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历史以及粽子古诗四首,今日端午谢街坊,且将粽子吃沙糖

初衣胜诗词 2024-06-08 14:12:23

粽子的起源实际古老而简单,因为民以食为天。

粽子,是指的以植物包裹粮食的一种食品形式。这在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常见的就是就地取材,用荷叶,芦叶,菰叶,芭蕉叶,竹筒,将谷米包裹,蒸煮熟。这样的做法,是起到保鲜,防止短期霉变,便于携带等作用。所以粽子的历史,如果往上推,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甚至是原始社会中期,人们在日常实践中,自然形成的食物保鲜和携带方法。

原始社会还有一种自然的神灵和祖先崇拜,在古中国,这种形式化作用食品祭祀。而祭祀的食品,最终还是要被人类分享,才能达到祭祀的圆满。那么至少是在中国南方地区,用这种树叶或者竹叶包裹食品的祭祀方式,在天气炎热的时期,会流行。因为被树叶裹住的食品,有着相对好的密封,保鲜时间长。神鬼享用后,人再享用,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在周朝,农历五月,天气潮湿炎热,也有众多盛大不可或缺的祭祀,最著名的就是夏至,简要而讲,这是象征皇权的日子。因为太阳在此月此日,距离人头顶最近,白天最长。而这个月气候变化也多,比如太阳炙热,而夏雨时行,各种瘟疫疾病泛滥,古人也要进行各种鬼神的祭祀。那么粽子,很显然是作为应对气候节令最好的祭品和食品。

古楚和南越地带,由于水泽众多,气候潮湿,往往会形成暴雨洪涝灾害,有着祭祀龙神河伯的传统。那么他们的祭祀品,颇有地方特色,就是竹筒灌制的竹筒饭,绑上五色的丝线,奉献给神灵。关于为什么缠五色的丝线,是因为人们相信,五色是阳光绚烂的色彩,有着吓退水生猛兽的功能。

而在其他地方,因地制宜,用菰叶芦叶包裹谷类,形成尖尖的角粽。这种角粽实际是利用叶子形成的最好的封闭空间,但是由于形制特别,也赋予了意义,比如,像牛角,代为牺牲祭祀给祖先,有尖锐的锐角,也象征破除瘟疫疾病,面向未来。粽子里的食物多样,多以当地的特产粮食为主,比如角黍,应该是指的里面包裹着当时认为优良的糯小黄米,后来成为尖角粽子的代称。

据考证,在周朝,夏至日有吃粽子的传统。不过整个五月,都需要人们认真对待,祭祀神灵,预防瘟疫,而五月午日,则是民间认为这天的阳气最旺盛,这是五月端午的开端。而食用和食用粽子,在民间更流行。

后来五月午日,在汉朝转化成五月五日,端午节,也就特指了这一天。吃粽子成为端午节的特色项目,流传到今天。

那么使用粽子,可以知道,这是祭品,至少是夏天最合适最保鲜的祭品。

为什么食用粽子,久盛不衰呢?至少在汉朝,人们认为这有非常好的药用价值。

东汉的《风俗通义》里,写“以菰叶裹黏米栗枣,以灰汁煮,令熟。”这个灰汁,就是草木灰。当时流行的不是清水粽子,是用草木灰的水煮成的粽子,草木灰呈碱性,而菰叶等水生植物性凉,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有利于肠胃清热去湿,中和胃酸,在郁热的盛夏,是药食兼具的美味食品。这在医药不发达,容易产生流行疾病和瘟疫的古代,是一种极有智慧的养生防疫食品。

而在汉朝,古老的楚地,仍旧流行竹筒粽,人们发现在竹筒上用楝树叶子封口,不仅可以避免小的昆虫靠近,而且有楝叶汁的粽子,可以消除体内的寄生虫。

后来,许多地方的角粽,也开始包裹楝叶。吃了这样的粽子,在五毒流行的五月,可保平安。

这也是端午或者五月吃粽子长盛不衰的原因。

谁不愿意吃出健康长久来?

“菰生四五尺。素身为谁珍。

盛年将可惜。折杨柳。

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魏晋 · 无名氏《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 其五 五月歌 》

包粽子的叶子很多,但是在古代,周朝到宋朝时期,主要包粽子的叶子,是菰叶。

菰叶实际瘦长,要是包裹起粽子,只怕体量不大,小巧玲珑。但是为什么古代的粽子以菰叶而不是芦叶,竹叶,荷叶为主呢?

实际上,菰在古代也是重要的粮食,果实叫作菰米。这种禾本植物,人们打交道多,也就确信它无毒,且清凉清香。这是古人饮食的小心,尽量传承古老禾传统的作法,谨防食品植物中毒。

菰叶长到了四五尺,青青可人。

你这么清新翠绿是在为谁等待?

多谢那一双摘下你青春的手,将你的青春,包成九个连环的粽子。

你的美,用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

端午节本来就是驱除疾病,祈愿健康的日子,长长久久,才是端午过节的本意。

所以连粽子都要包成九个,练成一串。

这样小巧的粽子,人吃上九个不成问题吧。

吃了九子粽,九九长寿,又多子多福。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盛唐 ·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节录

在唐朝,端午节被列为官方法定节日。更加深了端午节团聚喜庆的内涵。

人们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吃粽子,赛龙舟。

在盛唐太平的氛围里,五色丝缠臂,是都市时尚鲜艳的风俗,到处是五色的色彩和欢笑。

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宴请群臣,赏赐臣子宫廷御制的五色丝带,夏天的细葛衣,以彰显国家富庶,文化复兴。

在宴会上,特意安排了每个人九子粽。

这是祝福臣民健康,帝国永久。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唐 · 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

那么在中唐时期,白居易曾经做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那里的端午节和夏至,吃的和北方略有不同。

因为粽子不是角粽,而是竹筒粽,就是竹筒饭。

实际上,这是南方古老风俗的遗留。因为古代越地和楚地,多水泽,多渔民,他们的粽子,是竹筒米饭,更容易在劳作中携带,下水。也用以祭祀水神。

吃惯了角粽的白居易,自然对竹筒粽,有着惊讶,那入口的竹气芬芳,更有夏日风情。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当时很多人认为这里的竹筒粽,是从楚国流传过来的。

但是实际上,竹筒饭多见于南方山林水泽的部落,这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产生的饮食风俗。

当然后来也和端午节合流。

“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

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北宋 · 释怀深

宋朝以后,粽子的形式和现代相仿。

多用糯米包裹枣,干果,杨梅等。

端午节街坊邻居互相赠送自己家包裹的粽子,打开粽叶,最美的就是糯米粽子蘸砂糖吃。

有粽叶的清香,有糯米的结实软糯,有清甜,

当然有人说,南方吃的是咸粽子和肉粽子,那么这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实际上咸粽子,汉朝就有,草木灰煮粽子,自带碱性,适合胃酸过多的人吃。

而肉粽子,则是南方地区的饮食特色,它或起源于本地的饮食风俗,只不过到了清朝以后,逐渐往北流行开来。

粽子本身就可以包罗万象。

但是吃粽子,则是端午节或者五月的舌尖美味,历久弥新。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0 阅读:0

初衣胜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