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为何将金条称为“黄鱼”?一条“大黄鱼”放现在值多少钱?

香巧说过去 2024-09-17 04:04:38

在民国时期,金条因其形状和色泽被俗称为“黄鱼”,其中十两重的金条被称为“大黄鱼”,一两重的金条则被称为“小黄鱼”。

关于这种称呼的起源,相传可能与当时官场行贿的暗语有关。

民国时期的“小黄鱼”

比如在1937年,戴笠刚刚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之时,就有人请他吃饭,想要托他办点事。

没想到,戴笠在席间一点都不谈办事的话题,而是对着餐桌上的一条鱼说:“我爱吃鱼,尤其是家乡的大黄鱼。只可惜,这里没有,否则我一定吃它三条!”

第二天,那人就心领神会地往戴笠家中送了三根金条。

戴笠

从此,这一说法就流传了开来。

为什么以戴笠为代表的民国高官们都只愿意在受贿时收金条呢?主要是跟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危机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以英、美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果断增发货币,通过令货币不断贬值的方式来缓解危机。

然而,当时欧美各国都是金本位制,他们的货币增发会受到本国黄金储备的限制。为此,欧美各国放弃了金本位制,转而采用金银复本位制度。

1929年,美国奶厂在经济危机中倒牛奶

这种制度说白了就是金和银同为本位币,金不够了,就可以用银来补上。

所以,欧美各国就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收购白银并禁止白银出口,这就导致了银价的猛涨。

而中国的货币一直采用的都是银本位制,随着银价的猛涨,中国的货币增值,物价随之跌落。各大商行、企业、工厂因为物价实在太低而毫无利润,最终纷纷倒闭,大量职员、工人失业,经济不断衰退。

民国时期的银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不得不选择与白银脱钩,但是又因为金储备不足,只能求助于国际货币,从而推出了以英镑和美元为基点的法币。

之后,国民政府强制用法币兑换人民手中的银币,在一段时间内稳定了国内的经济。

然而,国民政府的信用大家都是知道的,他们在后来大量增发法币,使得人民手中的法币不断贬值,最后甚至变得如废纸一般。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社会因此变得极其不稳定。

法币

在货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黄金作为一种硬通货自然就成为了最好的一般等价物。

民国时期的金条规格多样,从两钱到十两不等,其中“大黄鱼”和“小黄鱼”是最常见的规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时期的金条存世量越来越少,尤其是那些由中央造币厂生产的金条,因其历史价值和稀缺性,在收藏市场上的价值不断攀升。

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上,“大黄鱼”和“小黄鱼”的价值屡创新高。例如,上海崇源2013年春拍的一条“小黄鱼”,最终以人民币15960元成交;而在中国香港佳士得2016年春拍中的一条由民国中央造币厂铸造的“大黄鱼”更是拍出了20万港币的天价,远远高出了当时的金价!

民国时期的“大黄鱼”

这些金条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黄鱼”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成为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宝贵财富。

9 阅读:3855

评论列表

用户56xxx85

用户56xxx85

10
2024-09-18 10:33

三条就请戴笠办事?你拿这点考验干部?

兔子

兔子

3
2024-11-30 06:10

当时黄金相当值钱,三条大黄鱼可以在北京买套四合院

用户988558

用户988558

3
2024-12-15 07:22

2013 年一两一万五?

希芜

希芜

2
2024-09-18 16:24

可能是一个世界性称呼,奥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就打小黄鱼

香巧说过去

香巧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