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县城位于黄土高原的隐蔽山谷间,四周被厚重的黄土和天然的地形所包围,生活条件相当苛刻。据斯诺记述,当他进入毛主席的居所时,发现室内极为简朴,仅有一面墙上贴着一张报纸,其余几乎空无一物。
在这样一个朴素的窑洞中,毛泽东与斯诺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从黎明至夜幕降临,无论是在户外田野还是室内办公室,毛泽东几乎毫无保留地向斯诺讲述了自己的一生历程。
斯诺基于这些宝贵的对话资料,编辑并创作出了举世瞩目的《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位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红色革命的记者,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使得毛泽东的形象以及中国革命的事迹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播。
1937年,一名美国籍记者名为斯诺,踏上了前往延安的采访之旅,期间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热烈欢迎与周到接待。斯诺为毛主席拍摄的一张肖像照,在许多人的眼中,成为了毛主席极具魅力的代表形象。时间回溯到1936年秋季的一天早晨,斯诺刚结束睡眠,一出房门便瞧见毛主席从窑洞中缓步而出。那一刻,毛主席挺拔的身形立刻引起了斯诺的注意。
斯诺急忙步入屋内,取起照相机,走近毛主席,意图捕捉这一历史性瞬间。但他仔细观察后,感觉似乎有所欠缺。猛然间,他明白了缺失的是一顶军帽,唯有戴上军帽,与这身军装相得益彰,方能呈现最佳画面。
身为记者的斯诺,未多犹豫,径直请求毛主席佩戴上军帽,意图为其拍摄照片。毛主席对这位自远方而来的美国朋友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随即不假思索地取出自己的帽子戴上。然而,斯诺却面露难色,原因在于那顶军帽显得颇为陈旧,且因多次洗涤而色泽黯淡,似乎与毛主席的崇高形象不太相符。
此时,斯诺脑海中浮现出初抵陕北时,红军赠予他的一顶八角形军帽。见自己与毛主席身形相仿,他随即摘下头上的帽子,递给了毛主席。一试之下,帽子异常贴切。斯诺满心欢喜,而毛主席则立于窑洞前,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斯诺迅速举起相机,捕捉下了这一难忘的画面。或许连毛主席自己也没想到,这张照片在不久后竟会风靡全球,成为了永恒的历史印记。
1937年1月25日,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了毛主席的这张照片,斯诺在相关报道中提及:“这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敌人悬赏25万大洋欲抓捕他。”(这是敌方设定的抓捕奖金。)自此之后,这张意义非凡的照片成为了中国历史中的标志性图像。根据时间推算,那时的毛主席年龄刚超过40岁,正处于人生的壮年阶段。
斯诺的报道成功突破了蒋介石的信息控制,这让蒋介石大为震惊。他原本认为,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之下,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应当处于极度困窘的状态。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毛泽东及其队伍的士气竟如此高昂。
老蒋当然十分生气,但事已至此,面对美国人,他别无他策。
当毛主席浏览到这张照片之际,他表达了自己的惊讶之情,表示未曾料到,自己这个平素不太在意容貌的人,在镜头前的形象竟如此出色。此照片的原始版本,一直由斯诺先生悉心保管。直至1975年,斯诺夫人访华,将这张被斯诺珍藏了长达半个世纪、展现毛主席佩戴军帽风采的照片,转交给了周总理的伴侣邓颖超。随后,邓颖超女士决定,将这份珍贵的照片捐赠给国家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一直对中国的发展保持高度关注,他内心多次希望能亲自到中国,目睹其发生的巨大变迁。然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受到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斯诺获取访问中国的许可面临重重困难。
1960年10月,斯诺终于获得机会,再次来到中国。这时,距离他上次和毛泽东主席的会面,已超二十载。之后,他致力于促进中美友谊。到了1970年国庆节,斯诺受到邀请,与毛泽东主席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庆典,这一行为体现了中国想要改善与美国关系的意愿。
不幸的是,就在尼克松即将访问中国之前,中国人民的老友斯诺因病离世,未能亲自目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当斯诺去世的消息传到中国,毛主席与周总理均致以吊唁电报。中国政府还在人民大会堂特别为他举办了追悼活动,并遵照斯诺的遗志,将其部分骨灰安放在北京大学未名湖旁。
斯诺,这位深受中国人民尊敬的外籍友人,其名字将长久镌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他与毛泽东主席结下的深厚交情,势必会持续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