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妻狂魔”李治,到底清算多少贞观朝老臣?没剩几个了

禾珯茬读历史 2024-05-08 22:26:44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洛阳人李奉节告发韦季方、李巢结党营私,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事,通过许敬宗的运作,此事就跟长孙无忌扯上了关系。

于是,长孙无忌就被扣上谋反的大帽子!

消息传到高宗李治那边,他连辩解的机会都不给,就安了个谋反罪名给长孙无忌,下旨夺去所有官爵贬为扬州都督。连带全族一起罢官除名,流放岭南为奴。

数月后,李治又觉得长孙无忌活着总归是个隐患,就命袁公瑜前去逼迫长孙无忌自裁。至此,皇帝与贞观老臣的斗争,以李治大获全胜,长孙无忌集团覆灭而告终。

一、

都说李治是个“宠妻狂魔”,为了立武则天为皇后,他可是将贞观朝的老臣几乎都清除干净了。

那些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老臣,尤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不是被贬就是被迫自裁。能有好下场的,要么是倒向李治支持武后的,要么就是远离朝堂的。

唐太宗留给儿子一个千古好局,以及一批奠定“贞观之治”的老臣,可惜李治不懂得珍惜。最要命的是,李治害怕权臣坐大威胁到皇权,就将权力下放给皇后武则天,最终连江山都给折腾没了。

首先被清算的大臣就是褚遂良!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宰相褚遂良被人告发低价强行购买下属的土地,有受贿的嫌疑。当天,李治就将其罢相,贬为同州刺史。

堂堂贞观朝的宰相,李世民的托孤大臣,就这样被新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给踢出朝堂了。不过仅过了一年,褚遂良又被召回,任命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再次拜为宰相。

这是李治的帝王心术吗?任用前先用一件小事降职外放考验下?

我想未必,李治远没有他老爹的本事。褚遂良的这次罢相风波,可能只是李治的一次试探,后面再次启用也是迫于长孙无忌集团的势力。

很快,褚遂良又将迎来二次罢相。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打算废掉原配王氏,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等老臣都不同意,他们打心里就瞧不起庶族出身的武则天,褚遂良还当着皇帝的面说:“陛下如果一定要换皇后,也请选择天下名门望族,何必武氏?”

这话当场把李治给惹怒了,这还没完!褚遂良摆出一副不要命的姿势,脱掉官帽将官笏放在台阶上,不停地叩头进谏。

今天皇帝要是不接受他的进谏,他就真要瞌死在大殿之上。这招在唐太宗时期好使,可惜在李治这边就没啥用处了。

眼看头都磕破了,血流满面,褚遂良还是不放弃。

这下子李治就更愤怒了,哪管你是宰相还是托孤大臣,当场叫人给强行拉出大殿去。坐在帘子后面的武则天就更厉害了,直接破口大骂,为何不将此贼给砍了!

此事之后,褚遂良不仅没能阻止李治“废王立武”,却将自己给推入了悲剧的深渊。

当年十月,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则再度罢相被赶出朝堂,到潭州(今长沙)任都督。一年后,又被调到桂州(今广西桂林)去任都督。

刚到桂州没多久,褚遂良又被诬告跟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共谋反叛,又被贬到爱州(今越南清化)。

没多久,禇遂良就在爱州带着遗憾离世,享年六十三岁。

二、

拿掉长孙无忌的头号支持者褚遂良,其他的党羽就好办多了!

柳奭是王皇后的舅父,出身河东柳氏属于关中豪门,凭借外甥女的关系拜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柳奭的一生几乎都是拜外甥女所赐的,在太宗时期就因为外甥女是太子妃,就由中书舍人升为兵部侍郎。

这是突然从一个草拟诏书的虚职,一下子就提拔成国防部副长官的实差。

柳奭的富贵还没完,高宗李治登基后,凭借外甥女的关系他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相当于副宰相级别了。第二年,立马被任命为宰相,自此柳奭才达到他官宦生涯的顶峰。

随着王皇后越来越不受宠,这柳奭倒有先见之明,赶紧主动请求辞去宰相职务。他深知自己的权势来源于外甥女,必将因外甥女失宠而失去,既然如此还不如主动点,或许还能得到善待。

李治看他那么识趣,心里很高兴,仅将柳奭罢为吏部尚书。到这里,柳奭的结局还是不错的,怎么说也是六部之首的最高长官,掌管着多少人的仕途,要是能这样做到退休,那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可惜,李治并不想就此放过王皇后,跟王皇后早已是“命运共同体”柳奭,自然也逃脱不了。

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指控王皇后,称其行厌胜之术。高宗李治大怒就起了废后的心思,不过废后是大事急不得;但是,可以先拿王皇后身边的人开刀。

柳奭就这样成为了出气筒,被贬为遂州(今四川遂宁市)刺史。路走到一半,李治又将他贬为荣州(今四川自贡)刺史。到了荣州,屁股还没坐热,又被贬为象州(今广西来宾)刺史。

到这里,你要是觉得柳奭的命运已经够惨的,那就是太低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手段了。

显庆四年(659年)七月,距王皇后被废已经过去4年之久。原本柳奭以为自己安全了,谁曾想长孙无忌在这年倒台,连带把他一起给牵扯进去。

中书令许敬宗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柳奭牵连在内。李治就下旨,将柳奭从象州押解回京受审;人还没上路旨意又下来了,命将柳奭就地处死。柳奭死后,近支亲属全部被发配岭南为奴。

高宗李治可以容忍一个没感情的皇后,但是绝对无法容忍一个站在自己对立面的皇后;当王氏一族和柳氏一族倒向长孙无忌时,悲惨的命运就早已注定。

三、

宰相韩瑗和长孙无忌是儿女亲家,韩瑗的女儿嫁给了长孙无忌的侄子,他跟宰相来济都是长孙无忌集团的重要人物。想要扳倒长孙无忌,就得先将这两人清除出朝堂才行。

只是,这两人家族显赫、名声也不错,一时还不好下手。既然无法下手,那就先提拔到高位吧,人往往到了高位就容易飘,就会犯错。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五月二十三日,李治提拔韩瑗为侍中,来济为中书令。

两年后,韩瑗、来济就被人告发与褚遂良密谋不轨。李治连审都懒得审,直接将韩瑗贬为振州刺史,来济贬为台州刺史,终身不得回京。

长孙无忌倒台时,韩瑗已死,李治便让人开棺验尸,又将韩家近亲全部流放岭南为奴。

来济则被贬庭州(在西突厥十姓的边界,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后西突厥部落进攻庭州,来济统兵御敌,力战阵亡,时年五十三。

两人死后,《旧唐书》对他们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韩、来诸公,可谓守死善道”。

韩瑗和来济被清除出朝堂后,长孙无忌在朝堂的宰相势力,也就剩一个于志宁了。于志宁也是正宗的关陇贵族出身,他的祖先于谨和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都位列西魏时期的八大柱国。

在贞观朝,于志宁直言敢谏受到太宗的赏识,曾因为对旧太子李承乾进谏,险些被李承乾派人给暗杀了。可见,他也是一名敢于直谏的老臣。

到了高宗朝后,于志宁好像变了个人一样,不再敢于进谏了。身为宰相,在“废王立武”事件中一言不发,并未表态。后来,李治就因他立场不明将其罢相。

长孙无忌倒台后,他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荣州刺史,后改华州刺史。经过一番折腾后,于志宁算是看透了李治,这样的皇帝不需要忠臣、谏臣,他需要的是独断专行,心灰意冷下便主动请求退休。

麟德二年(665年),于志宁病逝,时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师、左光禄大夫、幽州大都督,谥号为定,也算是得以善终。

四、

于志宁能得以善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识趣!虽然有点晚,吃了些苦头,不过结局还算是好的。不像上官仪,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就成了李治的替罪羊。

武则天当了皇后,李治由于身体原因就将权力下放给她。时间久了,李治发现武则天揽权过多,自己处处受到掣肘,于是就又有了废后的想法。

废后是大事,李治就找来宰相上官仪商量此事。

上官仪一听皇帝要废后,立马举双手赞同,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说完,还主动要帮李治书写废后诏书。

有了上官仪的支持,李治这废后的决心就更大了,立刻叫上官仪赶紧写。那上官仪可是著名的笔杆子,也算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就在废后的诏书墨迹未干时,武则天早已领着人从天而降,来到了两人面前。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和李治多年的感情,历数自己为李治做出的贡献,然后再声色俱厉地质问李治:“我到底犯了什么罪?”

经过她这么一搅和,李治直接被打懵了,连自己为什么要废后都不知道了。为了推卸责任,李治吐出了一句话:“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上官仪就这样成了皇帝的替罪羊,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武则天死后,因其孙女上官婉儿受皇帝宠信,才被平反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国公。

上官仪死后,贞观朝的老臣真就没剩几个了,只剩许敬宗、李绩、尉迟恭、苏定方和程咬金等几个人。

五、

许敬宗是瓦岗寨旧人,曾担任李密的记室,后投降大唐成为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可以说资格相当的老。

可惜,在贞观朝一直得不到重用,再加上出身庶族,在高宗朝初期一直不受关陇贵族待见,一直照样得不到升迁。

高宗李治打算对付长孙无忌集团时,许敬宗敏锐察觉到这是一次翻身的好机会,于是主动请缨成为李治的马前卒,专门去对付长孙无忌集团。

自此,官运亨通。

显庆元年(656年),拜侍中进爵高阳郡公,累迁中书令,成为宰相。龙朔二年(662年),拜右相、光禄大夫头衔,迁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位极人臣。

咸亨元年(670年),以特进的身份致仕。两年后去世,时年八十一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缪”。

同为托孤大臣的李绩,一开始就知道站在高宗李治这边。在“废王立武”事件中,他说出了那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后,旗帜鲜明地支持李治和武则天。

正因为如此,在高宗一朝李绩一直受到重用。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总章二年(669年),李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高宗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又配享高宗庙庭。

3 阅读:124
禾珯茬读历史

禾珯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