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党和浙东党斗了十多年,最后都被朱元璋一锅端了。
明朝开国前后,朱元璋手下的官员分成了两拨:一帮是跟着他打天下的淮西老兄弟,另一帮是后来招来的浙东读书人。
这两派人因为出身、文化、利益的不同,慢慢就对上了。
淮西派觉得浙东派酸,浙东派看不起淮西派粗,互相谁也看不上谁。
朱元璋呢?他看得很清楚,这种对立对自己有好处,不但没阻止,还推波助澜,结果搞得双方斗得死去活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两派人的出身和阶级差异太大
淮西派大多是朱元璋的老乡,基本上都是底层出身,家里穷得叮当响,能活着就不错了。
他们靠着打仗、冲锋陷阵发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讲究的是兄弟义气。
而浙东派呢?那是一群顶级知识分子,像刘伯温这种人,十二岁秀才、二十三岁进士,妥妥的学霸,家里也都殷实,没吃过什么苦。
两拨人坐在一起,淮西派嫌人家酸腐书呆子,浙东派觉得淮西人粗鲁没文化,根本聊不到一块去。
你让他们合作?难!
2. 权力斗争是核心,地域只是幌子
别看他们表面上打着“淮西”和“浙东”的旗号,其实核心还是权力斗争。
淮西派是朱元璋的老班底,手握军权,根基深厚;浙东派则是新加入的文官团,虽然人数少,但知识水平高,在治理国家上优势明显。
朱元璋早年靠淮西派打江山,但后来发现这帮人根本不懂治国,只能靠浙东派搞内政。
问题是,权力就那么多,谁都想多分一杯羹,矛盾自然就爆发了。
3. 朱元璋故意促成内斗,借机削权
朱元璋绝不是个糊涂人,他知道这两派斗得厉害,可他不但不劝,还在背后暗中推动。
为什么?因为他需要这场斗争,来削弱功臣的权力。
比如胡惟庸案,浙东派斗死了胡惟庸,朱元璋顺势废除了丞相制,把权力全揽到自己手里。
还有郭桓案、空印案,朱元璋利用两派的斗争,干掉一批人后,空出来的位置全换上了自己认可的新人。
说白了,这场斗争从头到尾就是朱元璋的工具,他借着两拨人互相掐架,悄悄完成了权力大清洗。
明初的淮西党和浙东党之争,看似是地域问题,实际上是阶级矛盾、权力斗争和朱元璋政治手腕的综合产物。
到斗得最惨的不是这两派,而是那些被朱元璋利用完后清洗掉的人。
明初党争,表面上是双方内斗,背后却是朱元璋的一场精心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