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哪个天才发明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鬼话?
这哪儿是起跑线,分明是条裹着糖衣的绞索,专勒那些自诩“开明”却偷偷给三岁娃报量子物理启蒙班的中产父母。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阶层固化问题,一直以来是印度国家无法解决的病根。
一个个看似夸张的荒诞喜剧氛围,宛如一根根银针,正好成为了刺痛印度底层人民现实生活的写照。
在印度德里,一对暴发户夫妇拉吉和米塔正在高档公寓里面喝着红酒,为了让女儿皮娅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让女儿进入一所精英学校。
拉吉家曾经是开服装设计店的,橱窗里永远有当季最时髦的礼服,而米塔的来到,成功地让两个人获得良缘。
十几年后,为了女儿的学业着想,两个人搬到了新富阶层的高档公寓里面。
他们在家开party装贵族,为的是接触更多的人脉,上下打好关系,融入到新的社会当中去。
可是,他们并没有受到这些精英家长的热烈欢迎,反而觉得他们就是跳梁小丑一样,出尽了洋相,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拉吉学着那些家长的贿赂行为,开始深谙包装之道,开着豪车去报名,车厢里面塞满现金和名牌购物袋。而米塔总是打扮的像个贵妇人一般,他们想要以此展现出自己已经融入了中产阶级的社会当中。
这反而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阶层最具讽刺的一面。
而孩子的教育,更是成为了这部影片最为直接的笑柄。
德里顶尖私立学校每年只有0.5%的录取率,这个饥饿营销般的概率直接导致各路恐慌的家长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也要让孩子成为该校学生的一员。
最初他们试图通过正常途径申请名校失败,然后尝试贿赂,又被校长驱赶门外。
正常途径行不通,他们只好找偏门,拉吉报名培训班的场景堪称魔幻现实主义范本,他们需要假装看一些经济类学的书籍,以及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
谎话成为了这些家长的家常便饭,赤裸裸地阶级表演更是让这种教育的讽刺达到了巅峰。
但拉吉还是不能如愿,于是他们想要以贫困生的名额获得这个机会。
校长莫娜·辛格曾经也是个贫困学生,她深知自己有多艰难才进入这所学校读书。
她的办公室挂着"教育平等"的书法,书架上还摆放着柏拉图写的《理想国》精装本。
这个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教育家,在审核贫困生资格时却像审查恐怖分子般严苛。
当她要求贫困家庭提供"三代贫民证明"时,墙上甘地的画像仿佛在无声控诉。
学校围墙外,贫民窟的炊烟与围墙内恒温游泳池的蒸汽在空中交织,勾勒出印度教育最残酷的地理分界。
随后,拉吉和米塔夫妇发现学校有25%的贫困生名额,于是决定搬到贫民窟,伪装成贫困家庭,以获取入学机会。
在贫民窟的月光下,他们识了一对善良的夫妇,这对夫妇帮助他们适应了穷人的生活,这让他们成功躲过了政府稽查人员的调查。
官员用游标卡尺测量他们的米缸存粮,像鉴定古董般检查他们的二手衣物,就连他们的手指的粗糙、光滑程度也会被质疑。
拉吉和米塔夫妇深切体会到了当个穷苦人民的艰辛和不堪,他们不能穿高档皮鞋,披丝绸纱丽,戴精致首饰,买不起披萨、汉堡、矿泉水,做着卖身一般的劳力工作,就连上厕所的次数和休息的时间都要被限制。
简易的家具,潮湿的床铺,还有为了和周围的居民抢水、抢米、抢购牛奶而大打出手,骂骂咧咧,忙忙碌碌在这些小事上面,榨干了他们的时间、精神和意志。
而这些穷人本该有名额进入名校的权利,印度《教育权利法案》中有涉及到,这是他们唯一能够跳跃阶层的途径,却被这些新富阶层生生地给抢走了。
公平教育的体制终究只能成为一个幻想。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核之后,拉吉家终于通过了审查,皮娅成功进入了精英学校。
但是,拉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剥夺了真正贫困孩子上学的机会,这让他深感愧疚。
在学校的晚会上,当他将这件伪造贫困生的证明事情告诉校长时,校长只是莞尔一笑,并告诉他只要回去家长座位上坐好就行。
那些被赋予公平公正的抽签系统和标注着“特困生”的档案袋,不过是校长为了得到家长送来的现金、珠宝以及房产证明的敲门石。
在这个教育黑市里,入学名额像期货般在灰色市场流通,而贫困生配额不过是权力游戏的遮羞布。
拉吉虽然渴望给女儿提供最好的教育,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但他已经体会到了这种教育体制带来的危害,阶级的壁垒在童真面前轰然倒塌,暴露出那些精心设计的身份伪装不过是成人世界的皇帝新衣。
在晚会上,拉吉站在演讲台上公开揭露了自己的行为,此刻回荡着21世纪教育批判的最强音,社会启蒙的号角在此响起,它们即将唤醒集体的良知。
真正的教育革命不是拆除围墙,而是让阳光能够平等地照进每一间教室。
拉吉决定将女儿送到公立学校就读。
当皮娅拉着希亚姆儿子的手跑向镜头时,扬起的尘土中或许正孕育着新生的希望。
原来教育焦虑才是21世纪最成功的传销,口号是“为了孩子”,实际收割的全是家长的智商、钱包和所剩无几的头发。
建议所有看完电影的父母集体朗诵三遍“娃是亲生的”,并默哀那些为入学简历牺牲的周末、存款和发际线,毕竟比起孩子的“成功人生”,我们可能更需要一瓶防脱洗发水。
《起跑线》就像一剂苦口的良药,提醒我们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培养多少精英,而在于能否让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当学校不再是阶级复制的工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灵魂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