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几十年,每次门诊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患者,由于各自的生活方式、文化程度、人生经历、观念心态等的差异,他们对癌症的态度、处理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
有的患者非常谨慎,对每个指标,每次检查,即便是轻微的变动也要弄个明白,急迫想要将疾病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来了一位“学术型患者”
前段时间一位老患者来复诊,她是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且两侧病理分型不一致。2015年初,患者确诊右侧乳腺癌,其实她对乳腺癌并不陌生,她的表姨也是乳腺癌患者,之前陪同表姨前来复诊过。
这位患者确诊后的第一时间来找我,聊着聊着便开始嚎啕大哭,无法控制自己崩溃的情绪。那一刻,当她从癌症旁观者变成了亲历者,她才觉得当初劝解表姨的那些安慰话多少有些“轻飘飘”了。
患者本身是一名教师,受过良好的教育,爱钻研,骨子里也是追求完美、不服输的个性。我索性让她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等她稍微平复心情后,再开始摆事实、讲案例。
乳腺癌是目前治疗方法最多,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积极配合治疗,早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我门诊生存超过10年、20年以上的患者也大有人在。
患者思绪混乱了一阵后,开始接受自己患癌这一事实,转而想办法自救。
她像上学一样,每次来复诊都会提前做好功课,将每一张检查单上的变化标出来,每个数值意味着什么,都会上网查好,做好备注;同时将自己想要问的问题,一一写下,按顺序提问,并做好答案记录。
我戏谑地称她为“学术型患者”。在众多患者中,她确实比其他人更“懂行”,我提到的治疗方案、药物名称、饮食禁忌、情绪调节等,她都能很快给予回应,也能分析一二。
过于纠结,易成疾
但这种做法,我并不完全认同,因为她毕竟不是医学专业出身,对于网络上一些夸大言辞的理论,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很容易信以为真,钻牛角尖,平白给自己制造焦虑和压力。我也多次尝试与患者沟通不必如此,但患者始终坚持。
到了2019年5月,患者又确诊左侧乳腺癌,因为病理类型与前次不同,相当于又患了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难度“更上一层楼”。这一次,患者似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不再像之前那样全方位地预习、做功课,但有不理解的地方还是会询问一番,配合度与之前相比高了很多,目前康复得不错,各种指标都在正常范围。
还有一部分患者,与上述这位截然不同,完全可以称之为“佛系型患者”,只要没什么不适症状,一切随意。
“满不在乎”不可取
笔者有这么一位胃癌患者,“都行”、“你看着办”、“没有关系”是他的口头禅。该患者嗜酒,第一次就诊时,我就强调要戒酒,特别是在治疗期间。接下来的每一次复诊,我见他的第一句话便是问他最近喝酒了没有,他总是笑嘻嘻地回答“没喝几口,不算喝”。
每当我苦口婆心的劝他要遵医嘱,他总是一脸云淡风轻,甚至反过来宽慰我“不要急,我的身体我知道”。后来,听他的家属说在一次喜宴上喝多了,半夜大吐血,紧急送医院捡回一条命后才收敛了一些。
抗癌,需要掌好“舵”
举这两位患者的例子,并不是说他们全然不好,其实各有各的好,只是没能掌握好这个度。
对待癌症,我们讲究要张弛有度。太过紧张、太过重视,每日沉浸在寻找病因、纠结指标涨幅、担心肿瘤进展等痛苦中,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让无形的压力破坏康复进程;而过于松懈,又容易导致对自己的病情了解不透彻,做一些促进癌症进展的行为。
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我们要敬畏生命,积极采取防护措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让恐惧和焦虑支配我们的生活。
放过风筝的人应该都知道,控制好收放的力度,风筝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与癌症博弈亦是如此,张弛有度才能更好促进癌症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