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的命运转折,将马科斯政府推向了悬崖边缘。3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直接否认“杜特尔特曾向中方寻求庇护”的传言,称其赴香港仅为私人行程。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刑事法院对杜特尔特的审判程序启动,总统马科斯却因滥用职权、伪造证据等指控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姐姐伊梅公开揭露政府谎言,副总统莎拉支持率飙升至54%,而马科斯的支持率暴跌至20%。这场政治风暴,正将菲律宾推向内乱与外交孤立的深渊。
杜特尔特的选择从一开始就充满政治智慧,尽管明知回国可能被捕,他仍选择从香港返回马尼拉,这一举动被解读为“以退为进”。若滞留海外,他将背负“畏罪潜逃”的骂名,家族政治声誉将毁于一旦;而直面审判,则能争取国内支持者的同情。
其女儿、副总统莎拉公开表态称,杜特尔特对法律辩护“充满信心”,并强调国际刑事法院的指控“从一开始就不成立”。这场法律战的核心在于程序的合法性。菲律宾早在2019年退出《罗马规约》,理论上无需配合国际刑事法院的行动。然而,马科斯政府以一份所谓的“红色通缉令”为依据,将杜特尔特移交海牙。
这一依据近日被马科斯的姐姐伊梅戳穿,她公开表示,国际刑警组织从未签发红色通缉令,仅有不具强制力的“扩散通报”。这一真相曝光后,马科斯政府的公信力遭受重创,司法部长被迫承认“程序存在瑕疵”。
该机构对发展中国家前领导人的“快速审判”,与对西方国家涉案人员的拖延形成鲜明对比。杜特尔特的支持者指责法院已沦为政治工具,而马科斯的配合被视为“向外部势力屈服”。更讽刺的是,杜特尔特的律师指出,国际刑事法院对非缔约国无管辖权,逮捕行为侵犯菲律宾司法主权,这一论点可能使案件陷入长期法律拉锯战。
菲律宾经济因政局动荡陷入恶性循环:本币汇率暴跌5%,通胀率突破9%,外资撤离导致失业率攀升。民众将经济崩溃归咎于总统家族的内斗,反马科斯联盟在中期选举前加速集结。与此同时,副总统莎拉借势崛起,其支持率在三个月内飙升20个百分点,成为下一任总统的热门人选。
为转移矛盾,马科斯试图在外交上制造“外部威胁”。菲律宾总参谋长布劳纳访问印度时,公然称中国为“敌人”,并呼吁盟友联手对抗。然而,这一策略彻底失败,印度未予回应,美国虽派防长访菲,但拒绝对杜特尔特案件表态。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深知介入菲律宾内政的风险,更不愿为马科斯的政治豪赌买单。
若国际刑事法院驳回指控,杜特尔特将重获自由并重返政坛;即便进入审判阶段,管辖权争议也可能让案件拖延数年。但对马科斯而言,无论结果如何都已满盘皆输:家族分裂、盟友倒戈、民意崩盘,这场针对杜特尔特的“政治清算”,最终演变成了自身的“掘墓行动”。
这场风波暴露出菲律宾政坛的痼疾,家族恩怨与外部干预交织,司法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当马科斯为短期利益押上国家信誉时,他或许未曾料到,逮捕杜特尔特的“胜利”,竟成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终结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