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大潮滚滚向前,在我国革命的历史画卷里,有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瞬间。1935年的那场草地分兵,就是最让人铭记在心的一幕。它就像夜空中的一道闪电,既照亮了革命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智慧和胆识。毛主席称之为“最黑暗的时刻”的那场危机,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我们党和红军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这一切,都源于一个重要的道理:军队要掌握在党的手中,党要牢牢把握军队的方向。
毛泽东明白,要想革命成功,军事斗争是关键。但是,如果一支军队没有了党的正确指导,它就可能变成新的军阀,给革命事业带来很大的麻烦。结果,红军长征的时候,这种担心就变成了真的。1935年6月,红军一军和四军在四川懋功成功碰头。这事儿本该让人高兴,可同时也给未来带来了点麻烦。一方面军在湘江血战和四渡赤水等重重考验下,抵达懋功时人马锐减,只剩下寥寥数万。相较之下,四方面军实力雄厚,战士人数多达八万有余。这种差距很大的情况,让四方面军的头儿张国焘起了野心。他老往中央那要权力,想要把红军的领导权都抓在自己手里。
面对张国焘的挑战,中央为了保持红军团结,在很多事情上做了让步。不过,在涉及革命方向和未来命运的关键问题上,中央一直没松口。张国焘看出在中央的领导之下,他个人的雄心壮志很难得逞,于是虽然嘴上同意中央北上的计划,心里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两军汇合后,按照中央的安排,红军被分成左右两支队伍,一起执行夏洮战役的安排。1935年8月26日,以红一方面军为核心的右路军,经历了重重困难,跋涉过广阔的草地,最终到达了班佑和巴西的地方。因为红三军还在赶路,红一军人员损失挺大,所以前线的总指挥徐向前下令红四军还有红三十军先去打下包座,好开辟前进的路。到了8月31号,包座那块儿就被我们给拿下来了。本来左路军得赶紧跟上,跟右路军碰头。可是在张国焘的指示下,他们就是拖拖拉拉的,不着急动。张国焘找借口拖拖拉拉,一会说粮食不够,一会又说对那片草地不熟,还怕河里的水太深,还有时候说敌人那边情况紧张。这些借口都经不起推敲。
左路军的粮食比右路军多得多,右路军已经顺利走过了草地,对地形也了解了,包座也已经被我们拿下了,往前走的路基本上没什么障碍。而且朱德司令派人去量过噶曲河的水,最深的地方也只到马的肚子那么高,完全不用担心会有危险。不过,张国焘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愿意北上。红五军的军长董振堂打算带部队出发,结果却被张国焘给了个耳光。种种迹象看,张国焘的真正想法就一个,就是逼着中央放弃往北走,改为往南行。就在8月9号这天,张国焘给红军大学的政委詹才芳发了个电报,让他带着军委纵队往南走,还特别说要是蔡树藩不听话,就把他扣下来,然后电报回复怎么处理。蔡树藩是中央红军的干部,张国焘发了个电报,里面有点要动武的意思。就在那时候,张国焘又给右路军的徐向前和陈昌浩打了个电话,让他们赶紧准备往南走,还问“右路军的皮衣准备好了吗?”这事儿说明张国焘早就想好了要往南边去。9月9日,张国焘给陈昌浩发了一封秘密电报,这让本就紧张的局势变得更加糟糕。叶剑英元帅在回忆录里提到,那天前敌总指挥部开了个会,陈昌浩主任在那里讲话。
他正说得高兴,突然译电员走了进来,递给我一份电报,是张国焘发的,字里行间透着强硬。我觉得这事儿挺重要的,得赶紧告诉毛主席。我心急如焚,却没在脸上显露出来,将那电报揣进了裤兜。稍等了一会儿,我轻手轻脚地溜出去,拼命地跑去找毛主席。看完那封电报,他显得挺紧张,赶紧从兜里掏出根短铅笔和一张烟纸,急匆匆地把电报上的内容记下来。接着,他跟我说:“你快回去,别让他们知道你来了这儿。”党中央收到一封密电,内容尚未完全公布,但毛泽东的反应已让人清楚张国焘的意图。当晚,中央紧急召开会议,经过一番思考,最终决定:立刻独自北进!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红军分裂,确保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但问题是现在中央的力量很弱,就只有彭德怀的红三军,林彪的红一军还在赶着来,董振堂的红五军和罗炳辉的红三十二军还在左路军那边。要是这时候跟张国焘来个彻底的翻脸,那中央的力量就更加孤单了。
毛泽东想了很久,决定再试试看,看能不能让徐向前和陈昌浩同意,一起带右路军北上。可徐向前和陈昌浩最后还是没答应。没辙了,毛泽东只好带着红三军还有中央纵队这些部队,独自开始了北上的路。中央纵队里头主要是些年纪大、身体不好的干部和女同志,邱会作负责这摊事儿。邱会作在他的回忆录里头,提到了一个挺刺激的场景,就是彭德怀当时拔出了枪,和张国焘的亲信硬碰硬的对峙。中央纵队紧跟着中央机关走,那天夜里两点多,毛等领导就出发了。路途中得经过红军大学的地儿,那儿的学员好多都是从四方面军来的,所以中央机关得格外小心点。队伍刚到红军大学那块地儿,毛泽东他们就在个小土坡上歇脚,等着后面的人赶上来。这时候,红军大学的教育长李特,就是张国焘那边的红人,拿着枪,气呼呼地冲了过来。那时候,毛泽东旁边就彭德怀和一些红三军的小伙子。李特嗓门大,喊道:“你们这些人,不要脸的逃跑主义者,从江西跑到这儿还不够,还想往哪跑?”彭德怀也不示弱,顶回去说:“我们这是往北边抗日去,你们却想去那荒凉没人烟的川西,这算什么主义?你们才是真的逃跑分子!”李特赶紧让人吹集合的哨子,不一会儿,不少四方面军的学员端着枪跑了过来。这些人里头大多数只认张国焘的命令,要是李特真下令开枪,那局面可就严重了。
关键时刻,彭德怀立刻拔出手枪,对准李特大声喊:“谁敢开枪,我先崩了你!”彭德怀那火爆脾气大家都知道,他这一吼,在场的人都被震住了。接着,有人告诉李特,一方面军的学员已经撤了,周围都是红三军的战士。李特一看这情况,更是不敢随便动手了。毛泽东听到声响,便从山头走了下来。李特一看到毛泽东,情绪又变得很激动。这时候,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赶紧冲上去,紧紧地搂住了李特,想挡在毛泽东前面。可毛泽东却很平静,不慌不忙的,他对李特讲:“李教育长,那份总的决议你肯定也清楚。”我们得赶去抗击日本侵略者了,得先出发了。我猜四方面军也会跟着来的,我们肯定能团结一心。历史都说明了,往北走才是最对的。后来,四方面军也跟着中央北上了,这样红军又重新团结在一起了。
在草地分兵那场生死攸关的斗争中,毛主席的远见和彭总的刚毅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硬是扭转了局势,保住了党的团结和红军的团结,这对中国革命最终赢取胜利可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大考里,“党指挥枪”的原则表现得特别明显。那段时间真艰难,但后来发现,这就是革命历史上的一个大转机。这事儿告诉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得紧紧跟着党走,这样才能保证革命走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