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林奇的专机3月25日刚降落新德里,印度总理莫迪的外交特使已悄然抵京。这场时间线高度重合的外交行动,揭开了印度在美中博弈中的精妙平衡术,既向华盛顿展示“美印合作”姿态,又借与中国的边境共识对冲地缘风险。
林奇此行名义上是推动“平衡的贸易关系”,实则背负着特朗普政府的硬性指标:削减美国对印贸易逆差。特朗普近期多次抨击印度关税政策“不公平”,甚至威胁征收“对等关税”。
尽管印度已下调部分商品进口税并推进税改,但美方显然不满足。3月24日,特朗普再次将印度列入关税制裁观察名单,这让即将展开的谈判蒙上阴影。
就在林奇团队入驻新德里酒店时,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3次会议在北京同步启动。两国外交、国防、移民部门代表经过密集磋商,达成三项实质性成果:建立边防部队指挥官月度会晤机制、开通争议地区军事热线、共同巡逻关键摩擦点。这些措施标志着双方在1962年边境战争后,首次构建起系统化的危机管控框架。
据印媒披露,莫迪政府正计划放宽对华投资限制,拟恢复中印直航、简化中国公民商务签证审批、取消112类工业零部件关税。这些举措若落实,将打破印度自2020年以来对中资企业的严格审查态势。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工商联合会同期发布报告,建议借鉴中国“特区经济”模式,在古吉拉特邦设立中企优先投资区。
印度此番“东西兼顾”的外交操作,隐含着深层次战略算计:其一,缓解美国关税威胁压力,2024年美印贸易逆差达327亿美元,印度IT外包、仿制药出口严重依赖美国市场;其二,中印贸易额去年突破1360亿美元,中国市场对印度钢铁、棉纺织品出口至关重要;其三,地缘上避免过度倒向任何一方,莫迪政府深知,在美中俄三角关系中保持机动性才能利益最大化。
尽管印度释放缓和信号,但中资企业对赴印投资仍持审慎态度。2023年印度突击搜查vivo、小米等企业的事件余波未消,加之其外资政策反复多变,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中印关系的“破冰”不能仅靠外交辞令,更需要印度在营商环境、政策连续性等方面展现诚意。
这场横跨新德里与北京的外交互动揭示: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印度的“战略模糊”正成为其最大外交资产。但若想真正实现“左右逢源”,新德里必须学会在大国博弈中保持定力,毕竟,国际政治从不相信“免费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