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四那天,大热天里一丝风都没有,空气热得跟凝固了似的。到了中午,二十万大唐将士从潼关一个接一个地走出来,慢慢朝着东边那条又窄又挤的山谷走去。
没有震天的战鼓在后面加油,也没有响亮的口号鼓舞士气,就只有马儿们焦躁不安地喷着粗气,再加上铠甲跟兵器时不时碰一下,发出那种重复又让人头疼的金属响声。
烈日炙烤下,士兵们浑身湿透,脸上却写满了迷茫。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但四周却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响。这样的场景,在炎炎烈日下显得既震撼又沉闷,出征的氛围因此变得异常奇特。
从潼关去往灵宝,也就一百多里的路程,但对哥舒翰来说,这可能是他这辈子最难熬的一段路。自从接到玄宗让他东出去迎敌的命令后,这位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多年的突厥猛将,心里头就没这么忐忑过。
跃马路边的小山坡上,唐朝军队的大将军不经意间回头望了望远方,心里头觉得潼关那块地方,好像被啥不吉利的东西给罩住了。六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热得人直冒汗,可哥舒翰却突然间觉得身上一阵阵发冷……
【四面楚歌,安禄山的困境与危局】755年,大唐王朝的命运突然有了个大转弯,安史之乱打响了。安禄山在十一月的第九天,从范阳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北保定,带着兵马往南冲。他一路打过去,简直就像砍瓜切菜一样顺利,短短三十三天,就把东都洛阳给占领了。
叛军能在短时间里获得这么大的胜利,安禄山带领的番汉混合军队战斗力强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有几个关键因素也得提一提:
安禄山在叛乱动手前,其实已经悄悄准备了很长时间,计划得特别周全。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是他早有预谋,对方却毫无防备。
另外,唐玄宗对安禄山太过信任和放纵,结果叛乱突然来袭,让唐朝朝廷完全没有防备,手忙脚乱。
叛军气势汹汹地杀来,战果斐然,看上去好像大唐王朝马上就要分崩离析了,但真相其实大相径庭。
756年新年头一天,安禄山这家伙,在东都那边,急吼吼地就自己封自己为大燕皇帝了。说实话,他那时候能管的地方,除了他老家河北范阳那一块,也就刚打下来的河南西边一点点地方。
在“大燕帝国”那小块地盘的外头,唐朝大军那是到处都是。你往洛阳西边瞧,有个硬得跟石头一样的关卡叫潼关,哥舒翰带着二十万大军,死死守着这天然屏障。就在它眼皮子底下,关中那块地方,对安史那帮叛军来说,简直是远在天边,够不着。
在东边和南边,安禄山的军队同样碰到了各路唐军的拼死阻拦,没能成功打进荆楚和江淮地区,这让他想占领南方财富要地的美梦彻底破灭了。
最大的危险来自北方,叛乱闹起来以后,河北那边起义的军队是一个接一个。郭子仪带着朔方军在河东那块地界上,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到了756年差不多五月份的时候,他们已经完全把洛阳和范阳之间的路给堵死了。这样一来,南北不通,大家心里都琢磨着回家,燕军里头也开始弥漫起一股子慌张和恐惧。
因此,叛军表面上看好像打得挺顺,其实已经没啥劲儿了。被困在中原的安禄山,军队受阻,周围都是敌人,心里头已经打起了退堂鼓,琢磨着放弃洛阳,撤回老巢范阳去。
要是情况一直这样下去,安史之乱说不定会提早收尾。换句话说,安禄山要是退到河南,就算他再怎么硬撑,这场叛乱对大唐王朝的破坏和影响也会小很多。
可就在两方僵持不下,局势最为紧张那会儿,唐玄宗李隆基竟然自己送上了一份超级大礼。这一手,不光把快要栽跟头的安禄山给救了回来,还硬生生地把大唐帝国往无尽的黑暗里推了一把。
【致命昏招,哥舒翰挥泪出关】安史之乱那会儿,李隆基的做法,简直就是给大伙儿上演了一场从英明君主到糊涂皇帝的大变身。他一点一滴的行为,都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他是怎么从一个好皇帝变成坏皇帝的。
一开始,朝廷里重用了一些像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坏蛋,搞得整个朝廷乱糟糟的。而且,皇帝还无底线地宠着、惯着安禄山,让他势力越来越大,最后直接闹出了叛乱。
洛阳沦陷后,唐王朝肯定心里跟扎了刺一样难受,但这事儿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再说,打败仗也不是一个两个原因造成的。可玄宗,他偏听偏信,把气都撒在前线带兵的将领身上,硬是把退到潼关的封常清、高仙芝这些大将都给杀了。
面临大敌时自己先砍掉臂膀,这已经是够傻的行为了,但玄宗的糊涂决定还没完。到了756年六月份的头几天,李隆基又猛地收到一个消息,而这个消息,差点把所有人的路都给改了……
这事儿得从潼关的大将哥舒翰和朝廷里的宰相杨国忠他们之间的那些是是非非讲起。哥舒翰守在潼关,而杨国忠在朝廷里掌权,他们俩之间有着扯不清的纠葛。
安禄山起兵时,喊的是“要替皇上清理身边的小人,攻打杨国忠”的口号。朝廷里的人和外面的人都觉得,就是因为杨国忠仗着皇上宠信,胡来一气、霸道专权,才给大唐招来了这场战乱。
叛乱一闹起来,要求杀掉杨国忠的声音就一直响个不停。就连哥舒翰的手下也跟着起哄,劝他掉头回长安,把杨国忠这个祸害给除了。
带兵返回京城,那不就跟造反一样嘛,哥舒翰肯定是坚决不答应。可他守着离京城超近的潼关,手里还攥着二十万大军,这对杨国忠来说,一直都是个超级大的隐患。
就算按距离来算,哥舒翰就在床边,可比远在千里之外的安禄山,更让杨国忠心里不踏实,吃饭睡觉都不安稳。
为了防止哥舒翰突然背叛,杨国忠偷偷集结了一万多精兵,找了个理由说要支援潼关的军队,然后让这些精兵在亲信杜乾运的带领下,悄悄驻扎到了潼关后面的灞上地区。
哥舒翰这个大度顾全大局的人,终于被背后捅刀子的行为给惹毛了。他二话不说,直接找玄宗汇报,提议把杜乾运的队伍收归潼关,一块儿管起来。
李隆基压根没察觉到,领兵大将和朝中重臣正偷偷较劲,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哥舒翰的请求。没多久,杜乾运就被叫到了潼关,莫名其妙地背上了一堆罪名,最后被处死了。
杜乾运一死,杨国忠心里头更加慌张,整天提心吊胆。他琢磨来琢磨去,这个坏蛋不顾国家大局,竟然让手下人编造谎话,说叛军的大将崔乾祐在陕郡那边,只带着四千个老弱病残守着。
玄宗一听到消息,乐坏了,觉得反攻的大好时机终于到了。他立马给守在潼关的哥舒翰下了命令,让他把所有精兵强将都带出来,往东边冲,去打败敌人。
这个情报完全是瞎扯,漏洞一大堆。先不说叛军那帮人,个个都是打仗的老手,勇猛得很,哪儿来的老弱病残?再说了,长安城是叛军最想要的地方,安禄山怎么可能只派四千人去打?
可是,上了年纪的李隆基,判断力大不如前,压根儿没想过为啥他还能在关中安安稳稳。其实,这都是因为长安外面有潼关这道天险挡着,再加上哥舒翰带的二十万大军,硬是把叛军挡在了西边,没法往东来。
真的很难相信,那样一位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宫廷动荡里存活下来,还一路成为英明君主的他,就是那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帝王。但到了晚年,他怎么就变得那么糊涂、不明事理。
但皇上虽然糊涂,可领兵的大将们心里跟明镜似的。哥舒翰赶紧连夜写了一份报告,说安禄山这家伙老谋深算,不可能只派四千人攻打长安。要是陕郡真的像消息里说的那样没几个人守,那肯定是叛军在玩儿障眼法。
这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向玄宗皇帝建议,要全面攻打范阳。他们说,现在咱们只要守住潼关,别让叛军主力跑了就行,千万别急着去打他们。
可是现在,大唐的皇上特别想靠一场大胜仗,把在安史之乱里丢掉的面子找回来。任何能帮朝廷反击的消息,他都信以为真。杨国忠还在旁边使劲儿添油加醋,说绝对不能错过打仗的好时机,撺掇皇上赶紧下令,让前线的军队出击。
天宝十五年六月初三那天,玄宗皇帝就是不听前线大将的多次劝告和恳求,又给哥舒翰下了道命令,让他出关去打仗。这道旨意送到潼关时,哥舒翰心里那个难受,拍着胸口大哭了一场。最后没办法,只好带着二十万大军,含着眼泪走出关去。
哥舒翰哭得稀里哗,不是因为心里头怕打仗,而是因为他把敌我双方的情况都摸透了,也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
潼关这地方,北边靠着黄河,南边挨着秦岭,把关中这块宝地守得严严实实的。地形特别好,敌人想打进来可难了。要是哥舒翰能沉得住气,别急着出兵,就等着敌人自己筋疲力尽,那时间一长,叛军不用打就自己垮了。
再说了,唐军虽然人数多达二十万,但大都是刚招来的新兵蛋子,真正能打硬仗的,也就王思礼带着的那五万骑兵。守着这天险之地,那肯定是没问题,绰绰有余。可要是主动出击,哥舒翰心里真没底,完全没把握能赢。
说白了,潼关可不是一般的军事重地,它是京城长安东边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是从这儿往西走,那就是一片坦荡的关中平原,长安城近在眼前。要是打仗打输了,影响到潼关的防守,那可就麻烦大了,后果真的无法想象。
但是皇命如山,哥舒翰心里清楚这次任务凶险万分,可还是得硬着头皮上。他在心底暗暗求神拜佛,盼着在最要紧的关头,好运能站到大唐这边。
二十万大唐士兵在六月初四那天启程,走了四天,就到了潼关西边的灵宝西原。这时候,燕军里头的猛将崔乾祐,已经从陕郡带着人马赶到这里,等着他们了。
这个地方叫做“原”,但可不是啥平坦开阔的地儿。北边靠着汹涌的黄河天险,南边又有崤山挡道,中间还夹着一条七十多里长的窄路,走起来可不容易。
这样的地势,大军难以铺开阵势,一不小心还可能让队伍挤在一起,甚至有可能被敌人偷袭。要是放在平常时候,经验丰富的哥舒翰是绝对不会选择主动出击的。
不过,因为玄宗之前老是催,哥舒翰怕被扣上拖延时间、耽误战事的帽子。所以,就算情况不太好,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决定拼一把,出兵迎敌。
为了保险点,哥舒翰把手下的兵分成了三股:他让王思礼带着五万骑兵打头阵,后面紧跟着十万步兵稳住阵脚。这加起来十五万人,就是咱们的主力军,他们在隘口那儿摆好阵势,准备跟敌人干一架。
在黄河河面上,用战船装上武器粮食跟着大军一起行动,这样就能随时给部队提供需要的东西,保证后勤不掉链子。
哥舒翰亲自带领了三万兵马过了黄河,他们在北岸找了个地势高的地方扎营。这样一来,他们可以从上头看清楚整个战场的情况,方便远远地进行指挥。而且,要是西原的中军需要帮忙,他们也能立马出动去支援。
不过战斗一打响,情况看起来倒像是哥舒翰之前白操心了——王思礼带着先锋部队进了那狭窄的山道,一瞅见燕军,嘿,顶多就万人左右,队伍乱糟糟的,一点不像打仗的样子,里头还有好多老弱病残。
看到这副场景,唐军全体连续多日紧张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他们在心里暗自高兴情报无误,而且,有些心态积极的士兵,还直接喊出了“抓住贼人再聚餐”的口号。
精兵强将猛地冲进燕军头阵,就像收割庄稼一样,敌军那些零散的士兵一下子就垮了,拼命往狭窄的山道里逃跑。唐军一看这情形,士气大涨,赶紧抓住机会,紧跟着追击上去。
就在王思礼带着队伍一路猛进,整个主力都进了那狭窄的山道时,战场上的情况突然变了。南边那高高的悬崖峭壁上,大堆大堆的石头和圆木莫名其妙地就滚了下来。唐军的骑兵一下子就被砸死了好多,伤的更多。后面的队伍也被堵在那窄窄的山路上,人马挤在一起,想前进没法前进,想后退也退不了。
更惨的是,就在峡谷里乱成一团的时候,崔乾祐带着骑兵悄悄爬上了南边的山头,绕到唐军背后,然后突然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兵败灵宝,二十万只剩八千!】看到隘口那里乱成一团,叛军又从后面偷袭,哥舒翰赶紧下令,让那些蒙着牛皮的大车出动,把它们推到队伍最前面,打算用这些车子撞出一条逃生的路。
崔乾祐好像早就打好了算盘,他一把火烧掉了提前堆在路上的干草堆。火势猛地一下窜了起来,顺着山势就把周围的树木也给点着了,眨眼功夫,四周就变成了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冲在最前面的唐军马车,也被这股大火给吞没了。
前面的精兵骑兵被大火拦住了去路,冲不过去,马儿们在火光和浓烟里吓得不行,全都转过身来乱跑;后面的步兵,就像被狼群追赶的叛军骑兵在驱赶,只能玩命地往前逃。
前后都被围住,狭窄的峡谷瞬间变成了一个长长的困人之地。两边一挤,唐军的队形就乱了套,十几万人跟被困住的野兽一样,在里头乱成一团,你踩我踏,都抢着往外逃。
有些走运的家伙扔下铠甲,往南边的山谷里逃跑,但大多数打了败仗的士兵却挤成一团,往北边的黄河边狂奔而去。
逃跑的兵哥们抢着往运输船上爬,都想快点离开战场。结果,好多船因为人太多,直接翻沉了。那些没赶上船的士兵,被挤进了急流里,一眨眼功夫,就被浪花卷得没影了。
狭窄的路上,哭声喊声连连,黄河边上,淹死的人更是一大堆,尸体都堵住了河水。傍晚时分的灵宝西原,天地间灰蒙蒙的,唐军的主力十五万人,还有黄河上的那些支援的船只,几乎都完了。
战场乱套了,就连哥舒翰身边那三万没跟敌人交上火的士兵,看到主力部队中埋伏被打得惨败后,也都没了斗志。他们跑到北岸的高地上,一下子全散了,没人再想打仗。
看到局面已经无法挽回,哥舒翰这位大军统帅,只能带着一百多个亲信士兵,慌忙往西边逃跑。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像一群无家可归的人,一口气狂奔了几十里路。直到跑到河东郡的蒲津桥,才渡过黄河,然后掉头往南,准备回到潼关。
潼关外边,情况也是糟糕透顶——为了挡住燕军的脚步,哥舒翰之前让好多人挖了三道大沟,每条都有两丈宽、一丈深。
不过那晚天黑漆漆的,风又大,根本看不清路。那些侥幸逃出来的败兵,吓得乱跑一气,往关里冲的时候,一个个都掉进了壕沟里。后面的人也不管不顾,继续往前冲,结果都踩在了前面的人身上,就这么一来二去,壕沟竟然慢慢被填平了。
哥舒翰靠近潼关那会儿,三道深沟早被尸体堆得满满当当。原本打算拿这些深沟挡敌人的路,结果却变成了自家战士的露天墓地。
那天晚上,不断有被打散的士兵逃回关里。唐军的头儿,吓得心还没定下来,就赶紧数了数剩下多少人。这一数,眼泪就止不住了。想想出发的时候,那可是二十万大军,威风凛凛的。可这才一个晚上,就只剩下八千多人了。
【潼关失守,大唐迎来至暗时刻】灵宝那场大战,唐军被打得伤亡很大,现在手头就剩下八千败兵,根本挡不住叛军往西边冲。哥舒翰一看这形势,立马决定,潼关是守不住了,得赶紧带着剩下的兄弟撤回关中。
六月初九那天,打了胜仗的崔乾祐借着势头一路往西,没费多大力气就攻下了潼关。
哥舒翰一到关西驿,就立马动手,到处贴告示,打算把逃到关中的那些零散士兵集合起来,重新整编队伍,打算再次攻打潼关。
不过,就在哥舒翰打算全力一拼的时候,他手下的蕃将火拔归仁却极力劝说他向叛军投降。但哥舒翰一听这话,立刻就严厉地回绝了。可谁也没料到,火拔归仁早就有了打算,他悄悄指挥着一帮闹事的士兵,一拥而上,把死活不投降的哥舒翰绑了个结结实实,直接给带到了潼关,献给了崔乾祐。
灵宝大战打完后,唐军伤了元气,差不多二十万将士没了。领头的哥舒翰也被叛军给抓了,真是倒霉。想当年,他在吐蕃那边多威风,是个突厥猛将。谁能想到,被抓后他居然在安禄山手下低头求饶。打了一辈子仗,最后却是这么个收场,名声也毁了,真是让人感慨。
说白了,大唐帝国最怕的就是潼关被攻破,那样一来,关中平原就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了。叛军一旦拿下潼关,河东、冯翊、上洛这些地方的将领,一个个吓得都扔下城池跑了。眨眼的功夫,保卫京城的军队就没了,一点不剩。
到现在,长安城往东的路上已经没啥阻拦了,反叛的军队瞪大眼睛瞅着,就等着找机会一路闯进来,给大唐的京城来个狠的。
六月十号那天,潼关被攻陷的消息传到了京城,整个朝廷都炸开了锅,玄宗皇帝更是吓得不行。到了六月十二,眼看叛军就要打过来了,大唐的皇上顾不上那么多,带着他宠爱的妃子、亲戚,还有几个贴心的大臣,在三千禁军的保护下,火急火燎地离开了长安,跑到西蜀去躲难了。
玄宗逃跑的第二天,在马嵬驿那里摊上大事了。生气的士兵们直接就把大权在握的杨国忠给砍死了,接着又硬逼着李隆基下令,让他最心爱的杨贵妃自尽。
之后,玄宗皇帝只能一个人继续往西边走。另一边,太子李亨被当地的老百姓留了下来,他选择和老爹走不同的路,带着两千人马往北去,重整旗鼓对抗敌人。到了那年七月,李亨在灵武被大军推举为皇帝。
朝代变换,李家唐朝在灵宝吃了大败仗后,换了新的掌权人。就在这个时候,历史悠久的长安城,被反叛的军队抢了个底朝天,简直变成了活生生的人间惨境。
灵宝战役是个拐点,长安被攻占后,唐和燕的对立形势开始恶化。唐军的精英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错过了平定叛乱的最佳机会,这使得军队和百姓的信心一落千丈。战乱的范围也从一条线迅速扩散到一个面,安史之乱进入最动荡的阶段。曾经辉煌的大唐王朝,在无数生命的消逝中,黯然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