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他是明朝最大的噩梦。瓦剌首领也先,曾在15世纪中叶让中原震动。他俘虏了明朝皇帝,一时间权倾天下。但风头一时的他,却死得极为憋屈。他是如何崛起的,又为何以悲剧收场?
崛起之路明朝初年,成吉思汗一手开创的大元帝国早已分崩离析,北元在中原被驱逐后,蒙古分裂成瓦剌、鞑靼等多个部落,内部争斗不休。
而瓦剌,虽然地处偏远,但一直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崛起的关键人物,是也先的父亲脱欢。他是个精明的领袖,也是个狠角色。在他的领导下,瓦剌一改以往的边缘地位,迅速扩张实力。
扶持了一个名义上的大汗,打着“成吉思汗后裔”的旗号,但真正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脱欢手中。这招“借壳上市”,让瓦剌在蒙古各部落间迅速提升了地位。
脱欢不仅善于政治运作,还懂得利用地理优势。地盘位于蒙古高原的西部,是中原和西域的必经之地。
通过控制贸易路线,特别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他让瓦剌的经济日渐富足,兵力逐步壮大。这些基础,为也先后来的一切铺平了道路。
1439年,脱欢去世,瓦剌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此时的也先年纪不大,但展现了过人的政治手腕。
他不是脱欢唯一的儿子,但在内部斗争中,很快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成为瓦剌的领袖。
刚上位的也先,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
一方面,对内整顿瓦剌,安抚各部落,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对外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连年发动征战:北方,攻打乞儿吉思人,占领大片土地;西方,打败了中亚的汗国,威慑了西域诸部;南方,击败哈密的敌对势力,牢牢控制住西域咽喉。
瓦剌的势力范围在短短几年内大幅扩展,成为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势力。
但没有满足于此。也先的野心不止于蒙古草原。他知道,仅仅在草原上称王并不足够。盯上了中原。
中原,有财富,有权力,更有渴望已久的威名。明朝虽然强大,但也有弱点。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表面之下隐藏着裂痕。而他准备好了,将这一裂痕撕开。
土木堡之变与俘虏明英宗明朝中期,国家表面上繁荣强盛,但内里已经暗藏危机。特别是在北方边境,蒙古各部的威胁从未完全消除。
瓦剌,就是明朝北边的主要敌人之一。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明朝的皇帝朱祁镇犯了个大错。
他还年轻,刚刚二十出头。年少气盛,对复杂的朝政并不上心,却极为信任身边的太监王振。
王振这个人,野心勃勃,又目光短浅,给明朝带来了不少麻烦。而也先的南侵,正是他们犯下的最大错误。
1449年,决定南下进攻明朝。他看准了明朝的两个软肋:北方边防的虚弱;朝廷内部的自满和轻敌。
当时,明朝高层对瓦剌的威胁并不重视,甚至有不少官员认为也先不过是草原上的一个强盗,不值得大动干戈。
他调集了数万骑兵,迅速南下。军队速度惊人,战术灵活,迅速攻破了明朝的边防据点。消息传到北京,英宗朱祁镇慌了。
王振在朝中怂恿道:“陛下,御驾亲征吧!带领大军出击,直接击败瓦剌,这样才显得皇威浩荡。”
年少的皇帝被这话说动了。他调集几十万大军,亲自出征。这场“御驾亲征”,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灾难。
土木堡战役打响,也先的军队轻松击败了明军。明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毫无章法,再加上行军疲惫,被瓦剌的骑兵打得溃不成军。
几十万明军在短时间内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逃回。英宗朱祁镇居然被也先活捉了。
一代天子,被草原上的敌人俘虏,这是明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土木堡的消息传到京城,整个朝廷都乱套了。很多大臣建议迁都南京,因为害怕也先的骑兵会直接攻入北京。
更有甚者,提议直接放弃北方,让草原的敌人占领。京城的老百姓人心惶惶,举国震动。
也先趁机南下,威胁北京。带着英宗一路南下,想借“皇帝”这个筹码威胁明朝。目的很简单:明朝要么割地赔款,要么臣服瓦剌。
北京的守军虽然慌乱,但在于谦等忠臣的指挥下,迅速组织起了防御。也先的大军虽然强悍,但攻城战不是他们的长项。几次尝试攻破城池,却都没成功。
无奈之下,也先只能撤退,把英宗带回草原,继续囚禁。对于明朝来说,这次事件虽然是国耻,但还没到亡国的地步。
而对于也先来说,这是人生的巅峰。不仅彻底击败了明朝的主力军,还俘虏了皇帝,成为草原上无可争议的王者。
但这场胜利,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也先低估了明朝的韧性,也高估了自己的军力。
称汗与内部矛盾土木堡之变之后,也先成了草原上最耀眼的人物。不仅重创了明朝,还俘虏了明英宗。这一成就,足以让他在蒙古高原的地位无人能敌。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他不是合法的大汗。草原上的规矩,是成吉思汗后裔才有资格成为大汗,而也先只是瓦剌部的领袖,缺乏“名分”。
起初,也先和大汗脱脱不花还能合作。他在明面上尊重脱脱不花这个“名义领袖”,但所有实权都抓在自己手里。
随着也先的权力越来越大,这种局面注定无法维持太久。
1453年,终于动手了。废黜了脱脱不花,自己称汗,取号“大元田盛大可汗”,并设立了年号“添元”。
这意味着他公开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决裂,想靠实力直接坐上蒙古的权力巅峰。这一举动却引发了巨大的危机。
草原上的传统势力开始反感他。废黜大汗已经是禁忌,而自称为汗更是挑战成吉思汗的家族传统。
特别是一些旧贵族,认为也先没有资格坐在那个位置上。
此外,也先在称汗后,又企图扶植自己的外甥作为继承人,把自己定位为“舅上皇”。这一做法激化了内部矛盾。
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除了草原上的政治问题,也先对明朝的态度也让人不满。被俘的明英宗在也先的控制下成了一个“筹码”。
最初,也先想以释放英宗换取明朝的巨额赔偿和封贡。但明朝新任的天子——景帝朱祁钰毫不买账。
他不仅拒绝交赎金,还主动组织起新的边防力量,开始稳住北方局势。
也先发现,俘虏明英宗对明朝的威慑效果越来越弱,而明军的反击却越来越强。不仅没能从明朝捞到好处,反而让瓦剌失去了主动权。
就在内外交困之下,权力开始动摇。1454年,草原上的反对派抓住了机会。
瓦剌贵族阿剌知院,原本是也先的支持者,但随着称汗和内部施政,逐渐与他决裂。
最终,发动了一场政变。在一次突袭中,也先被自己的部下杀害,死于非命。那一年才40多岁。
他死后,瓦剌瞬间分崩离析。那些原本聚集在他周围的部落,很快因为内斗而四分五裂。
蒙古高原再次陷入混乱的局面,而明朝也趁机恢复了对北方边疆的控制。
他的失败,既是性格使然,也是草原政治的宿命。崛起依靠铁腕与武力,但草原上的部落联盟讲究微妙的平衡。
他过于急功近利,自立为汗、废黜脱脱不花,这些行为失去了草原贵族的支持。而对明朝的“俘虏外交”策略也未能取得成果,导致内外受困。
但也先的影响,却远超他的死。土木堡之变,让明朝意识到蒙古的威胁从未消失。不仅暴露了明朝的防线漏洞,也让统治者开始反思内部的问题。
明景帝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边防改革措施,加固长城,调整驻军,增强北方的防御。也先的失败,反而促成了明朝北部边境的短期稳定。
同时也让瓦剌陷入混乱,另一个蒙古部落——鞑靼趁机崛起。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蒙古的权力重心逐渐转移到鞑靼,而瓦剌则逐渐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