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明
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年,带病整理了他自己60年的新闻作品,洋洋500万字,经过筛选,最终于2005年出版了四卷250万字的《报坛六十年耕耘录》。其中有一篇《原平县农村改革鸟瞰》调查报告,后面注明是与刘燕如、高信生合写,1987年1月10日发于省报内参。当时我心中疑惑:这一正面报告为何不能公开见报、而要用内参的形式发表?父亲是省报领导,难道发表这样一篇改革调查报告也有难度?
2006年父亲去世后,在纪念父亲的《报人楷模》文集中,时任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和忻州地委宣传部原新闻科长、后任忻州日报社社长的高信生在来稿中均提到了这一调查报告。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又读了一些其它资料,似乎明白当年这篇调查报告为何难以公开见报。
一
忻州地委宣传部原新闻科长高信生在怀念文章中写道:“那是在1986年的10月下旬,当时原平县的‘搭台唱戏’全国闻名,但社会上对此也有不同看法,并引起了山西省委和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当时省委主要领导要求山西日报对原平县的改革要认真总结。于是康总编带领老记者刘燕如来到忻州,向地委领导传达省委的指示,并要求地委派人协助搞好总结。自然,这次任务又落在我的身上。于是我和康总、老刘直奔原平,开始了较为艰苦的采访。
“这次采访之所以比较艰苦,主要体现在对原平改革的看法不一,难以把握尺度。但康总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表示,咱不管他们谁说什么,一切用事实说话。在原平采访调研的18天里,我们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接触了不同类型的单位和个人,从种田能手到个体专业户;从民营企业厂长到政府官员,涉及到农业、工业、经贸、科技、餐饮、加工运输、文化、教育等不同行业,掌握了大量素材。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康总询问得特别仔细,而且一问就问到点子上。遇到一些不太扎实的事情,康总一问到底,穷追不舍,毫不留情,有时我觉得了解的情况差不多了,该收场了,但康总又调换角度,继续了解,结果又发现了更有价值的内容。在这18天里,我们几乎把原平翻了个底朝天。我有时嫌麻烦,建议康总节省时间,步伐再快一点。但康总很严肃地说,这不是咱们三个人的单独采访,这是个大事情,要对原平负责,要给省委交代,材料很可能汇报中央,这事马虎不得!
“在康总带领下,我们终于完成了采访任务,然后我和刘燕如同志各分任务开始着手写稿,还是康总把关。经过辛勤劳动,一篇长达三万字、题为《原平县农村改革鸟瞰》的报告终于完成。此稿先在山西日报内参发表,并呈送给省委和中央有关领导,为上层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父亲在原平调查
时任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在怀念文章中写道:“1986年,我还在原平当县委书记。突然有一天,省委机要室的一位同志连夜跑到我家,高兴地对我说:‘中央领导关心你,给省领导打电话,要总结原平县‘搭台唱戏’的经验并在全省推广,看来要提拔你了。’
“我听了消息说不可能,因为当时对‘搭台唱戏’否定得很厉害,还逼着我在地委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检查,《山西日报》也不刊登有关原平的文章了……
“当得到那个消息两三天以后,老康带着刘燕如、高信生两位同志找到我。老康对我说,省委让他们来总结原平改革经验。老康一行的调查研究非常认真、详细,他们走村串乡、深入农户、乡镇企业,和个体户谈心,与政府官员座谈,最后整理出了三万字的三个部分的调查报告,写成以后送到地委。老康可能感到三万字不够,又写了两份理论色彩较浓的报告。
“在报告中,老康高度赞扬了‘搭台唱戏’的积极意义,肯定了原平县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他在报告中热情洋溢地写到:‘原平经验的引人之处,不仅在于他们利用‘搭台唱戏’这样一个通俗的口号,动员全社会同农民结合起来兴办经济实体,发展商品生产,而且在于他们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赋予搭台唱戏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内涵,这就是锐意改革。’他大声称赞:‘在原平,搭台唱戏是一种冲决和突破的力量,从农村集体合作组织‘搭台’到厂矿‘搭台’、商业‘搭台’、机关‘搭台’、全社会‘搭台’,许许多多旧的东西受到冲击, 一系列新的改革从这里开始起步。’
“老康在他的报告中把原平的改革,总结提炼到一定的新高度。他谈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任何先例可循,也没有任何条文可以照搬,而必须从实践出发。如果因袭旧的答案,没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就绝对不会有“搭台唱戏”的改革实践。改革本身是一种探索,探索同时就是改革。如果我们求全责备,总想着有一个完整无缺的方案再去改革,那只能是浪费时间,坐而论道。
“调查报告最后总结道:原平的改革之所以顺利,原因就在于‘搭台唱戏’为改革创造了许多重要条件:一是把人们引导到发展城乡商品生产之中,不但能看到改革的明天,而且能摸到改革带来的现实利益,便于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使大多数人投入‘搭台唱戏’的洪流中。二是围绕着发展商品生产,使改革随时有目标、有标准、有动力,防止了改革走形式、搭架子、造政治声势,高雅而无实效。三是‘搭台唱戏’伴随着一个产业发展的浪潮,社会财富在增加,企业和各项事业在发展,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我们有可能促使人才、资金流动,又可以保证大多数人有出路、有奔头。能从改革一开始就得到利益,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老康他们的文章刚写出初稿和地委主要领导交换意见时,地委领导找来几个文人,坚决驳斥老康的论点,老康实事求是、舌战群儒,坚持一个字不改。在场的人告诉我,老康口若悬河,有奇谈怪问必答,有奇谈怪论必駁,简直弄得那几个人下不了台。老康根本不管他们能不能下台,连一句客气话都没有,卷起文稿,连饭都没吃就扬长而去!
“老康带着文稿回到太原后,我去报社拜望他,因为我知道了地委个别人非常反对‘搭台唱戏’的提法,就对老康说,不行就不要叫‘搭台唱戏’了,改个别的名字算了。老康说,‘搭台唱戏’的提法是最好的,不能改!
读了吕日周和高信生的怀念文章,加上我对父亲的了解,我猜想父亲回到报社在编委会一定据理力争,陈述见报的理由,但由于执行省委的指示,遵守新闻纪律,最终按照内参处理了。多年之后,他把这篇三人合写的未公开见报之作收入自己的作品集,其实也是表明了一种观点和态度。
█ 吕日周在原平
二
这篇改革调查报告难以在山西公开见报,其实反映出的是当时上层对搭台唱戏和它的倡导者吕日周看法不一致。回头看历史,集体搭台,农民唱戏不仅是对山西农村,而且是对全国农村以及各行各业都有指导意义的典型改革范例。搭台唱戏的结果是:吸引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其它各项服务领域,结束了几千年农民只能在土地里搞饭吃的产业结构,使农民跨入商品生产的新时代。
█ 段二肉手套厂
█ 原平县前进东街东立交桥北舞台前场地改造成自由集贸市场,吸引民间商贩前来摆摊设点原平县前进东街东立交桥北舞台前场地改造成自由集贸市场,吸引民间商贩前来摆摊设点
█ 原平农民阅读吕日周写的《原平穷村贫户致富歌》
“搭台唱戏”的深层次意义是,它突破了城乡、脑体、行政区划、行业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使诸种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和组合,喷涌出财富的源泉,使原平县诞生了三千多个经济实体。几年后,原平县的工业利税总额等于忻州地区14个县市的的总和。原平搭台唱戏的实践促使理论升华,被经济学家概括为“社会主义混合经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将原平经济进一步概括为:“多方联合,社会集资,兴办实体,承包经营”。
原平的农村改革在全国造成巨大影响。国务院万里、李鹏两位副总理曾去考察;全国有五百多个县近十万人次去原平取经,一度时期搞得原平县的汽油告罄。全国各新闻媒体把搭台唱戏当成热门话题。
█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视察原平
█ 1984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视察原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古改革者都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当吕日周的改革观念和大大小小的抱残守缺者、观念落伍者、利益受侵害者、妒贤嫉能者发生冲突,必然遭到了群起而攻之。一时,反对声席卷而来,告状信满天飞。他身上被泼满脏水,诬告者给他扣的三顶帽子和七大问题,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能将吕日周置于死地。他曾被围攻、批判、跟踪、盯梢,被指令在千人大会上检讨“搭台唱戏”;被指令在一个月内不得做其它工作,专写改革中的数十个问题的检查、说明、申辩。山西日报对原平改革宣传由热到冷到无,父亲等三人的调查报告就是在对原平改革的一片质疑声中写就的。
吕日周在原平改革的艰难处境仅举几例:人大行使自己的权力,把一些庸官、懒官出乎意料地选下去了,被选下去的人一夜蹲在吕日周的宿舍外,要求解决他的当官问题。原平县委根据当时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出招干公开、民办教师转正公开,更是惹怒了一些有权势有关系的人,小小县城本来就是关系网密集的地方。原平县的住房改革更是比全国的住房改革早五年实行,公费医疗改革比全国提前十四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吕日周陷入矛盾的漩涡中。
吕日周在原平工作六年,上级前后派出的检查组审查6次500多天;在第一次九个月的审查中,地委派出的审查人员就有100人。
在挨整期间,在稳住基层的同时,吕日周还致力于稳定县委、县政府班子的工作。他当时写了一首《挨整歌》:
流言无所谓,诬告不理睬。
虫鸣不误收庄稼,自信世上规律在。
盯梢当警卫,打击不心灰。
豆芽长粗需石压,挨整正如喝牛奶。
注意自身正,不管影儿歪。
不是肚里能撐船,而是船往肚里硬撑开。
鸡蛋里挑骨头式的审查让人哭笑不得。检查组有人问吕日周:“有人反映你电话打得多,贪污了国家的钱。”吕日周说:“家里没安电话。原平是改革试点县,电话就不可避免地打得多了点。你们规定改革试点县的县委书记应该打多少电话才合适?超出的我个人负责。”
检查组有人说:“你写了好多东西,用的都是公家的稿纸,算贪污。” 吕日周说:“还有灯光、墨水、糨糊,这些办公用品都是,光说一个稿纸还不够,要算一起算。”
地委有人向检查组揭发吕日周:地委曾经来原平开了一个县委书记会,说各县都要送会议代表一点儿当地土特产,原平县按照地委的要求,每人送了一份,但这钱共300多元是吕日周用个人稿费出的。揭发的人说:“这钱本来该县里出,吕日周个人却替县里出了,他就想当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吕日周对检查组说:“我这事从没有向上级汇报,又没登报,怎么就知道我要当焦裕禄式的干部?当焦裕禄式的干部错了吗?这事既然提出来了,算我犯错误,把钱退给我,过去,我给我父亲钱都没这样给过,都是两元、三元的给,既然不能尽忠,那我就尽孝吧”。
这样的调查让很多人看不下去。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胡德平来原平调研改革后,回家把看到的情况向他父母讲了,他母亲李昭流下了眼泪,他父亲气愤地说:把他们赶走!吕日周却说:我们不赶他们,因为我们没有问题,他们最后自己会走。胡德平还告诉吕日周,他父亲在一次会议上念过吕日周写的一段话: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看人,到处是敌人;用派性的观点看人,到处是仇人;用发展生产的观点看人,到处是贤人。
这样的折腾终于惊动中央,1986年11月16日,中央派出了由中央组织部、中纪委和中直委办公室联合组成的调查组,调查组长为中直机关党委书记刘华锋。
中央组织部、中央纪委、中直委办公室联合调查组于1987年1月9日给中央呈报了《对原平县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第一段中说:
“ ……大量事实说明,原平的县级领导班子是好的,改革是有显著成绩的;1985年年底,忻州地委派出的检查组,在工作中有些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干扰了原平县的改革工作。”
中央调查组在调查报告中旗帜鲜明地肯定了“搭台唱戏”的改革是正确的,澄清了地区那些人强加给吕日周的“七大问题”和“三顶帽子”。随即,吕日周被提拔到新组建的朔州市当市长,整他的人被免职。搭台唱戏也随着吕日周的离去悄无声息了。
我注意到这一个细节:中央调查组的调查报告是1987年1月9日呈报给中央的,我父亲等三人的调查报告是1987年1月10日在山西日报内参发出来的。
2009年10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庭栋明确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60年大事记》中,应该有原平“搭台唱戏”的内容。
时光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2019年3月6日,为推进落实省委“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深入进展,原平市召开新时代搭台唱戏再出发座谈会,市委书记李贵增在座谈会上说:“由吕日周倡导并轰动全国的搭台唱戏,唱出了改革先声,在全国率先打出了改革创新的名牌,今天的原平成为一块改革开放的高地,创业创新的宝地,人才发展的福地。搭台唱戏不仅为原平的物质上奠定了良好发展条件,更为原平人民在精神上提供了动力和支撑。这种精神深深扎根于原平人民的心里,激励大家不甘落后,争先争上”。我想,在天堂办报的父亲听到这一番话也会欣慰的。
█ 2019年3月6日,原平市委召开的搭台唱戏再出发座谈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原平的搭台唱戏,在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是谁想否定就能否定了的。如果当年山西借势全面推广搭台唱戏的经验,也许山西就不会这么落后了。改革,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在纪念山西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重读父亲等三人写的《原平县农村改革鸟瞰》,除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对改革艰辛的感慨,更多的是对今日山西能够实现改革大踏步突破的殷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