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晚年生活:自己租地盖房,三餐馒头配青菜,死前留7句遗言

玲珑历史放映厅 2024-12-07 15:38:35

前言

革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只多不少。阎锡山同样也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在他的身上有很多重身份,但最后的选择却让人大跌眼镜。

阎锡山加入过老蒋的阵营,在抗日战争时期做出过一定贡献,同时也有损害百姓的利益。总之他的一生复杂、矛盾,尽管最后选择支持老蒋,但这样的他果真能得到老蒋的重视?

可以说阎锡山去到台湾后,也逃不过处境不佳。生活受限,甚至还得租地盖房,吃食上大打折扣,死前留有七句话。如此他都经历了什么?

阎锡山

说到阎锡山,我们并不陌生。只要提及他,紧随其后还会想起的还有山西。

1883年阎锡山生于山西,不同当时时期普通人家,阎锡山家中以经商为主,生活上比较富裕,他也便不用为生活发愁。

没有坎坷的童年,九岁阎锡山便进入了私塾。只是对于阎锡山的教育,似乎更多不在学习上,而是在经商上,毕竟他们家算是家大业大,也就需要他来继承。

所以十四岁,阎锡山就辍学,去家里的铺子学习、打理。不过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做什么事情都是有风险的,所以一朝走错,可能就会前功尽弃。

而阎锡山无疑就经历了这一转折,此前他可以说不为生活担忧,但而后他和父亲却为负债,只能逃往太原。

不能说这一经历好,但也不能说是坏,因为阎锡山在这其中成长,也积累了不少生存经验。当然有包括普通生活中的,也就有包括政治生活中的。

到太原,阎锡山做起了店员,也在1902年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由此他的军事生涯开始,军事上的能力也便得到了极大的补充,甚至还算出彩的他还被保送到日本留学。

可以说国内的军事他得到学习,国外的也有触及。随着革命思潮涌起,身处这一时期的阎锡山无疑也加入了同盟会,由此革命时期阎锡山显然也将是一位大人物。

后来阎锡山回国,参与到一定革命活动中,同时也将山西一定权力揽于自己人手中。

1912年阎锡山便返回太原,同时山西的军权一定程度上就掌握在他的手中。

随着动荡的时局变化,阎锡山在同盟会的地位大有不同,得到任命,也得到了主管山西的权力。

不过袁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阎锡山自然也大受影响,最后深有感触的他吸取一定经验教训,竟选择两耳不闻窗外事。

尽管如此,也不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拒绝参加混战,一定程度上也就使得山西维持了几年的安定,对于百姓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而且在阎锡山的积极推动下,水利、种棉、畜牧等都被重视起来,甚至民德、民智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在阎锡山的大力整编下,山西可以说是当时时期少有的一份安稳之地,而且生产等方面上得到极大发展,也便吸引着河南、河北等周边省市灾民的大量涌入。

就当时的情况,说是安居乐业也没什么不对。

表面上的情况确实如此,虽说阎锡山是在韬光养晦,但就动荡的环境,军事上的强也是必要的。所以阎锡山还有着手扩军备战。

要知道我军当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武器装备上的稀缺,还是就是缺衣少粮。但阎锡山这里生产上不用多说,就是一些枪支弹药等,阎锡山都有大量进行制造,当然兵工厂也就必不可少。

同时军队上的扩充肯定有,此前的4个旅,也被扩编为了17个师。

总而言之,阎锡山一度在山西的势力不容小觑,他自己自然也自觉良好,紧随其后就是窥探时机,伺机而动。

由此阎锡山在山西的势力一度成为各方争取的对象,当然老蒋也不会错过。

只是阎锡山未必是一个可靠的人,这不抗战时期,他最后竟还与日军有所接触。而且此前他与老蒋合作,却出现了矛盾。

晚年生活

尽管如此,老蒋的势力摆在那里,所以两人的矛盾也就闹不了多大。

抗战胜利后,内战很快爆发,这时阎锡山自然也是伺机而动,查看的是哪方更有优势,然后再进行站队。当时老蒋的武器装备和势力确实没得说,所以阎锡山选择的还是投靠老蒋。

只不过阎锡山怕是要失望了,国民党的结局可想而知,节节败退是必然,直至我军解放太原的步伐迈进,阎锡山也只有逃的份儿。

最后逃往南京,在国民党谋了个职位。去到台湾后,阎锡山显然不是老蒋的心腹,更不是嫡系,而且还有一定嫌隙,只能说阎锡山不会在国民党有多高的位置。

据说1950年,阎锡山还搬到了台北阳明山山麓居住。

这么说可能没什么感觉,但要知道那里极为偏僻,周围没什么人居住,更与城市相距甚远。

因为交通不发达的原因,很多东西难以买到,所以吃的喝的无疑得自给自足。就是遮风挡雨的住所,他都得自己上手修和打理。

除了交通,水和电其实也不好解决,如此一来,阎锡山也便与外界断了联系,那么参与一些政治上的事情也就不可能了。

而且这时阎锡山顶多有个闲职,生活上的收入自然大打折扣,所以跟着他的四五十号人,也就出现了其他想法。

最初还想着在山上种种地,甚至是开一个印刷厂,可是都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生活。如此生活艰难,他的这些部下也就纷纷离开,对此也让人理解。

其实老蒋也有探望过阎锡山的生活,甚至给他带了一个军用电话,可是电都难解决,阎锡山用的时候也就少之又少。

不过这些困难,阎锡山倒是克服了不少,甚至这样的生活他足足过了十年,每天闲暇的时候写写书似乎还不错。

7句遗言

1960年节俭的阎锡山终病逝。最后他要求一切从简,并只收挽联,不收挽幛,还要在他灵前供无花之木。

还有他不要大哭,要早日出殡。最让人不解的是他要在墓碑上刻他的日记,并规定了段落。最后就是读《补心录》了。

其实对于老蒋,阎锡山早就清楚自己的处境,本就不会被老蒋重视,他也便会为自己的儿子做出打算。

他的儿子阎志惠曾跟在自己身边,但随着处境不佳,他便不想耽误儿子的发展,最后也就将其送往了日本。

作为父亲,他自然也想让儿子有更好的生活,只是直至阎锡山病逝,他的儿子们也没能回到他的身边,我想也是有一定遗憾的。

但阎锡山的生活艰难,他的儿子们似乎也是。

结语

阎锡山是复杂的一生,多次选择,似乎都没有多如意。晚年的生活如此,只能说也是自己的抉择所致。

0 阅读:0
玲珑历史放映厅

玲珑历史放映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