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慈不掌兵?徐海东抽着兵走,他却让兵休息,结局截然不同

香巧说过去 2024-09-18 03:14:15

在军事指挥中,有一句古话叫作“慈不掌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将领过于仁慈,往往难以带领部队取得胜利。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但是在现实面前,有时候严厉的纪律和决策是必要的。

在我军的将领当中,徐海东大将一直都以治军严厉而著称,有时甚至到了严酷的程度!

徐海东

在徐海东率领红25军长征时,他就曾经面临过部队极度疲惫的困境。

当时,红25军刚刚从鄂豫皖的何家冲出来,后面的国民党部队穷追不舍。

在这种情况下,徐海东不得不强令部队急行军,一路从何家冲跑到了桐柏山区。

可是,战士们刚到桐柏,敌人又追了上来。徐海东见状,大手一挥,下令道:“不准休息,继续行军!直奔牛伏山区!”

然而,此时的战士们刚刚经历过长途疾行,一个个都精疲力尽,实在是走不动了,有些战士甚至直接躺在路边睡着了。

徐海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一旦让敌人追上,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没有办法的徐海东只好拿出鞭子,对着睡在路边的战士,一个一个地抽过去,一连抽醒了200多人。

徐海东

战士们见到这番情景,也就不敢再休息了,纷纷打起精神重新上路。

徐海东的极端举措虽然让战士们产生了不少怨气,但是却在最危急时挽救了部队,避免了灾难。

而我军的另一位将领刘畴西在面临这种情况时,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刘畴西是我军的重要将领,他素以爱兵如子出名,曾经多次在行军途中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伤员。

1934年11月,刘畴西被任命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红十军团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并任军政委员会委员。

刘畴西

1935年1月12日,刘畴西在率部北上时,遭遇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这种局面下,他做出了向南折回的决定,并命令粟裕、方志敏率领800人的先锋队先行,而自己则率红十军团主力垫后。

方志敏和粟裕率领着800人轻装疾行,仅用一天时间就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然而,他们却迟迟等不到大部队的到来。

原来,在行军路上,刘畴西看到战士们疲惫不堪,一个个躺在地上都不愿意走,心生怜悯,于是下令让他们在原地多休息了一天。

这一决定,虽然体现了他对战士们的关怀,但却忽视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性。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方志敏敏锐地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他立即让粟裕带着800人先行,自己则在原地等待刘畴西。

粟裕

1月17日,方志敏终于等到了刘畴西,但此时敌人也已经围了上来。面对人多势众的敌人,方志敏和刘畴西率部与敌血战七天七夜,但最终未能突围,全军覆没。

刘畴西和方志敏在战斗中负伤,不幸被敌人俘虏。之后,敌人将他们拘押在监狱里,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但他们始终坚守信念,不愿意透露我党的机密。

1935年8月6日,问不出任何情报的敌人,最终将刘畴西和方志敏残忍地杀害。

当二人牺牲的消息传来,中央首长们无不扼腕叹息!

方志敏

徐海东和刘畴西的不同结局,深刻地反映了“慈不掌兵”的道理。徐海东的严厉,虽然在当时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但他的决策却挽救了部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而刘畴西的仁慈,虽然体现了他对战士们的关爱,但却因为忽视了战争的残酷性,导致了部队的覆灭。

在战争中,将领的决策往往关乎生死存亡。一个过于仁慈的将领,可能会因为不忍心看到士兵受苦而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到整个战局。而一个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果断采取必要措施的将领,即使在短期内可能会受到一些非议,但从长远来看,却更有可能带领部队走向胜利。

当然,这并不是说将领就应该完全忽视战士的感受,而是要在关爱战士和严明军纪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战争中,既要有铁的纪律,也要有人性化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又能够维护战士的士气和忠诚。

2 阅读:1067
香巧说过去

香巧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