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代时,“谶”意指预言或征兆。
巫师与方士常借谶术传递隐晦信息与预兆,这一过程极具神秘性。
即便在高科技盛行的今日,“谶”言仍显神秘。遇巧合无解之事,人们常感叹:“此事果如预言,真是一语成谶。”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诸多重大转折时刻,均能发现谶语的踪迹。
这些谶言是巧合、为政治设计,还是真有天意?其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人为操纵还是自然显现,尚待探究。
【“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嬴政众人皆知,乃中国首位一统天下帝王,其丰功伟绩在史书中璀璨夺目。
后世传颂,秦始皇自感功绩超越三皇五帝,遂取二者之名各一字,合称为“皇帝”。此全新尊号标志着无上权威的开启。
此称呼沿用于整个封建王朝。但本文重点非颂扬秦始皇之功,而在探讨秦朝之覆灭。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或因年迈体衰,渐感力不从心。
这位古老帝王内心被对死亡的恐惧笼罩,遂狂热追求长生之道。
古代科技落后,众多自然现象难以阐释,因此产生了相应的解释需求,进而催生了相关市场。
基于对生命的尊崇,社会上涌现了诸多神职,方士亦位列其中。
卢姓方士洞悉秦始皇所求,言东海有仙山蓬莱,居有长生不老之仙。
秦始皇闻之大喜,认为卢生之言正中下怀,犹如困时得枕,极为贴切。
立即下令卢生出海寻找蓬莱仙山,并向山中仙人求取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丹妙药。
蓬莱仙山是否存在无从得知,卢生归来时并未携带长生不老仙丹。
他为避免责罚,向秦始皇呈上一书,名曰《录图书》,声称此书载有仙人谕示,以图逃脱惩罚。
秦始皇接过《录图书》,不敢怠慢仙人之指示,书中载有谶语:“亡秦者,胡也。”言简意赅,预示秦朝未来之危。
此言犹如大秦之终焉预兆,始皇虽一统后热衷求仙,实则根源在于对尘世权力之眷恋,难以割舍帝王之尊荣。
根基将危,此乃大事,遂令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军北伐匈奴,旨在消除亡秦之隐忧。
随后下令建造万里长城,成功将胡人阻隔于长城之北。
秦始皇功绩伟大,长城亦雄伟,但他犯了一错,误以为谶言中的“胡”指胡人。
秦始皇三十七年巡游时病重,临终前命人撰写玺书,意图召回贬至边疆的公子扶苏以继皇位,但此时变故突发。
秦始皇崩后,赵高与李斯勾结,伪造诏书逼扶苏自杀,改立胡亥为帝,终酿成秦朝短命而亡的悲剧。
谶言曰“亡秦者,胡也”,意指胡亥。简短之语,透露出秦亡之预兆,引人深思。
【“桃李者,得天下”】
这则谶言源自隋朝,一个同样短命的时代。
隋朝末年,洛阳城盛行一首民谣,旋律流畅,歌词易懂,迅速传唱开来。
桃李子,可得天下;皇后游扬州,徘徊花园内。慎言谈,莫泄露天机。
内容简明,意旨明确:隋王朝即将覆灭,天下终将归属李姓之人。
当时,这则谶语广为流传,自王公贵族至孩童,几乎人人皆知,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
隋炀帝杨广闻此民谣,心中翻涌如滔天巨浪。
李姓广泛,不能仅凭无根据的预言就滥杀无辜,对李姓民众进行屠杀。必须保持冷静,不可因谶言而妄动干戈。
但一旦怀疑的种子生根,它定会发芽。不久,权臣宇文述向李浑提出谋反指控,上奏于朝廷。
李浑为太傅李穆第十子,袭爵成为郕国公,家财富足且统领禁军,地位显赫。但宇文述与李浑向来不和。
隋炀帝闻讯即令宇文述率宿卫抄李浑家,虽未寻得谋反证据,李浑全家仍遭不幸。
隋炀帝决定彻底清除朝中李姓权贵,将他们全部铲除,导致数万李姓人士受到波及,一时间朝廷内外动荡不安。
尽管如此宏大的场面,依然有未被捕获的个体存在。
李渊是杨广的表兄,其母亲是独孤皇后的异母妹妹,两人拥有共同的父亲但不同母亲。
他听闻谶语,为避劫难,假装沉溺酒色财气,广收贿赂,刻意降低存在感,竟幸运地躲过了隋炀帝的猜忌。
隋炀帝游江都之际,李渊把握时机,于太原发动兵变,迅速占领长安,随后创立大唐王朝。
如此,应验了“桃李子,得天下”的谶语,它如同一道神秘预示,暗示着某种非凡的命运。
【“女主昌”】
唐朝贞观二十二年,时光匆匆。长安城突现奇异天象,“太白屡昼见”,引人瞩目。
太史李淳风占卜得“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之象,言辞隐晦,似预示王朝更迭之秘,引人深思。
李世民见卦象后忧虑愤怒,心中隐约生疑,怀疑对象直指深宫中的武媚娘,即后来的武则天。
他私下召见李淳风,询问是否通过“尽杀疑似者”能解此难。李淳风的一番话,或是李世民的怜悯之心,使他动摇了此念。
他最终未对武则天痛下杀手,仅于临终前颁布遗诏,令武则天出家以表哀思。
后年之事虽有多种传颂,但确凿无疑的是,李世民逝世后,其皇位由李治继承。
他深爱武则天,破例带她离寺并再纳入后宫,使她重返权力与风云交织的中心。
李治逝世后,武则天即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帝时代,成为空前绝后的女性统治者。
唐朝曾险些三代终结,仿佛应验了“女主昌”的预言,尽管是否为天意尚难定论。
【谶纬之学的兴衰】
谶纬之学本质为政治手段,核心目的服务于统治者,是封建统治阶层巩固权力、操控人心的工具,始终围绕强化其统治地位而展开。
西汉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后世融合河图、洛书及阴阳五行等学说,推动其不断发展,内容愈发丰富。
自然界的无法解释偶然现象,催生了谶纬之学的初步形态。
汉哀帝与汉平帝时期,帝王皆推崇谶纬之学。其原因是谶学使用便捷。
既可依据其进行改革,也可借助其实现中兴,短时间内,谶纬学说盛行至极点。
随时间推移与科技进步,谶言这类虚幻的精神支撑逐渐被淘汰。魏晋以后,谶纬学说步入衰落之路。
至宋朝,魏了翁《九经要义》摒弃谶纬之说。自此,谶纬渐失信奉,终在历史中消逝,成为往昔云烟。
由上述三大谶语可见,谶语多出现于动荡时期,此非偶然,而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决定。
尽管难以确认声势是否人为制造,但其目的通常一致,即借助舆论力量以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
这些目标常难言正当,为强行自圆其说,统治者们绞尽脑汁。
最具威慑力的一招仍是自诩受天命指引,其理念约等同于现代宣传战。
但若上天真有暇顾及万事万物,给予具体指示,恐怕会忙得不可开交,至极点甚至可能焦头烂额。
据此可见,所谓天命所归,终究不及人为努力。事在人为,方为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