这样的小失误,也不会受到如此的待遇吧。可能在岳飞想来,谁让你是俺的儿子呢?但在我看来,如此处理,的确是太过分了。
作为统帅之子,在战场上岳云自是不会给父亲丢脸的,每次大战,他都是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在收复随州时。他冲锋在前,勇不可挡,第一个登上久攻不克的随州城,后又随军北征,收复了邓州。从此军中皆称他为“赢官人”。
何谓“赢官人”?官人是宋时对男子的尊称,至于后来弄到戏曲上,变成妻子对先生的称呼,那就是后话了。在官人这尊称前面加个“赢”字,表示的是这岳云是个常胜将军的意思。仅这一个字,把岳云在战场上的英姿凸显得很是抢眼。
大家知道,所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在岳家军中战力最强的是背嵬军,只是这名字很是有些奇怪,涩口得很,一直不知其出处。见一般就解释为大将的亲兵,我觉得不会那么简单。
清人王士禛的解释有些搞笑,他在 《分甘馀话》中说:“ 韩蕲王、岳鄂王 皆有背峞军。范石湖云:燕中谓酒缾曰峞。其大将酒缾皆令亲随人员负之,故号背峞。韩岳取其名以名亲军尔。”他是引用范成大的解释,就是说,背嵬是替将军背酒之人,以代指亲兵。
这个就有点想当然了。这一词最早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产生于征伐西夏的战争中。当时西夏国主李元昊登基之后,首先废除中原王朝“赐”给党项王族的李和赵姓氏,改姓“嵬名氏”,所以又叫“嵬名元昊”。
宋军西征元昊,使其背,背嵬,就是“使嵬背”,也就使嵬名氏失败逃跑的意思。能让李元昊逃跑的部队,当然是战力极强之神武之师了。
岳云是背嵬军的重要将领,他率领着这支无敌之师转战南北,无往不胜。同时,他还任这支军队的机宜文字,也就是负责军中机密文档的处理。可见,他还是个文武双全之人。
他在历次对金对伪齐作战,以及剿灭杨幺安定后方等战斗中屡立大功,却多被父亲隐瞒不报,岳云毫无怨言。他人虽少年,屡立殊勋,生平事迹在父亲的光环下又很少被世人关注。
郾城与大战,岳云率背嵬军骑兵冲撞敌阵,挫敌锐气,又反复冲杀,为这场重要的主力决战获胜立下大功;颍昌之战,岳云率军在金兵阵中来回冲杀数十次,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一举击溃金兵。此战诛杀了兀术女婿夏金吾,还生擒金军大小首领78人,杀死敌军并缴获军器等不计其数。经此一战,金人势力大衰,已无再进攻宋王朝之力。
有人以霍去病比岳云,估计源于二人都是英年早逝。然而,霍去病在史书上是大书特书之人,去岳云甚远,而岳云却因为在其父的光环下,史书则鲜有着墨,纵有记载,也是寥寥数语,令人只可揣其实,不能状其详。
身为南宋最精锐部队、手握十万重兵的岳家军主帅之子,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大战在即,父亲往往是戒之曰:“不胜,先斩汝”。论功行赏,别人可以争,他不可以争;大敌当前,别人可以退,他却只能进不能退。然其志存高远当可肯定。如果不是早逝,未必不是第二个岳飞。
在人们的印象中,岳云少年英武,那一对八十二斤的大银锤所向无敌,不仅他如此,那些少年英雄很有不少是用这双锤的,不是有那所谓八大锤之称吗。但我是不太相信的,这么笨拙的短兵器,如何能舞得来密不透风。这个自然是拜钱彩的《说岳全传》的演义而来。
有人考证说岳云使的是那种锥枪,即似锤非锤,似枪非枪的兵器。这个说法是根据他对阵铁浮图时,可砸可刺,先用锤部砸损铁浮图的铠甲,再用枪刺,于是,大破金兵。
其实这个也有点想当然了,不过有一点,虽然枪有多种形式,但总是一个长柄上加装些附加,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合。也许在对抗铁浮图的战斗中,岳云有可能使用这枪刺前加个铁锤,但肯定也是偶尔为之。
据南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岳云使用的兵器就是枪,岳飞平反昭雪后,杭州褒忠衍福寺成了他的功德院,岳云生前使用的枪就保存在那里,直到南宋末年,仍是镇寺之宝。据说,直到明朝弘治年间“云所用铁枪犹存”。
再有,枪乃岳家家传之本领,岳飞曾于万马军中刺金军大将黑风大王于马下,所用的是“丈八铁枪”。赵构还因此特赐其镀金枪。同时,也赐枪与岳云。这从另一方面证明,岳云使用的兵器就是枪。
以岳云之神勇及通文墨,加上在岳飞左右所受的熏陶,在赵构杀害岳飞时,不得不将岳云一并杀害。刚开始时,秦桧给岳云判的徒刑,但赵构却偏要改为死罪?无疑是斩草除根,最后是岳飞被勒死在风波亭,而岳云却是同张宪被残酷地腰斩于市。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至今也无人能解密。这就是岳飞被害后,秦桧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放其家人一条生路,只是将他们放逐到岭南。这有些不合常理,真相至今无人得知。
按说,斩草除根,世人皆知,以秦桧绝顶聪明之人,他不会不知道,而且也有人建议要杀尽岳飞的子嗣,不给岳飞案翻身的机会,可没想到这样一个看似很符合秦桧风格的提议,却被秦桧痛骂没有人性,提意见的人还被秦桧贬到了偏远之地。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秦桧良心发现还是有其它不可与人言之隐,我们不得而知,但随着他“史上第一大奸臣”的坐实,也没人关心和探究个中缘由,似乎也没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