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儿科中医叶冬兰。
这几天医助添加了一个孩子家长,这个妈妈跟我们描述孩子有一个“坏习惯”,在家里看电视、吃饭或写作业时,会时不时地“甩头”。

起初,妈妈会提醒孩子这样做不好看,不能这样做,但孩子并未改变。
渐渐地,孩子的“甩头”动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并伴有不自主地“耸肩”。
我就立马让医助拨通了这个家长的电话,我经过询问得知,这个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紧张,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对孩子的错误容忍度较低,家庭氛围缺乏一种“松弛感”。

我建议去当地医院检查一下,结果一查就是确诊为小儿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西医说抽动症又叫“抽动障碍”(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
从中医角度讲,小儿抽动症是多种因素引起的。
先天不足使脏腑发育差,加上情绪、饮食、外感等因素,导致风、火、痰、瘀扰乱机体,使筋脉失养,气血逆乱,从而出现频繁眨眼、耸肩、咧嘴等不自主的抽动动作。
就像一个小机器,内部结构本就有点薄弱,又受到外界干扰和内部 “垃圾” 的影响,导致运转不畅,出现异常动作。

家长如何判断孩子只是调皮搞怪,还是患上抽动症?
如果只是孩子行为搞怪,这是可控的,是能自主停下来的;而抽动症是不由自主的,罹患病症的儿童往往会发出和做出自己不想或不能控制的声音和举动,尤其需要注意5-10岁的学龄前、学龄期儿童。
抽动症的症状
运动性抽动
一块或多块肌肉快速地、无意义地收缩,或更有目的性的一组复杂动作。常见有:眨眼、噘嘴、皱鼻、摇头、耸肩、拍手、举臂、踢腿、挺胸、收腹、扭腰等动作。
发声性抽动
突然出现的无意义的噪音或声音,或无意义的单词、短语等,是由于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引起的。常可发出:吸鼻声、清嗓声、咳嗽声、尖叫声、犬吠声、咕噜声、污秽言语等。
感觉性抽动
患儿在运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局部不适感或先兆,例如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

抽动症治疗不及时的影响
有些家长认为“抽动症只是个小毛病,长大后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
研究显示,一部分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进入青春期后,不但抽动症不能自愈,而且在成长及发病过程中还伴随着学习、社交、心理和身体上的不同损害,导致治疗难度增大。
影响学习
课堂上不自主地抽动和发声导致注意力严重下降,势必导致学习成绩不佳,最终厌学、逃学。
影响心理
由于孩子的异常行为会引起其他小朋友嘲笑、歧视,导致自信心缺乏,心生自卑感,与人交往困难,久之则性格孤僻,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部分患儿长大后甚至发展成精神分裂。
影响身体
长时间的抽动会导致局部肌肉变形和僵化,恢复缓慢,严重者甚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
因此,家长若关注到孩子日常出现怪异的“小动作”,应及时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进行综合评估,尽早治疗。

我是怎么治疗抽动症的?
我还记得那个孩子是爸爸带过来的,一到诊室就拿出了娃娃抽动症的诊断书,以及一叠孩子服用过的药单,事无巨细的跟我讲孩子的情况。
我跟患者和家长了解,患儿 9 岁,抽动已有 3 年。
【主要表现】
为频繁眨眼、耸鼻、清嗓子、时不时地抖腿,发作较为频繁,平时特别爱吃甜食和油炸食品,几乎不碰水果,性格较为急躁,容易激动,入睡困难,常常在床上翻来覆去很久才能睡着。舌质偏红,苔白腻。
【开具组方】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地龙 、全蝎 、僵蚕 、蝉蜕 、白芍 、炙甘草 等。

【主要功效】平肝熄风、解痉通络。
【方解】
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重镇平肝潜阳,地龙通经活络,全蝎、僵蚕熄风止痉,共为臣药;蝉蜕疏散肝经风热,白芍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解痉通络之效。
那后续情况怎样呢?
二诊时,眨眼、耸鼻等症状有所减轻,抽动的频率降低,爸爸反映孩子的情绪似乎平稳了一些。
三诊时抽动明显减少,睡眠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入睡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经过多次复诊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剂,孩子的情况持续向好,家长脸上也逐渐展露笑容,信心倍增,之前一直服用的西药也开始逐步减少用量。
我让助理随访至今,没有复发。
很多时候,患者最大的阻碍不是疾病,而是丧失医德的医生,多少患者因为被过度医疗,无奈地承受着巨大经济压力甚至陷入绝境,在我眼里,这已经不是医疗行为了,而是对患者的无情伤害。

我是中医儿科叶冬兰,从事中医儿科45年,现在退休,除了平常的坐诊,就是整理些以前的治疗医案和小儿养护之类的内容,借平台分享给大家。
如果有鼻炎、抽动、小儿发育不良、咳嗽、脾胃虚弱等儿科问题,可以跟我说说情况,忙完我会一一回复。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辨证,一人一方,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实际运用的话,一定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辨证,模棱两可地盲目套用,那是对身体的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