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二十年后,李讷拨通徐龙才的电话:这些年我一直在找你

峻辉聊过去 2024-02-18 02:49:39

徐龙才是毛主席身边的一名警卫,负责主席的安保工作长达17年。

主席去世之前,曾嘱咐女儿李讷一定要找到当初的身边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谢,其中一位就是徐龙才。

李讷接下这个小任务后,为何花费了二十年的功夫才找到这位警卫员?

离开主席之后,徐龙才都在做什么?他和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缘分?

与主席的缘分

徐龙才是山东即墨市人,1937年出生,参军后本来是做炮兵的,1961年才被调到了中央警卫团做安保工作。

主席离世后,他回到了山东老家,先后于山东省军区独立团和济南宾馆任职,但是与主席相处的记忆一直持续萦绕着他。

他在家中就一直挂着一幅和主席的大幅合影照片,这起源于1965年主席交代他完成的一个安保任务。

当时,毛主席有一个客人,名叫罗丽华。

她是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毛主席外出办事的时候经常带着她。

罗丽华想回江西吉安探亲,要有人护送,这个小任务便落在了徐龙才头上。

这条探亲之路有不少的路程,要坐火车,转汽车,才能把罗丽华送到吉安乡下父亲家里。

徐龙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护送工作,但是他完成得很好。

事后,主席便邀请他拍张合影,做个纪念。

徐龙才知道右为尊,他本来是主动让到左边的,但是主席拉住了他,让他站到自己右边的位置,可见主席对他的赞赏,以及为人的大度。

受到主席如此的礼遇,徐龙才有些不好意思,但因为是主席的命令,他也不好拒绝,便站到了主席的右边。

看着对面的镜头,他的心里是高兴的,也感受到了莫大的荣幸。

当时,这张合影是钱嗣杰拍的,徐龙才将这些细节都牢记在了心里,可见他对这张合影是很珍视的。

在主席身边工作多年,徐龙才对主席的诸多教导记得真切,也在主席身上学到了很多。

主席要求自己廉洁奉公,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有同样的要求。

因此,徐龙才这些警卫人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规定,出去住招待所,洗漱用品一律自己带,不浪费招待所里提供的物资。

他们住江西宾馆的时候,还闹过一个小笑话。

当时,主席住在六层,他们住在七层,因为不用房间里的东西,他们索性将其收了起来,用自己的。

只是服务员并不知情,等到第二天过来看见摆的东西都不见了,以为他们是用过了,便又摆了新的上去。

徐龙才他们见状,只能无奈又收了起来。

这样一来一去,直到他们要离开了,才把收起来的东西悉数拿出来,交给了服务员。

服务员见状,很是惊讶,他们便解释说他们不是只在这个宾馆搞特例,而是有这个传统,住招待所,只用自己的洗漱用品,以免浪费。

服务员听了他们的解释,不由地感叹了一句:“老八路的作风又回来啦。”

这时候,江西省警卫处的处长鲁毅也在边上,还跟服务员解释说,别看他们都带着乐器盒,他们可不是干乐队的,而是来自北京的军官队,乐器盒里面装的是武器。这番话一出来,把在场的人都给逗乐了。

1969年,徐龙才还随主席到武汉的东湖宾馆1号楼住过。

当时,他们一中队的警卫还和地方警卫部队的人打了一场篮球比赛,赢得了胜利。

对于这个比赛结果,一中队的人却感觉不太对劲,似乎是地方上的人在让他们。

于是,几天之后双方约定又在东湖梅岭旁边的球场比了一次,主席知道情况后也过来看了。

比赛中,一中队和地方队都互有进球,地方队进球的时候,主席便拍手鼓劲,很为他们高兴。

对于一中队的表现,主席则有些不太满意,觉得他们打得不是很谦让,没有打出风格来。

比赛结束之后,还是一中队赢了,主席看到这个结果,有些心事重重,便绕着湖边走了起来,警卫们就跟在他身后。

等回到1号楼之后,主席才在沙发上点了一根烟,跟一中队的人说,其实比赛不是第一位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他们打球的时候还是太不谦让了,不能老想着赢人家。

主席还语重心长地跟他们讲,他们中央来的人到了地方上,更要尊重人家。

人家对他们客客气气的,他们也要回报以尊重,待人要亲切,说话要和蔼,这样才能把关系处得融洽。

在主席身边工作,不知不觉就会有全方位的成长,这些道理后来徐龙才从中央转到了地方上,应该也是很受用的。

家人印象

徐龙才在工作中与主席的家人也有着比较密切的交往。

除了李讷,他也和李敏相熟。在回忆文章中,他就谈到过李敏结婚后搬出中南海后,又回到那里的泳池看望主席的情景。

徐龙才说,李敏那时在主席的房间没待多久,他正巧在值班室,李敏便过去和他聊了一会儿。

两个人聊得熟络,家常便饭什么都说。

徐龙才关心李敏搬出去后过得如何,她便说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凡事不用自己操刀的位置,一步步调整自己,逐步适应,照顾好一个小家的。

一开始,李敏干不惯家务活,做馒头的时候碱放多了,馒头蒸成了黄色的,她舍不得丢掉,狠下心来一天吃一个解决掉,吃了一周才把六个馒头都吃完了。

后来,她的手艺进步多了,还说要邀请徐龙才到自己家里,自己做饭给他吃。

在这次交谈中,徐龙才也对主席的家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女儿来拜访父亲,理应是要在父亲那里吃顿便饭的,但是李敏和主席都不以为然。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主席是有个小灶,但这个小灶是为他这位国家领导人特别开的。

李敏是主席的女儿,但不能因为这层亲属关系就享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待遇。她在中南海吃饭,还是得去食堂,交粮票。

李敏本来要等顾作良过来,拿粮票给她。

徐龙才碰巧要换班,看顾作良还没有过来,便邀请李敏和他一同用餐。

吃完饭,李敏拿了一角五分钱出来,还有三两的粮票。

司务长不收,李敏就说,主席在外头吃饭照样要交伙食费,她又凭什么搞特殊?司务长只好将粮票收下。

不管是李敏还是李讷,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对他们都很熟悉。

1956年,主席在院子里散步,就问过身边的卫士一个问题:“李敏好,还是李讷好?”

这位卫士就回答,她们都挺好,有上进心,对他们也很尊重,没有一般高干子女身上的那种优越感。

主席听了,却不以为意,觉得两个女儿可能并比不上贫苦人家的孩子,没有他们吃的苦头多,自然不会如他们那般有前途。

所以,他总是对两个女儿加倍严格要求,让她们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女儿们感念父亲的教导,对这位父亲的吩咐总是尽力去做,去完成。

有了这样一层背景,也就不难理解,李讷为何会在主席去世二十年后依旧记得他的嘱托,找到了远在山东的徐龙才。

李讷寻人

主席是1976年去世的,李讷找到徐龙才的时候已经是1996年,正好过去了二十年的光景。

那天是6月12日下午的5点钟,在济南宾馆工作的徐龙才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说是省老年干部活动中心打来的,直接问他是不是徐龙才。

徐龙才回答说是,对方又问他是不是在北京工作过,又做了多少年。

这样查户口的问法叫人感觉很不舒服,徐龙才又听对方说自己只是个服务员,便脱口而出“无可奉告”四个字。

一番折腾之后,才换了李讷来接电话。

李讷自报家门,徐龙才才恍然大悟。

他们本来是认识的,只是二十多年未见,断了的缘分要再续上,自然不会那么顺利。

李讷说自己这趟来山东,就是专程来看他的,说主席一直在找他,问他是否能够过来。

徐龙才的心里也有些激动,回复“马上过去”。

徐龙才的“说到就到”源自他对那些在主席身边工作的时光的感念,也因为当初他对李讷这些孩子们的好印象。

以前,主席交代过,在他身边工作的人都是他的同事,让李讷她们要叔叔、阿姨地叫着。

这次见面之后,李讷也称呼徐龙才为“徐队长”,很是敬重,问他好些年不见了,是否还好。

李讷说了她这次的来意,是为了完成主席生前的一个遗愿——去看看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一些同志。

听到李讷这么说,徐龙才心里一阵热乎。

本来,他只是觉得主席对他有恩,对全国人民有恩,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自己在他老人家身边工作,只有幸福和自豪,没有想到主席还会觉得自己对他有恩。

这次见面,徐龙才也和李讷吃了一顿饭,也照了相。

本来,他还想邀请李讷在济南宾馆住下,但是李讷婉拒了。她还有任务要完成,明天就要去曹县看望一位老同志了。

0 阅读:129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