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冯开平:为保护文物独自守寺27年,从不敢留妻子在寺庙中过夜

小丁说商业 2025-01-04 13:58:5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冯开平,27年如一日守在山西金灯寺。他并不是信佛,却是为了一个使命——守护这座寺庙里的文物和历史遗产。

金灯寺位置偏僻,环境恶劣,冯开平的坚守让无数人感动,却也充满了对他家庭的亏欠。他从未敢让妻子在寺庙中过夜,而那段孤独、艰苦的岁月,是如何度过的?

冯开平的守寺之路

冯开平,曾在剧团跑龙套,过着平凡而忙碌的生活。直到36岁那年,生活突然被改变。

1995年,平顺县文化局向他提出了一个措手不及的任务:去守护金灯寺。

金灯寺,这座位于山西偏远山区的古老寺庙,以其历史悠久的文物和佛像闻名,但长期缺乏有效的保护。

过去的看守人是一位年迈的孤老,一直到他去世,金灯寺的文物才迎来了冯开平的守护。

这项工作并不是冯开平所期望的,没有任何经验,也不曾去过金灯寺。妻子孟喜梅对此感到震惊。

家里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已经八岁,最小的仅有一年半。金灯寺距离县城足足有60公里,要走的是崎岖不平的山路。

孟喜梅既气愤又无奈,把孩子递给冯开平,说:“你就去吃苦吧!”然后狠狠摔门而去。

尽管家庭面临巨大压力,他还是选择了这份工作。这不仅是一个职责,更是对文化遗产的承诺。带着满心的忐忑,冯开平走上了通往金灯寺的路。

那天,上司亲自将他送到山脚下,车子再也无法前行。提着简单的行李,背后是无尽的山路和无法回头的决定。

金灯寺的生活并不像冯开平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没有电、没有水、没有任何现代化的便利设施。冯开平住在简陋的寺庙内,吃的主要是土豆。

土豆放久了发芽,冯开平也只能把芽拔掉继续吃,“能填饱肚子就行”,无奈地笑道。有时香客供的馍干硬发黄,他就撕开外皮,勉强嚼上一口。

最艰难的是黑夜。2008年之前,金灯寺没有通电,冯开平只能依靠煤油灯照明。晚上,山上静得可怕,除了风声、鸟鸣和偶尔的蛙声,几乎什么声音也没有。

一个人守在这座偏远的寺庙,心里却清楚,任何一刻,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开始时,冯开平常常睡不着。

整个山寺空旷,只有自己一个人,他时常在深夜的寂静中感到孤独与恐惧。

为了让自己不再那么寂寞,他托人买来了一台收音机。每天晚上,调到新闻频道,听着国家大事,感觉自己并非完全与世隔绝。

虽然生活艰苦,但冯开平没有时间抱怨。他每天都坚持打扫寺庙的卫生,清理佛像,保护寺内的每一件文物。

金灯寺的文物历史悠久,石窟和佛像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寺庙内有三十七个佛龛和五百多尊佛像,还有许多石碑和浮雕。

这些文物无价,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遗产之一。冯开平虽然并非文物专家,却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

他时常默默守护着这些文物,虽然自己无法完全了解它们的历史和背后的文化,但知道,这些遗产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冯开平曾多次试图了解这些佛像的来源和金灯寺的历史,但他只知道,金灯寺有一个传说,说是有一盏金灯曾漂浮在寺内,直到深夜才熄灭。

这也是金灯寺名字的由来。职责就是看护好这些历史遗产,伺候好阿弥陀佛。

这份责任比任何理论上的知识更为重要。无论他是否理解这些文物的历史,他始终坚持保护它们,守护这片神圣的土地。

守护文物不仅仅是保护它们免受时间的侵蚀,还面临着盗贼的威胁。金灯寺地处偏远,盗贼很容易趁机侵入。

1996年,一天傍晚,冯开平迎来了一位请求借宿的香客。两位女子带着香火来寺庙上香,出于善心,同意她们在寺内过夜。

当第二天早晨开门时,发现寺庙的锁已经被撬开,两个香客也不知去向。

冯开平顿时感到如同被冰水泼身,那一瞬间,他意识到,自己的职责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这个地方不仅是守护的文化遗产,也可能成为盗贼的目标。

冯开平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有时候盗贼并没有得手,但每次都让他心跳加速,意识到这座寺庙随时可能面临更大的危险。

艰苦的守寺生活

冯开平在金灯寺的生活并不只是孤独和危险,还有不断的艰苦与简陋。从1995年到2008年,金灯寺的条件没有任何改善,每天面对的都是挑战。

有时,他也会得到一些香客赠送的干馍馍,但这些发硬的馍是无法长时间充饥的。

唯一的慰藉就是自己种了一些土豆,在食物紧张的时候,这些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来源。

每天的生活似乎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内容:扫寺庙、看文物、保护佛像。为了生存,他还得去村里补给一些必需品,往返的山路崎岖难行,必须在恶劣的环境中打拼。

更为艰难的,是冯开平内心的孤独。几乎整年都待在金灯寺,没有人陪伴。

虽然偶尔有香客和村民上山,但冯开平知道,这些人来来去去,能和他真正交流的人少之又少。几个月内,几乎没有机会和人说话。

尽管如此,他依旧保持着对文物的责任感,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寺庙。在那些漫长的黑夜里,只能面对自己的孤独,静静地思考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是否值得。

选择守寺的决定,打破了和家人原本平凡的生活轨迹。虽然冯开平心里明白,自己肩负着一份特殊的责任,但并没有料到,这份责任将如何改变他与妻子、孩子之间的关系。

妻子孟喜梅,尽管并不愿意看到丈夫离开,但依旧默默支持了他的决定。那一刻,将满腔的怒火化作沉默,自己则咬紧牙关看着他离去。

她没有办法理解丈夫的选择,甚至可以说,对金灯寺这个地方感到极度的不安与恐惧。

冯开平刚去金灯寺那几个月,孟喜梅常常一个人独自带着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艰难度日。丈夫远离家乡,只能独自承担起照顾孩子、打理家务的重担。

她不知道,冯开平在金灯寺过得如何,也许丈夫的心早已和她渐行渐远。毕竟,每一年的假期,无法指望他回来。

冯开平对于妻子的牺牲,一直心存愧疚,但无法选择放弃自己的责任。

孟喜梅也曾几次前去探望他,但每次都因为寺庙交通不便,进山的路不好走,最终总是无法忍受这一切的艰辛和孤单。

丈夫的使命虽然崇高,但也让她和孩子们付出了太多。渐渐地,心里产生了对冯开平的愤怒和不满。但始终没有说出口,只是默默忍受。

冯开平常常想着自己的家庭,每次和家人通话时,总会忍不住情绪的低落。自己心里有愧,但又无法放下这份责任。

金灯寺的文物是那么宝贵,守护这些文物就意味着守护历史,而自己,是历史的守望者。

这些心情冯开平从未对妻子透露过,因为他知道,无论怎么说,都无法改变事实。

孩子的成长与空缺

冯开平的三个孩子在没有父亲的陪伴下,逐渐成长。

大儿子已经懂事,知道父亲为何要离开家乡,二儿子和小女儿则在缺乏父亲关怀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们心里都有着无法言说的空缺。

特别是大儿子,早早就懂得父亲的坚持与无奈,虽然他并未表现出来,但孩子们心里都明白,父爱无法填补,因为几乎没有机会和父亲在一起。

每次冯开平回家,都是匆匆忙忙。节假日时,会尽量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弥补他平时缺失的陪伴。

这种陪伴总是短暂而仓促,孩子们的成长仍然没有得到父亲足够的关心和呵护。

他的心里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渴望陪伴孩子,但始终无法割舍对金灯寺文物的守护。

最终,家人都习惯了冯开平的“缺席”,孩子们也慢慢明白,这份守护不仅仅是为了他们,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守寺生活在家人眼中,似乎变得遥不可及。每年春节,他都尽量赶回家团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孩子们眼中父亲的陌生感。

尤其是小女儿,渐渐开始觉得,父亲离开家太久,已经不再是那个给她讲故事的父亲。对于冯开平来说,这一切的痛苦和失落,都藏在内心深处,无法对外人说出。

尽管孟喜梅从未说过太多关于冯开平守寺的支持话语,但心里一直知道,丈夫是因为责任而离开的。

尽管不理解,却依旧默默地为这个家庭付出。她承担起所有家庭的重担,无论是抚养孩子,还是处理日常事务,甚至在冯开平归来时,从未过多抱怨。

而回到家时,总是忙着处理自己的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与妻子沟通。他觉得心里有愧,却总是顾不上妻子可能的孤独和压力。

常常埋头于金灯寺的守护中,连家庭的烦恼也渐渐远离了视线。直到有一天,他才意识到,妻子在自己离开的这些年里,已经默默承受了太多太多。

守寺的意义与回报

冯开平在金灯寺的孤独不仅仅是生活的艰苦,更多的是守护责任带来的内心压力。

孤独的夜晚,他常常在寂静的寺庙中默默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

守护金灯寺,不仅是守护那些石佛、浮雕和古老的壁画,更是守护一段历史,守护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2008年,金灯寺终于通了电,给冯开平的守护生活带来了些许便利。

随着条件的改善,生活虽然依然艰苦,但他终于可以在晚上使用电灯,而不再依赖煤油灯。

尽管如此,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几乎没有时间去享受电气化带来的便利。对于冯开平来说,守护金灯寺的使命永远不能停歇。

金灯寺的文物,经过守护,得以保存至今。不仅是山西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珍贵象征。

冯开平所付出的那些年,不仅仅是对文物的守护,更是对历史、文化和责任的坚守。尽管他未曾获得太多回报,也没有得到外界的关注,但他的付出,依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如今,金灯寺石窟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开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从不奢求声名,只希望自己的坚守能让这些文化瑰宝继续传承下去。

0 阅读:0
小丁说商业

小丁说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