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一生学桥建桥写桥,留下不复原桥不丈夫誓言

历史图书馆 2024-12-27 15:38:24

前言:

一个在中国工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更是与桥梁紧密相连,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代桥梁之父”,这个就是茅以升。

他参与和主持的每一个项目,都见证了中国桥梁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奠定了他在桥梁工程领域的泰斗地位。

茅以升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也是可以在桥梁工程领域有一番建树,而不是只能望而退步,看着别人来建设桥梁。

作为“中国桥梁之父”的茅以升是如何在事业上如此成功的?他人生的轨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早年茅以升求学岁月

1912年,辛亥革命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在这动荡的岁月里,茅以升遵从父母之命,与出身书香门第的戴传蕙结为连理。

茅以升是当地名流之子,戴传蕙则温婉贤淑,两人彼此欣赏,婚后生活琴瑟和谐,浓情蜜意,也是开启了他们人生的新篇章。

茅以升并非贪恋儿女情长的凡夫俗子,他胸怀“科学救国”合“工程建国”的理想,目睹着国家山河破碎的景象,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渴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国家贡献力量,而这条救国之路,注定需要他做出一些牺牲,茅以升便告别了新婚妻子,踏上了前往美国留学的征程。

如果茅以升是一块金子的话,那么那个时候的美国不缺少来自各国的金子,但美国可能也没想到的是,茅以升这一块金子却不怕火的燃烧。

茅以升前往美国学习的目的从来没有忘记,有的只是学出来,然后回到自己的祖国,将自己的学识贡献给自己的祖国。

丈夫立志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戴传蕙没有丝毫怨言,有的只是无条件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她可以说超越了又保留了那个时代的传统女性之一的人。

她独自一人辛苦的撑起家庭的重担,让远在异国他乡的茅以升能够安心求学,不必为家事而分心。

每当收到妻子的来信,茅以升都倍感温暖,他知道无论自己漂泊到何方,都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在等待着他,而这个港湾的名字叫做戴传蕙,是他的妻子。

茅以升不负众望

茅以升学成归国,带着的是满腔的抱负和先进的工程技术,投身于祖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他出任钱塘江工程处处长,肩负着建造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的重任。

戴传蕙原本以为,丈夫的归来意味着他们可以从此长相厮守,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但她依然还是做好丈夫背后的家务。

钱塘江大桥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与外国人的技术竞争、以及巨大的工程压力,让茅以升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日夜操劳,废寝忘食,头发日渐稀疏,黑眼圈也越来越重,戴传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想劝丈夫注意身体,想分担他的压力,但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她知道丈夫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她不能拖他的后腿,于是她默默地将所有委屈和辛劳都藏在心里,继续独自一人照顾着六个孩子的起居饮食,维持着家庭的正常运转。

原本青春靓丽的她,在生活的磨砺下逐渐失去了光彩,而茅以升并非对妻子的付出视而不见,他深知戴传蕙的辛劳和不易,对她充满了感激和愧疚。

他会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地陪伴妻子和孩子,对妻子表现出温柔和体贴,几十年相伴走来,他们一起经历了战火纷飞的乱世,共同抚育了六个孩子,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如同根植于大地般深厚而牢固。

茅以升对戴传蕙的信任和依赖,也如同钱塘江大桥的桥墩一样,坚不可摧,戴传蕙也相信他们一家人会一直幸福下去。

1946年,为了主持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工作,茅以升前往上海,这个决定再一次使得戴传蕙不得不和丈夫分开一段时间,而同样的戴传蕙相信和支持丈夫。

难以挽留时间带走一切

1968年,戴传蕙离开了人世,似乎也是带走一切,六个子女为自己的事情而奔波,有的只是茅以升停留在原地。

茅以升能够和子女在一起的时光少了,而子女们也很难耐心的去理解父亲,也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茅以升和自己子女之间有了一面屏障,隔阂了他们的亲情。

1989年,茅以升病危,躺在病榻上的他,身边只剩下小女儿茅玉麟,曾经热闹的家庭,如今只剩下孤寂和冷清,他的事业上的辉煌与家庭复杂的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有的也只是想要子女们能够理解他,但有的事情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的,只因的是和子女们待在一起的时间过少,所以茅以升心中充满了无奈。

但还是支持子女们的选择,可以说妻子的离世,茅以升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可奈何时间已经是不等人了。

时间不多的茅以升,听到了小女儿茅玉麟的善意解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也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然而这温暖的背后,却又很难说出来。

结语:

茅以升的一生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的桥梁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 阅读:11
历史图书馆

历史图书馆

墨染锦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