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追悼会,原定由傅作义主持,周总理沉思后决定换人来主持

译萱 2025-02-15 15:36:53

1969年1月30日,前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因癌症在北京逝世,经医治无效。

他回国仅3年便逝世,作为特殊人物,其离世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次日,党中央下令迅速成立治丧委员会。周总理审阅李宗仁治丧报告时皱眉,因发现葬礼主持人为政协副主席傅作义。

解放战争时期,李宗仁曾为傅作义上司,两人关系良好。以傅作义的地位与过往身份,本应为合适人选,但周总理却不满并亲自剔除其名,原因何在?

【李宗仁的功与过】

周总理未否定傅作义,亦非认为李宗仁不配,实则因李宗仁一生经历极为特殊。

他既非如卫立煌般始终视我党为友,亦不似汪精卫一味投敌叛国,其人有值得称赞之处,亦有备受诟病之行。

1926年,蒋介石为夺取国民党内部领导权,精心策划了中山舰事件。

蒋介石违背孙中山遗志,大肆迫害共产党及国民党左派时,广西的李宗仁已率先启动北伐,揭开了战争序幕。

李宗仁虽非意在完成国父统一遗志,却实为北伐先驱,无意间成就了北伐首功,堪称意外之善举。

广西“定桂军”与“讨贼军”合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李宗仁任军长,此举顺利达成了两广统一。

他率领两万余广西军人参与北伐,历经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转战多地,战功卓著。

国民党统治全国大部分地区后,李宗仁却逐渐显现出决策失误。

1927年,李宗仁觉工农运动威胁其广西统治,遂与蒋介石联手,对我党成员实施血腥镇压,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反动派军警大肆逮捕共产党人,上海血流遍地,广西亦遭大范围屠杀。李大钊、肖楚女等众多杰出共产党人因此英勇就义。

李宗仁当时受军阀思想影响,意图独霸广西,对我党持反对且利用态度,这在后来他“围剿”红军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1933年,蒋介石令其派兵参与“剿匪”。他指示手下,派出两团兵力,须换回四团装备,且确保无士兵伤亡、枪械无损。

李宗仁对红军采取拖延战术,避免冲突,但他非我党友人,此举仅为保存自身实力考虑。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长征,蒋介石拨100万军费,令李宗仁、白崇禧率桂军主力协同中央军,意图在湘江以东歼灭红军。

李宗仁识破蒋介石驱虎吞狼之谋,意在借红军逼桂军交战,以便中央军名正言顺入桂。故中央军紧追红军不放,而桂军则在前故意避战。

桂军当时负责兴安至灌阳一线的攻势,然而,任凭蒋介石如何催促,桂军皆按兵不动,坚持不发起进攻。

桂军未积极应战,且连撤封锁线军队三日,然红军因通讯不畅错失战机,致此战损失重大,人数由八万骤降至三万。

李宗仁为阻红军入桂,发布悬赏令:凡杀死或活捉一名红军者,赏大洋8块。

红34师为掩护中央纵队,遭桂军7团猛攻,几近覆灭。最终,仅200余人随师长陈树湘成功突围,进入广西地界。

李宗仁的悬赏与妖魔化,致使那两百余人屡遭攻击,结果回归队伍的仅剩不足百人。

抗战前,李宗仁非我党友,且有深仇。但我党建国后仍予其高待遇,原因在于后续两事。

【“民族英雄”李宗仁】

1936年,李宗仁与陈济棠以抗日为由发动两广事变。我党秉持民族大义,不顾旧怨,迅速通电表示支持李宗仁的抗日立场。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我党主张和平解决,李宗仁亦表支持。因此,我党与李宗仁的关系由敌对转为合作。

全面抗战开始后,桂系李宗仁积极动员,派遣大批广西士兵前线抗日,并亲自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直接指挥对日军的战斗。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华北、华东大片区域,若再夺徐州,将贯通津浦、陇海线,为进攻武汉赢得有利时机。

为挽救民族危亡,周恩来摒弃红军时期矛盾,亲会李宗仁,指出抗战中败多胜少,国家处危难关头,唯有打赢此战,方能稳住民心。

周恩来不仅敦促李宗仁积极准备战事,还协助他制定了明确的作战策略。

当时李宗仁虽为战区长官,但处境艰难,实为光杆司令。其部队多为杂牌,包括川军、滇军和西北军,人数不足四军。

日军拥有两个王牌师团,兵力远超我方。在此悬殊对比下,李宗仁本可效仿孙元良撤退,但他选择了坚守,并未逃避。

周恩来与白崇禧多次劝说后,李宗仁终下定决心,决定在台儿庄与日军师团展开决战。

3月23日,台儿庄战役爆发,李宗仁部署作战,命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协同汤恩伯第二十军团,共同围困并歼灭日军濑谷支队。

汤恩伯因畏敌且为蒋介石嫡系,李宗仁难以指挥,故多次催促其迅速行动。

第二十军团原计划与川军122师在藤县共抗日军,但汤恩伯见日军攻势猛烈选择避战,致122师孤立无援,于藤县奋战至全员牺牲。

日军攻破藤县后,大军进逼台儿庄。城内31师孤守5日无援,致李宗仁首阶段计划失败。他怒斥汤恩伯,但汤拒援。李宗仁既威胁以军法,又向蒋介石上报。

汤恩伯虽消极避战,孙连仲第二集团军仍独力重创日军,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此战为我军抗战以来少有的大胜,极大振奋人心,坚定了国人抗战决心。因此,仅凭此役,李宗仁便堪称“民族英雄”。

李宗仁此时身份地位均至新高,其思想与眼界大变,我党态度亦随之转好。然而,日本投降后,他又陷入迷茫。

【逃亡海外】

解放战争初期,李宗仁明确表示支持蒋介石挑起内战。

战争持续,国民党军战场形势愈发不利。面对此严峻局面,蒋介石着手规划自身退路。

他深知,持续战斗可能引发国民党军队的全面溃败,进而令自己陷入更严峻的困境。

因此,蒋介石秘密指令亲信积极推动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旨在为自己赢得更多周旋空间。

李宗仁与蒋介石争斗多年,深谙蒋介石手段。他出任代总统,实则仅为蒋介石之掩护,心中对此了然于胸。

他仍幻想和谈划江而治,此念险些毁其前程。若真如此,李宗仁将由“民族英雄”沦为“民族败类”。

1949年11月,桂军被我人民解放军歼灭后,李宗仁在国内的势力随之崩溃。他随即自南宁飞往香港,并最终流亡至美国。

李宗仁半生积累的财富足以在美国安享余生,但身为战将的他,在美国无亲无友,平淡生活令他倍感煎熬。

年岁渐长,李宗仁愈发思乡,但念及所负血债,终又放弃归乡之念。

与孤独无助的李宗仁相反,新中国的人们此刻面带微笑,对生活满怀希望。

李宗仁通过华人华侨传递的消息,目睹了祖国的变化。这份对家乡的深切向往,使身处大洋彼岸、本感畏惧的他,鼓起了面对一切的勇气。

我党提出“爱国不分先后”,号召海外华人回国建设。李宗仁深受启发,密信前秘书程思远,望其探询我党意向。

程思远乃昔日桂军杰出人才,深受李宗仁倚重为智囊。他长期寓居香港,屡受邀至大陆访问,与我党建立了良好关系。

程思远速将李宗仁信撰成报告,送交中共中央。毛主席阅后,亲笔致信周总理,建议欢迎李宗仁归国。

周总理对此表示赞同,指示程思远告知李宗仁,欢迎其回国定居,并承诺我党不会追究过往。

周总理为打消李宗仁顾虑,特制定“四可”与“四不可”政策,明确其行事界限。

“四可”指能回国、自由出入、返美、自由处置财产;“四不可”为不介入中美关系、不插手台湾问题、不介入国共关系、不组建第三势力。

1963年,程思远向李宗仁转交周总理亲笔信,并严肃转达其意。李宗仁阅后动容,仅盼能归国“落叶归根”。

李宗仁思乡且具民族大义,但时而糊涂。接周总理指示后,他撰写一文,险些断送归家之路。

【万里归途】

1964年2月,李宗仁在美国报刊发表文章,阐述了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

报纸发行致国际误解,对我国产生消极影响。鉴于此,中央决定推迟其回国计划,并重新评估相关安排。

文章发布后,李宗仁迅速意识到自身出错。

为弥补过错,他迅速在美国多家主流媒体发文道歉,挽回损失。为表回国决心,他变卖家产,整理好文物古董,准备献给国家。

毛主席审阅中央调查处报告后,认为时机成熟,遂告知周总理,表示可欢迎李宗仁先生回国。

接到指示后,周总理迅速进行了全面部署,确保李宗仁能安全返回国内。

李宗仁原计划公开回国,幸得周总理及时劝阻。彼时,台湾与美国均密切关注李宗仁先生的行踪,形势严峻。

蒋介石曾吩咐手下特务,李宗仁若回国即押送至台湾。不得不承认,李宗仁有时确显行事欠妥。

李宗仁未意识到回归的重大意义,但对流亡海外及困于台湾的国民党人而言,他的成功回归犹如一面引领的旗帜。

这表明新中国愿意宽恕有过失的国民党人士,如李宗仁,尽管他参与过四一二事变,对共产党和红军有过伤害,理论上可视为重要战犯。

从历史过错角度看,李宗仁与蒋介石地位相当,若李宗仁能安全归国,蒋介石的部分托词将自然失效。

蒋介石不允许李宗仁回国,因他担心李宗仁归来后,国民党士兵将不再受秋后算账的威胁而被迫卖命。

1965年6月13日,李宗仁为陪夫人赴瑞士疗养获出国护照,随即赶往苏黎世,与程思远会面。

因吴尚鹰与李志圣未如期抵达苏黎世,经反复考量,李宗仁三人决定先行乘飞机离开机场。

此时,蒋介石保密局已暗中探明其航线,于日内瓦、雅典等地密布杀手,伺机伏击李宗仁。

李宗仁飞机飞越预定地点未停,三人直至卡拉奇国际机场才下机,随即被巴基斯坦武装警察包围,并迅速护送上警车,直奔中国大使馆。

当晚,李宗仁三人骗过杀手后,悄然登上归国航班,致使蒋介石的暗杀计划全面落空。

回国后,李宗仁依周总理安排,化名王敬之入住解放军总医院。三年后,他被诊断出直肠癌晚期,且癌细胞已扩散。

李宗仁于1969年1月30日病逝,尽管医院已竭尽全力进行抢救,但仍未能挽回其生命。

李宗仁逝世后,医院告知中央政府。为表尊重,组织决定举行庄重遗体告别仪式,并计划邀其生前好友傅作义担任追悼会主持人。

阅毕治丧名单,周总理认为其中部分安排欠妥。

他忧虑,傅作义与李宗仁虽为多年挚友,但身为国民党高层,两人均拥有特殊身份。

若傅作义主持李宗仁追悼会,恐遭居心叵测者利用,引发事端。

周总理经深思熟虑,决定以政协委员身份亲自出面,接替傅作义担任追悼会主持人。

此举彰显了我党对李宗仁先生的敬重,同时向世界体现了我党博大的胸怀。

结语:总结而言,本文核心观点已阐述清晰,旨在传达的信息明确无误。通过系统分析,期望能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周总理的修改取得了显著成效,追悼会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

我党已证明,为祖国统一可摒弃恩仇,团结所有可团结力量。海峡两岸统一乃历史所趋,势不可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