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逻辑,应该由“父子”向“爱人”转变

博锌说国际 2023-07-12 09:33:00

今天这名条友跟我说,通过各种渠道喊话山东曹县法院,对方始终不做回应。他也很清楚,即便有问题,案子判了就很难再改,这既是威严,也是面子。我说,身处海外,我能帮的就到这里。当然,即便身处国内,我也爱莫能助,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在海外工作,会跳出来思考事情。有了对比,很多事情看得更全面、更立体,比如政策的制定。

客观来讲,很多人对一些大大小小的政策吃不透、不理解,自然就不乏一些抱怨牢骚。其实,很多时候,一些冷不丁发布的政策背后,往往是各种各样的部门、智库、央媒、专家进行长期调研形成的内部材料做出的分析判断。

不夸张地说,中国各个层面对于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对于长中短期政策、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能力,强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是中国的巨大优势。

在国外工作几年后,会对西式民主有一个更加透彻的了解。无论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民众感觉最痛快的时候就是大选前。大选之后,痛快没了。无论民众如何闹,如何抗议,都不会影响什么,更不会改变什么,这就是政党政治制定的游戏规则。所谓西式民主的虚伪,绝对不是一篇“洗脑文”,而是真真实实的客观存在。更重要的是,当一个国家需要集中精力发展时,这套游戏规则会导致撕裂、内耗,扰乱国家的发展步伐,现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

但同时,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并不仅仅意味着有了正确的决策、明确的规划、有力的执行就万事大吉了。说白了,在避免掉进西式陷阱同时,也需要找到另一个路径。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中国式”这一路径,现在重要的是让它不断完善。

比如,国家政策层面,可以交由更加了解国情、社情,更具有前瞻、宏观、深刻思维的群体来参与制定。但是,社会治理层面,需有民众参与、官民互动,其逻辑不应该是父子之间的“简单粗暴”,而是爱人之间的“温和细腻”。

为什么要这样?社会治理终归是跟民众打交道。在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中,民众不只是想要得到结果,更要享受参与、协商、互动的过程,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宣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表达,或者是一种展示存在,甚至是一种表演,但大家就是需要这种感觉。

西方人在理解中华文化、东亚政治时,常常以家庭做比喻,说国与民之间更像是父与子之间的关系。国内也不乏这种比喻。

其实,这只是一方面。

现在出现的种种问题表明,它更应该像爱人之间的关系——不但要会彼此给予、彼此自觉、彼此理解,更要会彼此倾听,甚至是各种甜言蜜语的彼此哄逗。

如果要兼顾发展、和谐与公平正义,我们需要由“父子”向“爱人”的逻辑关系转变。

0 阅读:0

博锌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