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随记——认知的哲学思考

鸽子酒痴电影文学 2025-02-02 11:26:04

当一个人独处时,总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会困扰着我,有的就这样自然地消去,有的可能还会重新记起。

而这些问题的思考,也会让我有意识地发现一些比较好玩的联想,甚至可以说是哲学方面的思考,让我受益良多。

当然,这对于有些人来说,我的思考可能只是瞎琢磨而已。

比如下面的这个关于认知问题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

问: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如果给两个人呈现相同的证据时,他们经常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是为什么呢?

答:这就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确认偏误现象,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困境。

当主体形成初始认知框架后,便会启动自我验证机制,将后续所有认知的东西都纳入既有的解释体系。这种认知锚定效应在培根《新工具》中被称为"市场幻象"。我们就像手持棱镜的观察者,不自觉地让所有认知光线都折射出预设的色彩。

这种认知的自我强化机制来源于三重动力系统。

其一,信念系统的惯性运作,既有的知识图谱会主动同化新信息。

其二,情感过滤机制,主体的价值取向与情感偏好构成认知的筛网。

其三,动机驱动机制,尼采所谓的"权力意志"在认知领域表现为对认知确定性的渴求。

这三个维度共同构建了"动机性推理"的认知范式,使主体不自觉地陷入证实性偏差的循环论证。

在此认知范式下,证据的客观性被解构为认知建构的素材。

正如波普尔在证伪理论中指出的,人类更倾向于进行证实而非证伪的认知操作。

认知主体通过选择性注意、记忆强化和解释弹性等心理机制,不断编织自我验证的认知网络。这种认知特质在科学哲学领域催生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著名命题。

即便在最严谨的科学观察中,理论预设依然如幽灵般影响着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实验表明,当新信息与既有信念系统存在20%以上的认知冲突时,大部分的受试者会启动防御机制,通过曲解或贬低信息源来维持认知稳态。这种认知的自我服务偏向揭示了人类理性背后的非理性根基。

我们本质上都是"认知吝啬鬼",总在寻找最省力的认知路径。

因此,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来不是纯粹理性的镜像反映,而是经过三重滤镜(信念滤镜、情感滤镜、动机滤镜)折射的主观建构。

这种认知特质既是我们应对信息爆炸的生存策略,也构成了突破认知边界的桎梏。认识论层面的自觉,或许正是破解这种认知困境的起点。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