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因东野拒不南下大怒,谁劝也不行,罗帅请出一人扭转局面

译萱 2025-02-17 14:09:34

1948年为解放战争第三年,战局已明显对共产党有利,胜利的趋势逐渐向共产党方面倾斜。

此时,东北野战军兵力达百万,屡获大胜;国民党军仅余五十五万,困守长春、沈阳、锦州。相比之下,人民解放军优势显著。

1948年2月,毛主席基于全国战局,提出攻占锦州战略,意图将国民党军围困于东北,随后逐一歼灭,以此作为整体战略构想。

林彪领导的东北野战军出乎意料地未执行毛主席命令,以各种理由拖延,导致双方展开了长达七个月的激烈争论。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机屡被延误。毛主席怒斥林彪等人,怒火难平,持续良久。周总理与朱老总前来劝解,却未能使毛主席平息怒气。

关键时刻,罗荣桓元帅启用了一位重要人物,以精妙策略成功解除了此次危机。

这个关键人物的身份是什么?这场争论背后隐藏着哪些内幕?

【一波三折的南下作战计划】

1948年10月3日凌晨,西柏坡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灯火明亮,电报声不断,毛主席面色凝重,站立沉思,无人知晓其内心所想。

片刻后,毛主席递给电报员一份标记“AAAA”的电报,意为最高优先级,情况极其紧急。

电报迅速送达东野领导林彪、罗荣桓与刘亚楼处,他们打开电报后,均感惊愕。

电报里,毛主席严厉批评了东野,指出其不足,核心意思为期望甚高却表现未达预期,需改进。

四五月份及两月前,长春易于攻取,但东野未行动。如今,攻打锦州的部署已完成,东野仍未发起攻击。

连用三句“不敢打”,足见毛主席心中的焦急与愤怒程度之深。

实际上,1948年2月的事件并非毛主席首次对东野发火,亦非最后一次,该情况具有前后多次的背景。

2月6日,东北野战军攻克辽阳,此举标志着东北解放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形势极为有利。

毛主席深感欣慰,认为东北乃中国革命之坚固基石,即便失去所有根据地,只要保有东北,革命仍有转败为胜之机。

为解放东北,毛主席详析战场形势,发现共产党与国民党力量已根本转变,共产党在军事与经济上均超越国民党,形成全面优势。

这表明决战时刻已至,关键问题显现:应从何处发起攻击?

毛主席立于地图前沉思,经深思熟虑后,于锦州处标记一圈。

当时,国民党在东北的55万军队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包围,分别困于长春、沈阳及锦州三地。

三地彼此隔绝,仅依赖北宁线与关内相通。欲全歼敌军,上策为切断北宁线,攻占锦州,以绝其退路。

此设想极为冒险,锦州周边多据点,国民党军防御坚固,攻克难度极大。一旦失败,将惊动敌军,前功尽失。

因此,此事需慎重考虑,并进行详细规划及部署。

毛主席思索后,联络了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及西柏坡的刘少奇、朱德,阐述了他的战略构想。

攻克锦州后,国民党军队被围困于东北,我军采取逐一消灭的策略,简而言之,即实现封锁区域、歼灭敌军的目标。

此时,毛主席的构想尚未成形,欲征求众人意见,故对于是否先进攻锦州,中央尚未作出最终决定。

对于进攻主力东野,已明确首战目标位置。

4月18日,林彪向中央军委发送电报,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锦州敌军布防坚固,贸然进攻难克,若华北与海上敌援至,解放军将两面受敌,陷被动境地。

相比之下,长春更易攻打,故建议先取长春。林彪随后列举数项攻打长春的有利因素,最终断言信心十足。

在十到十五天之内,所有战斗均可结束。

林彪报告详实有理,毛主席遂批准东野攻打长春。实战时,林彪方觉长春之战难度远超预想,攻取不易。

东野调集13个师尝试攻占长春,未果,未能取得任何实质进展,遂转而采取严密围困策略。

前线战事僵持,东北局常委忧虑,经多次会议商讨,决定放弃强攻长春,遵循毛主席指示,转而南进攻打锦州。

5月29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上报东北局常委意见至军委。31日,毛主席回复同意东野新意见,但要求谨慎部署,做好南下作战准备,特别是粮食筹备。

至此,攻打锦州看似已成定局,实则不然。

1948年8月8日,林彪电告中央军委,东北主力行动时间未定,需待杨成武部行动后方可明确。

林彪此言缘由在于,数日前毛主席于西柏坡召见聂荣臻与杨成武,命其协同东野作战,牵制华北敌军,阻止其增援东北。

林彪认为,既然配合行动的部队尚未行动,他就没有理由率先行动。

攻打锦州时,东野部队为主力,杨成武部队负责配合。若主力未动,却催促配角先行,此举逻辑上显然不妥。

林彪觉原理由欠妥,三日后对东野未行动再作“补充说明”,称部队粮食需求未解,故出动时间仍不定。

收到电报后,毛主席大怒。9至12日间,林彪每来电报,他即刻回复,严厉批评东野。

首先,东野出兵不应单纯依赖杨成武部的配合行动作为前提,尽管杨成武部已开始行动,但主力进攻的决策应独立制定。

其次,毛主席已就粮食问题作出指示,但东野显然未重视,筹备工作不力,导致部队因缺粮无法前进。

最后,毛主席严斥林彪:为何迟迟不动?让杨成武孤军冒险,若其部被傅作义驱逐,对东野有何益处?

此电报措辞严厉至极,前所未有,彰显毛主席愤怒之情。

东野受责后稍显收敛,8月24日,林彪等人电告毛主席,称攻打锦州的战役将于北宁线各城最晚9月6日发起。

东野此刻已想通,但毛主席十分生气,收到电报后,一直未予回复。

林彪等人愕然,意识到需先商议战术。战事紧迫,东北野战军百万将士正候命,若毛主席不复电,局势将何以为继?

东野因无法联系到主席,遂迅速联络中央诸位领导,请求他们协助劝说。

周总理与朱老总均未能如愿,而毛主席似乎对东野有所冷落。在此情境下,唯有耐心等待情绪平复。

东野虽可等待,但战事紧迫,刻不容缓。罗荣桓于危急之际,想出了一个精妙策略。

【化解主席怒火的关键人物】

8月29日,东北野战军发布《辽沈战役行动前政治动员指示》,明确将主力部队南下作战,此举措被视为东野在战略调整后的首次重要行动。

东野此举缘由简明:为了坚决表明自身的立场与态度。

必须战斗!不战非中华儿女!接着,东野制定了详细作战方案,并于9月3日上报给毛主席。

此作战计划联署人变为“林罗谭”,不同于以往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合。此次“谭”指时任东野政治部主任的谭政。

一字之差,确能平息毛主席的怒火,事实确证了其效用。

电报发出三日,毛主席复电,批准东野作战计划,并提出相关作战意见。

谭政究竟具备何种魅力?

谭政曾任毛主席首任秘书,长期共居,并肩工作战斗。

土地革命时,毛主席的革命斗争指导文件均由谭政抄写,一式两份,分别送予湘赣省委和转交中央。

多个深夜,毛主席常立于案前,手执烟卷,沉思间烟雾缭绕,他边构思边细致修改文稿。

毛主席极为细心,无论是指导方针、战略规划等大方面,还是文件标题、标点符号等细节,他都会仔细审阅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文件每次修改,谭政均重新誊抄,反复多次。尽管身兼多职,抄写工作繁重,他仍坚持不懈,完成了所有任务。

为配合毛主席工作进度,谭政学会了抽烟并熬夜。毛主席笑称自己为大烟筒,戏言谭政也成了二烟筒,以此调侃二人共同的努力。

抄写百遍,深意自现。谭政在反复抄写中,逐渐领悟了毛主席的深刻见解。

在毛主席的时常指点下,谭政的工作作风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手段逐渐与毛主席趋于一致。

1929年,谭政调至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任党委秘书,行前,毛主席语重心长嘱咐他。

政治工作是党的核心保障,无论何时均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谭政铭记于心并终身奋斗,因曾任主席秘书且多次抄写重要文献,他深刻理解毛主席思想,精准领悟政治工作意图,从执行至设计均能准确无误地实施。

谭政的政治工作能力在全军中表现卓越,堪称顶尖。

因此,罗荣桓在电报中加入谭政名字易于理解,谭政精通政治工作,此举表明东野在攻打锦州一事上思想统一,坚决执行党中央指示。

毛主席深信谭政,认为有他助力,东野定能团结一致,避免再出现分歧与谈判的情况。

思及此,毛主席心头的阴霾散去,随即起草电报,批准东野作战计划,并着重指示将攻击重心置于卫立煌与范汉杰。

东野历经艰险后终于脱险,他松了口气,明确表示完全赞同军委对其行动所给予的指示意见。

9月6日,林彪复电中央,完全赞同行动指示,确定锦州为优先攻击目标。

次日,毛主席回电,称东野决定“甚佳,甚感欣慰”。至此,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得以基本确立。

自毛主席首提攻打锦州构想至作战方针确立,历时七月,本以为已成定局,然不久后林彪再度产生动摇。

9月12日,辽沈战役于北宁线开战。10月1日,解放军攻克义县,此地为锦州关键防线。义县失守后,锦州陷入危急。

蒋介石焦虑万分,与傅作义商议后,急调11师兵力增援锦州。此举令林彪措手不及,心生慌乱。

他仅备一桌菜肴,却迎来两桌宾客,局面棘手。焦虑之中,林彪再次将视线转向长春,寻求解决之道。

10月2日,他向中央军委上报想法,提出两方案:一是持续攻打锦州,二是撤回长春。

大战前夕,军队统帅决心动摇,事态严峻。毛主席极为愤怒,迅速回应,语气强硬。

他明确指出,主攻锦州的决策不可变动,并严厉批评林彪,连用三次“缺乏勇气”,即文章开头所述情境。

林彪的犹豫是短暂的,经罗荣桓与刘亚楼相继劝解,他终下定决心。毛主席闻讯后,再次表示高度赞许。

关于攻打锦州的争论已尘埃落定,过程曲折多变。毛主席赋诗感叹:“长征艰难非难日,攻克锦州乃大关。”

这彰显了事件的复杂博弈,同时反映出进攻锦州在毛主席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过程中时有起伏,但最终结果令人满意,达到了圆满的成效。

辽沈战役持续52天,加速了东北解放,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于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若毛主席未坚持攻打锦州的战略,东北解放时间将大幅延长,我军损失亦将更重。

写至此,不禁赞叹毛主席的高远视野与卓越才智,他帷幄运筹,决胜千里,展现了伟人的非凡智慧与独特魅力。

中国青年网-档案君报道:揭秘全球“最微型”的指挥部,展现其独特指挥魅力。

党取得历史性胜利的一个根本保证,是北京日报所强调的关键因素。这一保证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保了党的不断前进与壮大。

原文(假设):科学研究表明,定期运动能显著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对预防疾病有积极作用。

辽沈战役决策时,毛泽东与林彪存在四次分歧,这些分歧涉及战役的多个关键方面,体现了两人在战略规划和执行上的不同考量。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报道,谭政专注于研讨政务,致力于政治领域。

谭政曾任毛泽东秘书,此段经历可见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详细记录了谭政在担任毛泽东秘书期间的相关事迹与职责。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