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悲歌:万古忠义的李秀成,却将太平天国拖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是勇敢的永 2025-04-03 10:22:39
前言

1864年7月19日,天京这场打了两年的大战,眼看就要到头了,但也是最血腥、最拼命的时候,要动真格的白刃战了。

下午两点,地道里提前放好的两万斤炸药被引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碎石灰尘满天飞,太平门东边的城墙一下子就被炸塌了二十多米。

湘军像洪水猛兽一样从突破口猛冲进来,喊着“不让妖人留下一丝布片”的口号,天京城里到处很快就烧起了大火。

巷战打响了,天京保卫战的头儿忠王李秀成心里明白,这仗不好打了。他赶紧从太平门前线往城里撤,先跑回家跟老妈道了个别,眼泪都下来了。然后,他二话不说,直奔天王府,打算带着小天王洪天贵福冲出去。

天黑了以后,李秀成他们几个在城里悄悄地转悠,想找机会溜出去。但各个城门都看得死死的,没办法,他们只好先跑到清凉山上躲起来。一直等到大半夜,他们才换上湘军的衣裳,拐弯抹角地摸到太平门,从那儿之前被炸开的城墙洞子冲了出去。

但湘军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立马派了大批人马去追。这时候,忠王机灵地把上千人的队伍分成了两拨。前面三百人保护着幼天王继续往南走,而李秀成则亲自带着剩下的七百多人留下来阻挡追兵。

为了让小主子能逃跑,李秀成把自己骑了好多年的好马给了洪天贵福,自己则骑了匹差马去挡住追兵。因为那匹马跑得慢,李秀成没多久就跟大队人马走散了,只能跑到天京边上的方山躲起来。结果,三天后,他还是被湘军给抓住了。

李秀成是太平军里军事上的大头头,就算天京城被攻破了,他其实还是有办法保住家里人安全的。但老话说得好,忠心跟孝顺很难兼顾。太平天国快不行那会儿,他真的是豁出去了,能做的都做了。

从天京被攻陷后的种种举动来看,李秀成确实没辜负天王洪秀全对他的期望和信赖,也完全配得上“忠王”这个称号,真可谓忠肝义胆,名垂青史。

但要是咱们回头瞅瞅几年前的事儿,就能瞅见,正是李秀成做了不少错决定,这才让太平天国一点点掉进了没法翻身的大坑里。

【得不偿失的东征计划】

1860年5月,就是咸丰十年的那会儿,太平军的李秀成和陈玉成两大部队合作,又一次打下了清军刚建好没多久的江南大营。这次胜利,可以说是三河镇大胜之后,太平天国在晚期赢得的又一个超级重要的仗。

5月11号,就是打掉江南大营后的第四天晚上,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侍贤还有辅王杨辅清这些大军的头头们从前线赶回了天京。他们回来有两个目的,一是给天王道喜,二是商量下一步的打仗计划。

但在一片和谐欢乐的气氛下,太平天国的高层领导们对于接下来的战斗策略,却有了明显的不同看法:

现在,安庆这个重要地方被湘军围了个水泄不通。陈玉成觉得,咱们得先把劲儿往西使,赶紧解了安徽那边的燃眉之急。

军队里还有个挺有势力的将领,侍王李侍贤,他心里琢磨着,要是能往更南边的江浙、福建那边打过去就好了。

管着天京大事的干王洪仁玕觉得,咱们没必要跑远去打仗,应该趁着现在势头好,先往东南方向出兵,把有钱的苏州、常州这些地方占下来。买了枪炮、轮船这些装备后,再回头调兵往西边打,水上陆地上一起动手,把湖北也给拿下来。

洪仁玕提出的方案,忠王李秀成也非常赞同。

“天京事变”过后,洪秀全定了个规矩,就是“家里事儿找干王,外面事儿找英王”。说到打仗的事儿,陈玉成的话那肯定是分量不轻。但洪仁玕和李秀成在太平天国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所以最后洪秀全还是拍板,同意了他们往东去打苏常的计划。

因为西线战事吃紧,安庆位置又特别关键,所以在大军出发打仗前,洪秀全特地下令,要求东征部队“必须在一个月内搞定,然后回来报告”。

之后,李和陈的两支大军一起往东边打过去,一路上非常顺利。太平军接连打下了常州、无锡这些苏南的重要地方,而且忠王还把苏州当成了中心,建起了强大的苏福省。不过,这场东征花了他们不止一个月的时间。就在这时,湘军那边已经完全把安庆给包围起来了。

想想这次选的战略方向,先打东边再帮西边,感觉有点儿搞反了。再看看后来真正得到的好处,虽然占了苏南那块地,但安庆却没了,太平天国这买卖真是亏大了。

那时候,天京边上的清军已经没力气再给太平天国找大麻烦了,反倒是从长江上游杀过来的湘军,才是最狠的角色。要说保护天京,安庆这个位于西边的关键大门,独一无二,它的地位哪个城市都比不上。

守住后方的基地很关键,但就像老话说的“皮都没了,毛往哪儿长”。要是西边的大门守不牢,湘军一旦闯进来,那东南那片地方东西再多、家底再厚,又有什么用?

管理国家大事的洪仁玕,原本只是个读书人,加上他一直待在天京,没怎么带过兵打过仗。所以,要是说他在战略上犯了迷糊,倒还能理解。但李秀成那就不一样了,他打过无数次仗,是个能指挥大局的将领,不可能不清楚安庆对整个局势有多重要。可他竟然也跟着赞同了洪仁玕的错误决策,这事儿真得让人好好琢磨琢磨。

说到底,就是心里的小九九在捣鬼!

1858年三河镇打了场大胜仗后,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俩人都被封为了王。陈玉成,就是大家说的英王,他选安庆当老窝,慢慢把地盘扩到了皖南、皖北,势力可大了。可再看看忠王李秀成,虽然手下有好几万兵马,但也就占了个滁州、全椒这些小块地方,一直没能搞到一个能收粮收钱、稳定供给的大地盘。

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封王赐爵给军事头头的事儿特别多,分地封疆也成了家常便饭。大家都想着占山为王,只顾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在这样的风气下,忠王李秀成头一回干了件对太平天国大局不利的事儿。

【草草了事的“合取湖北”计划】

东征大获全胜后,太平天国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西线战场,那边情况越来越紧急。因为有了之前两次打破江南大营时用的“围魏救赵”计策的成功,太平天国领导人没急着直接打安徽。他们打算让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支最厉害的部队,分别从长江两岸同时出发,像钳子一样夹击湖北,去攻打湘军的老窝,好让围攻安庆的敌人回去增援。

太平军非要往东边打,结果就耽误了去救安徽的最好时候。安庆被敌人团团围住后,湘军养精蓄锐等着他们,这时候想救援可就难上加难了。不过,要是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大将能够一条心,他们那个“一起拿下湖北”的计划,还是很有希望能成的。

按照原计划,北边和南边两路人马应该在9月份就一起出发往西边走,打算在第二年3月在武昌碰头。但李秀成刚打下了苏南那块富裕的地方,心里又盘算着要把上海、浙江也收入囊中,好让自己的势力再扩大点。他野心勃勃,满心想的都是怎么继续扩张,哪里还有功夫去管安庆那个不紧急的地方?

安庆对英王来说至关重要,陈玉成心里那叫一个急。他在天京左等右等,忠王的大军就是不来,没办法,只好在9月底自己带着兵出发了。

李秀成在苏州那边磨蹭了好久,一个劲儿地搞建设,玩得不亦乐乎。洪秀全天王催了他好多次,甚至还专门下了命令责备他,他才在11月中旬回到天京,带着兵马去西边打仗了。

结果,陈、李两大部队的并肩作战方案,从一开始就没能真正执行。而忠王,他本身就来得挺晚,出征以后也不急着往西边去,反倒是带着大军在江西、皖南这些地方慢悠悠地转。为啥?因为一路上还有好多难民和流寇,都等着忠王去整合。

经过一番整顿和扩充,李秀成的军队人数很快就涨了起来。等他们到达湖北的时候,忠王手下的士兵已经有五六十万之多了。

可就是因为一路上耽误了不少时间,等李秀成带着大军赶到武昌城外面的时候,已经是1861年6月份了。而在这之前的三个月,陈玉成一直在等着援军,但左等右等都等不来。英国的那个参赞巴夏礼,还打着保护租界的旗号,不让太平军动手。这样一来,英王陈玉成没办法,只能先放弃打武昌,带着军队又回了安徽战场。

“拿下湖北”的行动方案,匆忙上阵却又莫名收场,到这儿就算彻底砸了。不过就算这样,李秀成手头还攥着好几十万人。要是能把这些人马一股脑儿地扔到安庆战场上,跟陈玉成一块儿豁出去解围,那安庆这场大战谁能赢,还真说不定。

说白了,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安庆的存亡对忠王李秀成来说,其实没那么重要。他之所以发兵西征,也就是形势所迫,走走过场罢了。从鄂东一撤退,忠王立马转头就往浙江跑。说到底,他还是心心念念着自己的老地盘——“要是得了苏州没了杭州,那就像鸟没了翅膀,所以,他得回去争一争”。

贪心不足蛇吞象,欲望的坑永远填不满。那时候,整个帝国眼看就要散架了,可忠王,心里只打小算盘,眼光也不够长远。就这么着,太平天国又一次失去了扭转乾坤、延续命数的宝贵机会。

【祁门之围:曾国藩劫后余生】

看看西征这一路,说到“拿下湖北”那个计划没成功,李秀成得担很大的责任。特别是在祁门那一仗,他本该有机会一举干掉曾国藩,结果却给搞砸了,这事儿真的没法原谅!

1861年春天,太平军一路往东打,苏州、无锡、常州这些重要地方都被他们占了。这些地方对清朝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它们是粮食和税收的大头。但那时候,八旗军和绿营军都不行了,咸丰皇帝急得要命。他只能把希望放在湘军身上,盼着他们能帮忙把苏州、常州这些地方再抢回来。

1861年6月8日,苏州被攻下的第六天,清朝皇帝赶紧给曾国藩封了个两江总督的临时职位。

两江总督管着江西、安徽、江苏这三个地方,保护百姓安全当然是他的大事。可眼下,湘军正一门心思攻打安庆,根本抽不出人来管东南那边的事儿。

左思右想之后,曾国藩决定让湘军主力继续攻打安庆,他自己则带着几千人马从宿松过江,一路往西,最后在安徽南部的祁门安顿下来。

这样一来,就能做出好像随时都要打回苏常的样子,上面能让朝廷安心,下面能给苏常的士绅们一个交代。而且,这儿离安庆挺近的,湘军的大头头也能随时和围攻安庆的部队通气。

但祁门那地方,形状就像个锅底,就那么一条小路能往外走,把总督的行辕放在那儿,从安全角度看,真不是啥好主意。再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那年12月,李秀成的兵团从天京出发,一路沿着长江南岸往西打,结果绕绕的,就绕到了离祁门不到六十里的羊栈岭。

这时候,曾国藩手头就剩下三千贴身护卫了,要是忠王使上全力猛攻,那被困在祁门的曾国藩可就危险了,逃不掉的。

这次绝对是曾国藩当兵这么多年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听说太平军马上就要打过来了,湘军的老大只能咬着牙说:“我誓死保卫国家,自己动手写了份遗书,洋洋洒洒两千多字。”

不过,李秀成战前既没去好好侦察和准备,又压根儿没那个胆子和湘军硬碰硬。他想着祁门是曾国藩的老巢,那地方肯定有重兵防守,湘军的士兵也肯定会豁出命去保护。所以,李秀成和鲍超的部队在祁门外头刚一交手,他就立马带着人撤了。

祁门那次危机,曾国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说起来,这算是忠王李秀成在西征路上犯下的一个大错,错失了打败曾国藩的大好时机。

跟八旗、绿营这些国家正规军不一样,湘军可没法从朝廷那儿领工资。他们的吃穿用度、士兵招募、武器装备,全都是靠曾国藩的名声和关系网来搞定。要是没了曾国藩,湘军根本就玩不转,寸步难移。

这支汉族的地方军队,主要是靠地域和家族关系维系在一起的。他们有点像个人的部属和私人军队,一旦他们的头领被抓住或者战死,那可就麻烦了。不仅会完全打乱湘军的整个战斗计划,还会让士兵们心里大乱,士气一落千丈,这种影响可是很难恢复的。

但事情没有如果,那个不太上心的忠王,错过了一个极好的翻身机会,太平天国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境地。

【草草而终的雨花台之战】

1861年9月份,太平天国的重要城市安庆被攻陷了。英王陈玉成赶去救援,但没能成功,之后他跑到庐州去,可没多久就被坏人给出卖了,被抓起来杀掉了。湘军那边,休息整顿了一段时间,人数也补足了,到了第二年三月,他们就分成了四队人马,直接向天京那边冲过去了。

根据曾国藩的安排,这四路军队原本应该一起往东打,这样大家都能互相帮忙。但主力部队吉字营的头儿曾国荃,因为安庆那仗打得好,刚被提拔为江苏布政使,心里头那股子劲儿正足,想再干点漂亮活儿。他打了胜仗,心里头美得不行,根本听不进去他大哥说的“先稳固后方,一步一步来”的话。结果,他带着队伍猛冲猛打,到了1862年5月底,吉字营就第一个冲到了天京边上的雨花台那块儿。

湘军突然间打到了城门口,洪秀全吓得不行,急忙把天京城里的士兵集合起来准备打仗。一开始打仗就输了,洪秀全急得一天之内下了好几道命令,催着在苏州的忠王赶紧回来帮忙。

9月份,忠王带着大军往北方进发。那时候,李秀成的手下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万人。他们之前在上海那一带跟英法联军打过仗,所以缴获了不少洋枪洋炮,装备上了这些新式武器。

看看那独自深入敌后的吉字营,人数不到两万。他们后面的另外三支友军,虽然也在使劲儿往东边赶,但一时间还是没法赶过去帮忙。

重点是,好像连老天都站在太平军那边。就在这场决定生死的大战打响前,天京和周围地区突然爆发了一场大瘟疫。吉字营本来人数就不多,结果又被这场瘟疫给盯上了,每个营都死了八九十个人,生病的士兵越来越多,没生病的只剩下一两成人能组队打仗,兵力短缺得更厉害了。可是,从苏州赶来的太平军却没怎么受影响。

雨花台那一仗,两边一比较,兵力、武器、还有那股子打仗的劲头,简直是天差地别。说真的,怎么想都觉得李秀成拿下最后胜利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没啥能拦得住他。

但曾国荃靠着手下那一万多得了病还坚持战斗的湘军士兵,再加上战场上那些简易的木头围栏和营地,竟然扛住了太平军46天一轮接一轮的猛烈攻打。

打了一个多月恶仗,吉字营那五千湖南兵死了不少,太平军那边牺牲的更是超过了一万。眼下,曾国荃这边快撑不住了,可太平军那边看起来还能再扛一阵子。

不过,当李秀成知道“听王在上海四个出口被打败,全军覆没,苏州和昆山防守空虚”的情况后,他心里开始犯嘀咕,生怕自己的老巢出问题。于是,他也不管大局怎么样了,一咬牙,决定把军队撤回去,支援东南方向。

以前犯了太多错,太平天国早就没路可退了。可忠王那时候明明占了大便宜,却硬攻了四十多天都没攻下来。稍微碰了点钉子,他就急急忙忙地撤军了。这样一来,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以后麻烦还多的是。

雨花台一战没能解围,吉字营却在绝境中找到了生机,一点点站稳了脚跟。从那以后,他们就像一颗钉子,牢牢钉进了天京的防卫圈里。接着,湘军又借着这个势头,一步步把天京给团团围住了。

【大国与小我:矛盾的忠王】

到了1863年年初,湘军从水上和陆地上把天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天京城里能出去的路就剩太平门和神策门了,情况是一天比一天紧急。另一边,李鸿章带着淮军往苏南打过去,直接给李秀成的大本营来了个狠的,威胁巨大。

打那以后,忠王就开始在天京和苏州两地来回奔波,忙得不可开交,感觉啥事儿都力不从心。他向天王洪秀全提议“放弃天京,转移阵地”,可洪秀全就是不听,一门心思只知道死守天京。结果,到了1864年7月,天京还是被攻破了。

再瞅瞅忠王李秀成这辈子,夸得太狠或者骂得太凶都不对。他既不是那种挑不出毛病的大英雄,也不是坏到骨子里的坏蛋,更像是被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儿搅和得挺纠结的一个人。

同样是太平军里的头儿,他跟杨秀清可不一样,杨秀清一个人说了算,就骄傲得不行。他也不像年少就出名的陈玉成,固执得听不进别人的话。比起石达开,在遇到难处时,他更知道怎么咬牙挺过去,不轻易低头。

他对待刑罚宽松,惩罚慎重,对士兵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就连对待被抓住的敌人,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这样的性格,让人觉得忠王更像是个和蔼可亲、心地善良的老一辈。不过,他这种温和亲切的个性,好像让他在需要做决定、下狠手的时候,少了点果断和勇气。

太平天国快结束的时候,李秀成身为太平军的一把手,他做的事情确实有不少过错,但咱们不能光凭这个就说他不忠。评判“忠王”的忠心,得看全面,不能只看这一面。

苏州被攻占后,李秀成虽然力量大不如前,但在南方,他表弟侍王李侍贤还率领着十几万大军。靠着他的名声和本事,李秀成完全有能力不管天京,自己拉起一支队伍来干。

但为了消除天王的担心,他干脆把老妈和家人都送到了都城,当成人质,这样来表示自己对太平天国的忠心,还有一定要救天京的决心。

天京被攻陷时,他啥都顾不上了,心里只有小主子的安全。为了保住小主子,他连家人、老娘,还有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

李秀成这个人,咱们得相信,他心里对太平天国那是真心实意的忠诚和热爱。

其实这份热爱挺复杂的,忠王在面对国家和个人利益时,总是拿不定主意该咋选。一碰到权力和好处,他就容易犯迷糊,犹豫不决。

受到老一套道德规矩的限制,李秀成没法摆脱盲目忠心的束缚。在太平天国快要不行的时候,很多人都手握重兵,自己占地为王,但他,却没有那种能打败个人欲望和贪婪的眼光和气度。

忠王的遭遇,说白了就是受限于自己的认知,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他是被那个时代和命运推着走,实在让人感到哀伤!

1 阅读:100
是勇敢的永

是勇敢的永

勇敢的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