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10月6日,华国锋等人雷霆出击,彻底粉碎了“四人帮”,其中主要带头人是: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陈锡联、武建华。但还有个人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就是时任对外联络部部长的耿飚。
那么,耿飚在粉碎“四人帮”的过程中都做了什么具体工作?
耿飚一生中有三次和军衔有关的经历,第一次被授予军衔,第二次和第三次与军衔无缘。抗日战争后,耿飚受毛主席委以重任,出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并兼任交通处处长。
那时,为了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保证双方代表地位对等,他被临时授予了少将军衔。然而,出乎耿飚意料的是,在此后的两次授衔机会中,他都未能获授军衔。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进行授衔时,尽管耿飚依旧保留着军籍,但由于当时他正担任大使职务,最终遗憾地错过了这次授衔。有人认为,以耿飚当时所担任的职务以及他对新中国所做出的贡献而言,授予上将军衔对他来说是完全足够的。
耿飚第二次与军衔无缘是在他担任国防部长期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的十几位国防部长里,前四位分别是彭德怀、林彪、叶剑英、徐向前这几位开国元帅,后续的张爱萍、秦基伟、耿飚、迟浩田等人中,除了耿飚,其余人皆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因为1965年我国取消了军衔制度,直到1988年才重新恢复。
新中国成立之后,外交事业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然而当时相关人才极为短缺。在挑选外交官的问题上,周总理认为军队干部们都经历过革命战火的洗礼,从枪林弹雨中走来,深刻懂得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这些干部值得信赖。
基于这样的考量,周总理从军队中挑选了16人作为备选,派往外交部出任各国外交官,其中有12人都是高级将领,“将军大使”的称呼也由此而来。耿飚凭借着出色的能力和表现,于1960年1月开始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一职。当时,陈毅元帅已在外交部部长的岗位上任职两年,二人配合默契,在外交领域共同创造了许多传奇事迹。
“九大”结束后,耿飚重返外交战线,担任了驻阿尔巴尼亚大使。1971年,耿飚奉调回国,出任对外联络部部长,主要负责与世界各国的联络工作,为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持续努力。
时间来到1976年,这一年的10月2日晚上,华国锋紧急召见了耿飚,一同被召见的还有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刘振华。华国锋此次召见他们,是因为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准备在参加联合国大会时的发言稿中,包含了“四人帮”所宣扬的“按既定方针办”这一内容。
当时耿飚留了下来,由于他不太清楚“按既定方针办”与“照过去方针办”之间的区别,华国锋耐心地向他解释,指出这是“四人帮”企图夺权的野心体现,他们故意篡改遗嘱,将“照过去方针办”改成了“按既定方针办”这三个字,以此获取政治资本。耿飚离开时,华国锋特意嘱咐他在家等候,近日有事会找他。
10月5日,华国锋给耿飚打电话,让他前往东交民巷自己的住处。耿飚乘坐着华国锋安排的车辆到达后,两人继续就10月2日的话题展开讨论,华国锋还询问了耿飚对于“四人帮”下一步计划的看法。耿飚当即表态坚决完成任务,华国锋说:“具体任务到时会向你交代。你这几天不要出门,在家等我电话,一定要是我亲自打的电话才算数。”
10月6日晚上,耿飚在家看完《新闻联播》后,接到了华国锋的电话,华国锋让他迅速前往怀仁堂。随后,耿飚等人率领20名战士成功控制了广播事业局以及电台、电视台,牢牢掌握了宣传阵地,为粉碎“四人帮”的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立下了汗马功劳。
粉碎“四人帮”之后,耿飚先后担任了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以及国防部部长等重要职务。在退居二线后,耿飚进入中顾委,担任中顾委常委,依然心系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积极建言献策。2000年,耿飚因病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