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剩的生蚝壳,其实能卖5000元一吨,你信吗?”
2019年,纽约一家海鲜餐厅内,老板Mike正兴致勃勃的向记者展示,他们专门用来收集废弃生蚝壳的容器。
在此之前,所有人都想不到,被食客吃剩的壳,居然会在美国纽约成为“抢手货”。
但更令人意外的还是,这些高价回收的生蚝壳,其实最终都被重新倒回大海。
那么,美国人如此折腾到底有啥目的?而这些生蚝壳又有啥特殊用途呢?
纽约,“离不开”生蚝纽约,曾经也是声名赫赫的“牡蛎之都”。
19世纪,纽约港附近最多时,拥有数十亿只牡蛎,甚至都占据到了,全球牡蛎数量的一半。
当时纽约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牡蛎摊,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成为了城市的一张显赫名片。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激增,纽约港却是面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尤其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港口水质急剧恶化。
与此同时,过度捕捞也让牡蛎数量,急剧下降。
到了20世纪中期,曾经繁荣的牡蛎产业已经奄奄一息。而90年代时,纽约港附近的牡蛎养殖场,近乎全部被迫关闭。
而这一变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演变成了一场生态灾难。
要知道,牡蛎的消失也意味着,纽约港失去了天然的水质净化器,和海岸防护屏障。
长此以往,港口水质持续恶化,海岸线也变得更加脆弱,面对飓风等自然灾害时,也显得愈发难以抵挡。
当然了,面对这一生态灾难,纽约人也没有坐以待毙。
于是乎,2019年一个名为“十亿只牡蛎拯救纽约港”的项目,应运而生。
在项目负责人的设想里,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目标是在2035年前,将十亿只牡蛎重新引入纽约港。
而这个宏大目标的实现,竟然要从回收餐厅里的废弃生蚝壳开始。
那么,这些生蚝壳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能让美国人相信,它能解决纽约港的生态问题?
生蚝壳被忽视的作用事实上,生蚝壳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生蚝壳可以成为,新生牡蛎的理想"摇篮"。
牡蛎幼虫在海水中浮游约2-3周后,就需要找到合适的硬质表面附着,才能继续生长。如果这期间找不到合适的附着物,幼虫就会死亡。
而这一特性,也源于牡蛎的生物学特征。
至于成年牡蛎的壳表面粗糙,且含有特定的化学信号,自然能够吸引幼虫附着。
再就是,大量堆积的生蚝壳可以形成牡蛎礁,这不仅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还能有效防御海浪侵袭。
只不过,牡蛎礁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时间推移,一代代牡蛎在前辈的壳上生长、死亡,逐渐形成了高大的礁体结构。
这些礁体能够减缓海浪的冲击力,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
同时,礁体复杂的结构为鱼类、甲壳类等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繁殖场所,也大大提高了海洋生物多样性。
而这一切,对于经常遭受飓风侵袭的纽约来说,无疑是一道天然的海岸防护屏障。
有研究表明,健康的牡蛎礁可以减少多达76%的波浪能量,能有效降低海岸侵蚀和洪水风险。
并且,在飓风桑迪袭击纽约期间,那些保留了牡蛎礁的海岸线,明显受到的损害较小,而这也充分证明了,牡蛎礁的防护作用。
但更令人惊叹的,还是是生蚝强大的水质净化能力。
一只成年生蚝,每天可以过滤净化约190升海水,而这完全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天的用水量。
它们通过鳃过滤水中的颗粒物,包括浮游植物、有机碎屑和污染物。
这个过程不仅为牡蛎提供了食物,还能显著改善水质。
按照科学家的估计,如果能够恢复纽约港19世纪时的牡蛎数量,整个港湾的水体可以在3-4天内,被完全过滤一遍。
当然了,牡蛎的净化作用不仅限于过滤水体。它们还能通过生物累积作用,将水中的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固定在体内,以减少这些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
虽然这意味着,野生牡蛎可能不适合食用,但它们在改善水质方面的贡献,还是无可替代的。
现在大家了解完了生蚝壳的价值,那我们再来看看,纽约人是如何将这些"废物"变成"宝贝"的。
生蚝壳的变废为宝变废为宝的第一步,就是从餐厅和其他场所,回收废弃的生蚝壳。
尽管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需要精心组织。
事实上,项目组与全市数百家餐厅,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收集容器。
而餐厅员工需要将吃剩的生蚝壳冲洗干净,然后放入容器中。
每周,回收车辆会到各个餐厅,固定收集这些生蚝壳。
这些收集来的生蚝壳,会被统一运送到专门的处理场所,并且在那里经过长达一年的自然风化过程。
而这个步骤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去除壳上的有机物,还可以防止污染海水。
整个风化过程中,阳光和空气会自然分解,附着在壳上的软组织残留,同时也会杀死可能存在的有害微生物。
风化完成后的生蚝壳,会被装入特制的网袋或结构中,然后被投放到指定的海域。
当然了,这些网袋被精心设计,既能保持生蚝壳的稳定,又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并且,在投放过程中,还会同时放入一些牡蛎幼虫。
而这些幼虫会附着在生蚝壳上,逐渐长大,形成新的牡蛎礁。
很明显,投放地点的选择,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科学家们会考虑水深、水流、底质等多个因素,选择最适合牡蛎生长的位置。
同时,他们还会定期监测投放区域的水质和牡蛎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整个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凝聚了科学家们的智慧。
他们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环节,确保生蚝壳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截至2019年11月,已有约68万公斤的牡蛎壳被回收,超过3000万只牡蛎已经重新安家纽约港。
虽然距离十亿只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项目的初步成效已经显现。
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投放区域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数量,也在增加。
纽约的成功经验被证实有效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开始了类似的项目。
在澳大利亚的莫尔顿湾,科学家们正在尝试恢复,曾经覆盖了1000平方公里的牡蛎礁。
新西兰的奥克兰港也启动了,类似的牡蛎礁修复项目,希望改善港口水质,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
那么,同为生蚝消费大国的中国,我们又是如何处理生蚝壳呢?
中国对生蚝壳的利用目前,我国对生蚝壳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大部分生蚝壳仍被随意丢弃,但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有组织的回收利用。
以山东为例,每年有超过10万斤的生蚝壳,被回收利用。
这些生蚝壳被加工成细腻的粉末,用于制作土壤调理剂和肥料。
经过验证,这种肥料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还能为农作物提供丰富的钙质和微量元素。
毕竟,生蚝壳粉末具有良好的pH缓冲能力,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对改良酸性土壤特别有效。
并且在中医领域,生蚝壳也大有用处。
它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或儿童缺钙导致的佝偻病等症状。
在临床上,生蚝壳还被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烦躁、头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生蚝壳性寒味咸,具有平肝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生蚝壳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降血压、镇静作用。
但最有趣的还是,在广东的一些地区,人们甚至用生蚝壳建造房屋。
就比如,广州小洲村至今仍保存着,4间有600年历史的"蚝壳屋"。
这些房屋是用生蚝壳、石灰和沙土混合而成的特殊材料建造的。生蚝壳的多孔结构使得这种材料,既坚固又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这些房屋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坚固如初,足见生蚝壳的神奇之处。
然而,与美国相比,我国在生蚝壳回收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在海洋生态修复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将生蚝壳回收与海洋生态修复相结合,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问题,又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事实上,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已经开始了类似的尝试。
例如,在福建省,科研人员正在探索利用生蚝壳,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
他们将生蚝壳铺设在红树林种植区,不仅为幼苗提供了稳定的生长基质,还能调节土壤pH值,促进红树林的生长。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在中国的沿海城市,看到类似的奇迹发生。
毕竟,在大自然中,没有真正的废物,只有被我们忽视的资源。
后记生蚝壳的故事,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它提醒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钥匙,可能就藏在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地方。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创新的眼光去发现,用科学的方法去利用,用持续的行动去实践。
参考资料
一个成年人用水量190升?这么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