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23~24日交节,太阳黄经为210°,斗指戌,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时节,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起伏特别明显;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已悄悄地进入冬季,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


进入霜降,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从霜降始,天气相对简单。在立冬前后,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由于天气渐寒,动植物们都开始准备过冬。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耐寒的葱也不例外,“霜降不起葱,越长越空”;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摘早茬油菜,还有摘棉花,拔除棉桔,耕翻整地……上海有农谚: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晚稻脱粒棉翻晒,精收细打妥收藏。



霜降时节,人们非常重视这个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在山东烟台地区有“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有霜降前“送芋鬼”习俗……我国大部分地区当然是吃柿子啦。老百姓认为柿子有:御寒保暖,强筋骨作用。泉州人有这样的说法:霜降吃了柿,不会流鼻涕。据说霜降这天吃了柿子,整个冬天嘴唇都不会干裂。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于是,便有了食牛肉、煲羊汤,“迎霜兔肉”等美食纷至沓来……
霜降时节,进补时节。“霜降”节气本来与“降霜”无关,它俩的基本涵义并不相同。但是,老百姓都喜欢霜降时节,能够降些霜,经霜的食物更美妙。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经过霜覆盖过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就特别的甜。好吃你就多吃点。推荐一种霜降佳品——栗子。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


霜降进补,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通常吃一些:玉米、萝卜、秋梨、百合、蜂蜜、牛肉、鸡肉……为防秋燥可以适当多吃些干寒汁多的。譬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类水果,蔬菜可多吃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及各种豆类制品等。还有一个比较简便的办法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意思很简单:早上喝些有食盐的水,锁住水分;晚上喝些蜂蜜水,防止因秋燥造成的便秘,养生又健康。
霜降养生,不仅仅是美食,还要注意作息。誉为养生百科全书《黄帝内经》早有指导意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唐代韦建有《泊舟盱眙》中就有“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之说。“与鸡俱兴”,显然,养生还需要运动。先民们很潇洒:骑马射箭,“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岂不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