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1959访华,提出了解决台海问题的建议,毛主席严词拒绝

孔甲丙今说史 2025-01-30 04:19:56

建国以来,中苏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后面因为种种原因,中苏的关系陷入了僵局,尤其是在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后,更是让两国的关系跌入低谷,今日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1. 赫鲁晓夫访华原因

赫鲁晓夫有过三次访华经历,但是每一次的目的都不一样,每一次两国之间的关系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第一次访华是赫鲁晓夫上台的时候,国际形势处于一个很微妙的状态,中国、美国、苏联的关系成为世界的焦点,毕竟三国都是当时的大国。

而和苏联一样,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赫鲁晓夫上位后觉得要坐稳位置,必须得到中国的支持,这样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国家老大哥的位置,才能有话语权,于是他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访华。

这次访华两国之间相谈甚欢,签下了许多协议,让两国的关系更上一层楼。

这个时候中苏两国可以说是绑在一起的,关系特别好,之后赫鲁晓夫在苏联全盘否定了斯大林,这也引起了许多社会国家的躁动,他们觉得赫鲁晓夫这是要放弃社会主义迈向资本主义。

闹出了不少动静,许多人都开始质疑赫鲁晓夫,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赫鲁晓夫又一次访华,主要就是为了安抚社会主义国家,让社会主义国家看到他与中国的建交关系,表示他一直支持着社会主义,让他们安心。

不过,这次访华却有一些小波折,在组建联合军队和长波电台上,双方都有自己的意见,毛主席为了我们国家考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在我国的领土上修建这些,不就意味着要干涉我国的领土问题吗,对此双方进行了十分激烈的辩论,最终还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这些事没有谈拢,两国的关系也因此出现了裂痕。

之后赫鲁晓夫进行了第三次访华,不得不说,对于赫鲁晓夫第三次访华,时间真的很微妙,他是在访问美国后再来访问我国的,而且这期间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更亲近美国,并且这次访华的目的也不单纯,如果说赫鲁晓夫前两次访华心还是偏向中国的,那这一次可以说他完完全全就和美国站在了一条线上。

这次,他以和美国联合的关系来震慑中国,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但是毛主席毅然决然的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

2. 毛主席为什么要拒绝

赫鲁晓夫第三次访华时,我国台海问题很紧张,当时,赫鲁晓夫在天安门上观礼完后,就回到了指定的地点休息,第二天才正式和毛主席他们进行会谈。

这次赫鲁晓夫带着目的而来,他也很聪明,没有一上来就提台湾问题,而是先说了一下他先前访美的感受,他似乎对美国很满意,话里话外都在夸赞,说美国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资源齐全,连工人的失业基金都比苏联的工人工资要高。

他觉得我们不能和美国反着来,我们应该和美国和平相处,大力发展经济,这样才有助于国家的发展。

当时毛主席听着,便明白赫鲁晓夫已经倒向美国了,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美国确实实力雄厚,不然也不会让那么多人忌惮,美国的科技也很强,经济更是比苏联好很多,毛主席也表示赞同,这确实是当时中国比不上的。

只是美国这个霸权主义的国家,一直都想破坏世界和平,想成为霸主,所以毛主席觉得对于美国我们实在是不能只看外表,与他们合作还得看看其内在。不然等到哪天和他们利益不相同时,指不定会伤害到自己。

赫鲁晓夫虽然表示赞同,但是他立刻就提到台湾,他说他这次访美时,艾森豪威尔也提到了台湾问题,并且表示台湾问题可以推迟解决,并不希望台湾问题引起战争。

赫鲁晓夫这话一出,毛主席就有些生气了,毕竟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还用不着别国来插手,美国这什么意思很明显,当即毛主席就表明了态度,他和赫鲁晓夫说:“这是我们自己国家的内政,美国无权插手,只要他把台湾的美国军队撤走,台湾问题我们自己会和蒋介石谈判,用不着战争。”

毛主席态度坚决,赫鲁晓夫也没法儿,于是就转移话题不再纠结台湾问题,而是说到了在中国的五个美国犯人,他表示访美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希望中国能够释放这五个人。

其实,赫鲁晓夫并不知道这五个人犯了什么错,这个时候,周总理和他解释了,说明这五人的身份,都是在中国伪装成间谍,好来获取情报的,是不可能放的。

赫鲁晓夫只能作罢,不过他不甘心,还是多嘴提出了建议,他和毛主席说,如果是他的话,他只会将这几个人赶出境。

赫鲁晓夫的话让毛主席脸色都变了,毛主席再次声明了这是我国的内政,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

赫鲁晓夫也不再继续说,他又在台湾问题上给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毛主席直接生气,严词拒绝,他说苏联怕美国,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但是他不希望赫鲁晓夫再指手画脚,提出一些干涉别国内政的建议。

不知道赫鲁晓夫当时是怎么想的,是不是美国给了他什么任务,他一直摆正不了自己的位置,总是对我国的事情指手画脚,对此,毛主席的态度坚决。

这次,两人的会谈不是很愉快,双方都有些生气,没多久,赫鲁晓夫就带着团队离开了北京,从此,两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其实中苏之间的关系真的很复杂,也很曲折。

3. 两国的友谊

二战结束后,中苏建立了友谊,斯大林在位期间,两国的关系达到了顶峰,当时的我们不管在思想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高度契合,苏联当时也给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但是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位后一切都变了,可以说,赫鲁晓夫当时思想和斯大林不太一样,他想推行三和路线,就是让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部联合起来,他做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这个和美国的霸权主义有什么区别呢,他需要所有国家都保持和苏联一样的外交政策,所有的一切都以苏联利益为主。

这和我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背道而驰,两国因此在思想上产生了裂缝。

除了赫鲁晓夫的这个思想以外,还有一些斯大林在位期间遗留的问题也成为两国之间破裂的原因。

上个世纪,沙皇俄国向东扩张,扩到了中国,因为这个问题,还和清政府有过漫长的战争,虽然最后的结局是签署了条约,但是这也没能阻止沙俄的野心。

沙俄帝国还是强行割走了中国的土地,在斯大林在位期间,他就说过想要恢复沙俄时期的疆域,他觉得沙俄时期夺得的土地就应该属于苏联,领土问题因此就成为两国之间的隔阂。

但是在当时那个情况下,两国都内忧外患,根本没有时间去解决这个遗留问题,两国合作是时最好的办法,于是这个问题就一直遗留下来,这也让中苏两国的关系很是复杂。

但真正让中苏两国关系走向决裂的是主权问题,赫鲁晓夫很明显偏向于美国,来访华的时候居然还要插手我国的内政,这手真的伸太长了。

当时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中国海南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无疑就是对我们国家主权的侵犯,对此我们自然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除此之外,对于台湾问题,赫鲁晓夫也开始指手画脚,给我们出一些根本不能用的建议,这是两国之间最忌讳的事情,去干涉别国内政。

所以再遭到我国两次拒绝后,赫鲁晓夫再也没有来过中国,这意味着两国之间的关系彻底走向破裂。

中苏之间的关系本就复杂,最终决裂也是多重因素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轰动,毕竟这意味着国际形势的改变,不过就现在来看,毛主席他们还是有大智慧的,我们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反观苏联的结局,真的不得不说,走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道路真的很重要。

我国的领土不容侵犯,我国的内政不容外人插手,这是恒古不变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凭借着自身的力量争取到了独立和尊严,中苏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不要随波逐流,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要勇敢的去面对困难,要有自己的原则,毛主席强硬的态度,更是展现了他领袖的魄力,我国现在能有这些成就,离不开先辈的努力,他们的付出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我们生在阳光下,一定要懂的珍惜,要好好的爱国,维护自己的祖国。

信源:

毛泽东拒绝中苏联合舰队:让赫鲁晓夫来北京谈——人民网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中国青年出版社

3 阅读:772
孔甲丙今说史

孔甲丙今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