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菇产业:现代农业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基金项目:重庆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KJQN202103503、KJQN202403519)
唐廷廷等
食用菌产业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同时食用菌是大食物观中营养与健康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大农业和粮食安全大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平菇(Pleurotus spp.)是侧耳属(Pleurotus)中某些可食种的商品名称,13 世纪初在陈仁玉的《菌谱》上第一次以“天花菌”名称被记载 。在分类学上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是我国三大类栽培食用菌之一。可食药兼用,子实体大型,肉质肥嫩,鲜美爽口,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脂肪酸等最常见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着酚酸、类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目前国标 GB/T 23189-2008 把栽培最广的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dus)、黄白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佛罗里达侧耳(Pleurotus florida)等俗称平菇,但也有文献指出平菇专指糙皮侧耳 。与其它食用菌品类相比,平菇种植基质广,能够因地制宜的利用本土生产资料和环境,广泛利用谷物秸秆、玉米芯、棉籽壳、甘蔗渣等 富含木质纤维素的农、林业下脚料。
并且生长快、抗病性强、生长周期短、栽培技术简单,经济收益可观,已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优质项目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我国平菇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我国平菇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平菇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1 中国平菇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国平菇生产情况
由图 1 可以看出,2010—2022 年中国平菇年产量从 559.94 万 t 增加到 615.51 万 t,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2019 年总产量达到最高值 686.47 万 t 后,受疫情影响,农业生产准备工作滞后,劳动力投入不足,导致平菇产量减少,2022 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平菇总产量开始小幅回升。2010—2011年平菇的总产量居全国食用菌首位,2012 年开始受香菇、黑木耳产量提升的影响,平菇成为我国第三大食用菌品类,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 15%~17%。
从我国三大经济地区来看,平菇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2010—2017 年东部地区平菇产量位居全国首位,可占全国平菇总产量的 51%~71%,主产地为山东、河北(表 1),山东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先进的种植技术,成为我国最大的平菇供应省市,年产量保持 100 万 t 以上。2018-2021 年中部地区平菇产量超过东部地区,其主产地河南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以平菇作为主栽品类,大力普及推广,从 2018 年开始河南平菇产量开始大幅上升并不断缩小与山东的差距,2020 年产量达到 117.17 万 t 超过山东。2022 年中部地区受吉林发展特色品类(灵芝等)种植的影响,平菇产量大幅下滑,中部地区平菇产量降至 203.24 万 t。同年,东部地区以 268.80 万 t 平菇产量重回全国首位,占全国平菇比重的 44%。2010—2022 年西部地区平菇产量不断增加,2019 年首次突破 100 万 t,2022 年产量达到最高值 143.47 万 t,占全国平菇比重的 23%。主产地为四川、贵州,2019 年四川平菇产量达到最高值 55.14 万 t,受市场需求变化和发展名特优菌类的影响,平菇产量出现起伏,2022 年四川平菇产量减少到 44.94 万 t。同年,贵州大力发展平菇夏秋错季生产,2022 年平菇产量达到最高值 38.26 万 t。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e0e2cfc76105c469ef2d23e37a1b5a3.png)
图 1 2010-2022 年中国平菇年产量
注:数据引用中国食用菌协会对全国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不含秀珍菇)。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新疆。下同。
表 1 2010-2022 年中国平菇主产省份产量 ×10 4t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441da6687edc22802a95c628f6696b.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03acb74ae2bb98a0e9b5b043ab16c7f.png)
1.2 中国平菇价格波动现状
1.2.1 中国平菇年度价格波动情况 由图 2 可以看出,平菇年度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中东部地区因山东、河南平菇产量大,市场供应充足,年均价格略微低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平菇产量小,市场供不应求,销售价格更高。从年均价格高低值看,全国平菇年均价格区间在 5.64~7.67 元·kg -1 ,年均价格涨幅 2.02 元·kg -1 。东、中、西部地区年均价格涨幅分别为 2.30、2.15、1.96 元·kg -1 。经比较,东部地区经历的价格涨幅最大,市场价格受到山东不断扩大珍稀菇类种植面积,平菇产量减少的影响。因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可分析不同年份之间的价格波动程度,从 2013—2022 年平菇月度价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 0.2 来看,我国平菇价格的变异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年度价格的变化幅度不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83ec81062602eddff59e5ffa12ca16.png)
图 2 2013-2022 年全国平菇年均价格走势
注:数据引用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全国 27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不含秀珍菇)。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新疆、宁夏。下同。
1.2.2 中国平菇价格季节性特征情况 利用 Eviews计量 CensusX-12 季节性调整法对平菇月度价格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将平菇月度价格序列分解为季节成分序列、随机成分序列、季节调整后平菇价格序列和趋势成分序列。从季节成分序列图(图 3-A)来看,2013-2022 年我国平菇价格的季节性波动以不对称的“M”型波动形式出现,价格波动最低点出现在 3 月或 11 月,最高点在 8 月,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基于供需分析,春秋货源充足价格低,夏冬货源短缺价格高。
从随机成分序列图(图 3-B)来看,平菇价格易受外部自然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平菇价格波动存在明显的不规则波动期,2013-2022 年共出现有 2 次短期波动。全国月度价格(图 B1)第 1次波动最低点在 2018 年 3 月,最高点在 2014 年 12 月,波动幅度 22.61%,其中 2014 年 11-12 月我国受大范围风雹、低温雨雪灾害的影响,使得平菇供应量不足,价格攀升。第 2 次波动最低点在2022 年 5 月,最高点在 2021 年 6 月,波动幅度 28.41%,与 2021 年 6 月高温、洪涝灾害有关,导致平菇产量减少。从我国三大经济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图 B4)第 1 次波动最低点在 2018 年 3 月,最高点在 2016 年 2 月,波动幅度达到 40.30%,相比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在 2016 年 1-2 月受暴雨洪涝、暴雪低温灾害影响更严重,西部地区市场平菇供应困难,月度价格波动剧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557173f492c9ac4856221a3430e8747.png)
图 3 中国平菇价格季节调整
注:A 为季节成分序列,B 为随机成分序列,1~4 依次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数据。下同。
1.2.3 中国平菇价格趋势性与周期性特征情况 基于月度价格趋势成分序列进一步分析平菇价格波动的长期趋势,采用 H-P 滤波法从所有频率成分中去掉高、低频率,过滤出一个平滑的序列(图 4)。从 H-P 滤波分解(QG(lambda=14400))中趋势成分看,2013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中国平菇价格呈现平缓的上涨趋势,与年均价格趋势(图 2)相吻合。平菇价格的周期成分以“波谷-波谷”划分周期,全国的周期性(图 4C1)划分为 8 个完整的波动周期,依次为 17、16、8、10、21、10、18、20 个月,平均周期长 15 个月,波动规律性不强,平菇整体市场稳定性较差。因平菇的栽培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当平菇价格出现较大变化时,种植户较容易根据平菇的市场价格对自身种植规模作出及时调整。从我国三大经济地区的周期成分(图 4-C2、4-C3、4-C4)来看,不同地区的价格波动周期差异较大,东、中、西部地区的周期性依次划分为 9、8、4 个波动周期,平均周期长为 11、15、30 个月。根据各地区价格波动平均周期来看,中东部地区种植户受平菇价格波动影响调整栽培品类或转型的速度相比快于西部地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b82c3addc7ed3d7fac2e6e39eaddf4a.png)
图 4 中国平菇价格的 H-P 滤波分解
1.3 中国平菇栽培品种现状
当前平菇的栽培品种较多,包括有广温型:冠平 1 号、天达 300、高抗 48 号、超抗 3 号、防洞1-2 号、江都 109、豫 888、抗病 3 号、农平 4-6 号、锡平 1 号、太空 2 号、高产 8129、早秋 615、早丰 162、黑平 600、黑平 8 号、双抗黑平、黑平 815 等;中低温型:姬农 21、姬 8105、新科 108、天达 1349、超寒 1 号、冻菌 6019、冻菌 6203 等;高温型:苏引 6 号、夏王 40、改良 40、新宇 711、殷育 20、夏灰 1 号、夏抗 50、海南 2 号、大叶 39 等。据报道山东省平菇主要以早秋 615、黑平1、抗病 3 号、新农 1 号作为栽培品种 。2011 年河南省杂交选育出黑平 17-1 和新科 108 两个 抗高温、抗高氮的专用品种,经过区域试验种植,新科 108 相比河南各地区的 12 个参试品种,产量最高,综合性能表现最优,2024 年选入河南农业主导品种 。四川广泛栽培高温型平菇品种 831、双耐 3 号、侧五 ,2024 年平菇达平 1 号选入四川农业主导品种 。
2 中国平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分布不均衡,西扩发展不理想
我国平菇总产量呈增长趋势,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优势产地以翼鲁豫为主,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柱。翼鲁豫作为老产区,生产基础好,在平菇菌种选育、高产技术配套、市场经营销售、产品加工创新、经济及社会效益等诸方面全国领先 。“十三五”期间,由于受劳动力资源短缺,原材料成本上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引导,食用菌产业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推进南菇北移和东菇西移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 5 年来,西部地区发挥品种、原料和气候等方面优势,食用菌产业崛起,四川、广西都已进入食用菌产量百万吨省行列 。甘肃、贵州等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开展反季节栽培羊肚菌、竹荪等,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从我国三大经济地区的平菇产量来看,西部地区已从2013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增加到了2022年的23%,提升明显。但相比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平菇产能仍然较弱。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占国土面积的 56.4%,从西部地区销售价格显著高于中东部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因平菇产量小,市场供给小于需求,价格整体较高,发展平菇生产的市场潜力好。但从 H-P 滤波的周期成分看,平菇的价格波动规律性不强,市场稳定性较差,且西部地区的波动周期明显长于中东部地区,在平菇价格出现较大变化时,西部地区种植户对自身种植规模作出调整的时间更长,在平菇市场价格稳定性较差的环境下,西部地区平菇生产承担的风险更大。四川作为西部地区平菇主产地,2020 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本土特色食用菌羊肚菌、金针菇、银耳、木耳、竹荪等的发展,近年来平菇产量有所下滑 。贵州紧抓“东菇西移”机遇,大力发展夏菇产业,至 2022年平菇产量有了一定提升,但西部地区除四川、贵州外,其它省份产能较弱,平菇西扩发展并不理想。
2.2 传统栽培模式落后,周年供应难均衡
我国平菇规模化生产始于1972年棉籽壳栽培糙皮侧耳技术的成功 [20] ,经过5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平菇种植已遍布大江南北,生产模式多样并存,但主导生产模式仍为家庭作坊式 [21-22] 。以家庭为劳动单位的分散栽培,生产方式传统、粗放,规模小,多采用简易落后设施,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通风换气凭经验手动控制,作业强度高,对自然气候条件依赖大 。并且从我国平菇价格随机成分序列分析反映出,平菇价格易受外部自然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我国家庭作坊栽培模式的环境调控能力和抵抗风雹、暴雪、暴雨等灾害能力弱。
从季节成分序列看,我国平菇价格季节性波动明显,其波动特征的形成与供给需求密切相关。家庭作坊模式以顺季栽培为主,上市主要集中在 2—5 月份与 9-11 月份,故春秋货源充足价格低。而平菇生产受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影响,产量少,市场货源短缺价格高。2013-2022 年间价格季节性波动最高点均出现在 8 月份,说明夏季高温相比冬季低温栽培更困难,夏季平菇货源短缺更突出。冬季种植户可通过加盖薄膜、草帘等方式进行保温,能一定程度缓解低温对平菇生产的影响。但夏季高温种植难度大,受技术水平以及设施设备制约,导致平菇产量低、品质差,想取得经济收益非常困难,故传统栽培种植户更多的选择夏季停产,从而导致生产空白,市场货源紧缺,价格更高。因此,在传统平菇栽培模式下,难以形成市场平菇周年均衡供应。
2.3 品种杂而乱,分类鉴定不清晰
在平菇实际生产中,品种退化、品质不稳定问题一直制约着平菇产业的健康、稳定、高效发展,也是影响优质菇发展的难题。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资源,菌种在保障产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平菇品种繁多,分散种植的生产者菌种自产自用并随意冠名,导致各地使用的栽培名称各异,存在大量异种同名、同名异种和学名俗名误用混用现象,严重制约了平菇的良种化,不利于菌种优良性和稳定性的保障。李静等 将收集到的 91 个糙皮侧耳菌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 10.5%的菌株与菌种名不一致。
由于侧耳属真菌形态分化滞后和形态可塑性较强,并且不同种类、不同生态型和不同变种间可实现杂交繁育,通过近缘繁殖导致杂交品种的生物特性改变,依靠形态学、交配亲和性及生理生化等特征准确进行平菇近缘种间区分变得非常困难 。如崔筱等 采用拮抗法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the internal transxribed spacer region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ITS)序列分析结合鉴定平菇菌株豫三 05、新 831 聚为 1 个大类的不同小类。而胡晓强等 通过酯酶同工酶分析菌株豫三 05、新 831为不同类群。目前平菇的近缘种的鉴定,缺乏统一鉴定标准,在繁多的栽培品种中为做好平菇菌种生产规范性的管理和优质菌种的选育、开发、推广,亟待解决平菇品种分类鉴定问题。
3 中国平菇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及政府支持,平菇产业正在加速向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以平菇产品品质为需求导向,推进传统家庭作坊模式的升级转型,逐步发展合作社、产业园区、超级工厂等集约化经营。改变一家一户小作坊生产方式,由企业或合作社根据生产规模,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分工,提高生产和运营效率。翼鲁豫积极探索聚集模式。山东通过建立现代化食用菌生产标准园区和超级蘑菇工厂等方式,集食用菌全产业链,为提高经济效益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产业支撑 。河南建成全国第一家工厂化袋栽平菇企业,引领我国平菇生产从传统农法栽培向工厂化栽培转型 。西部高海拔地区冷凉气候发展夏菇产业优势明显 [29-30] ,贵州已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夏菇和优质竹荪生产基地,已形成以红托竹荪、茶树菇、姬松茸、香菇为主品种的黔西北乌蒙山区中高海拔食用菌产业带、北部东部大娄山区–武陵山区中海拔产业带、黔东南黔南苗岭中低海拔产业带、黔西南喀斯特山区中低海拔产业带、黔中山原山地产业带 [29] 。平菇生产也要抓住“东菇西移”机遇,推动西部平菇集约化发展,川渝黔滇可依靠特殊的地理环境,布局海拔 1000~2000 m 区域越夏平产业集群,填补夏季平菇生产空白,以实现平菇市场周年均衡供应为方向,促进平菇产业在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基于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工厂化栽培必将是未来食用菌的主要生产方式,但从传统的家庭作坊过渡到工厂化生产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当前平菇产业的升级提速,还需要优化栽培技术,提升质量,节本增效。孙维丽研究团队通过资源评价、杂交选育出抗高温、抗高氮的专用品种,结合微生物发酵方法制备培养料技术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实现了菌袋 100%成品率,较传统模式优质菇率提升了 50%以上 。另外,还可利用平菇液体制种技术改变传统固体制种发菌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污染率高、菌龄不一致等问题,提升平菇制种效率 。在拌料、装袋到灭菌、接种、采菇及菌渣处理等生产环节,提升机械化率,降低人力成本。使用平菇培养料工程化设备发酵槽,一个人、一台机器即可实现平菇培养料制备发酵 。引入装扎一体机,简化栽培流程,集装袋和扎口于一体 。并且在现有季节性栽培基础上,科学改进设施设备,拓展生产空间,消弱削弱自然条件对平菇生产的限制。推动菇棚技术迭提,现河北平泉市改进的第六代棚已通过内外循环调节棚内温度气压,可实现全年出菇 。
3.2 厘清种质分类,筑牢优质菌种选育
对我国平菇种质资源进行准确鉴定和客观评价是开展优质菌种选育、新品种开发,促进平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传统分类方法较难准确鉴定物种的情况下,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为新的途径。在分子鉴定研究中,DNA 条形码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快速准确识别物种的有效手段,可基于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研究。ITS 被认为是真菌类群的通用 DNA 条形码序列,国内外已有较多学者利用 ITS 进行侧耳属的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 DNA 条形码候选序列核糖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 ribosomal RAN gene LSU,nrLSU ) 、核糖体小亚基(mitochondrial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SSU ) 、翻译延长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factor,EF-1a ) 、DNA 拓扑异构酶(DNA Topoisomerase Ⅱ,TopⅡ)、编码 RNA 聚合酶Ⅱ第一大亚基(the genes for RNA polymerase Ⅱ largest subunit, RPB1)、编码 RNA 聚合酶Ⅱ第二大亚基(the genesfor RNA polymerase Ⅱ second largest subunit, RPB2)等 [38-42] 被发现并运用于侧耳属的系统进化分析。
在依靠单一 DNA 条形码序列鉴定鉴别侧耳属的研究中发现,对于形态特征差异大、亲缘关系较远物种区分较为理想,但精准鉴定鉴别近缘种非常困难。如基于 ITS 序列鉴定区分糙皮侧耳和黄白侧耳的趋异度仅有 0.03 ;基于 SSU 序列难以鉴定区分糙皮侧耳和佛罗里达侧耳 。
为更加准确的反映物种生物学上的真实性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系统学家们发现,运用多基因谱系一致性系统发育物种识别法(Genealogical concordance phylogical species recognition,GCPSR)进行多基因片段联合分析能够减少单基因内部重组带来的不确定性 。已有研究学者利用 GCPSR 法对真菌类群进行物种鉴定及生物地理分析研究,如 Du 等 基于 RPB1、RPB2、EF-1a、nrLSU 基因序列对羊肚菌属(Morchella ) 的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分析,首次为中国 30 个羊肚菌物种提供了详细的分子系统学评估,还发现 16 个我国特有的新物种;Han 等 基于 RPB1、RPB2、EF-1a 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Ⅲ(the gene for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3,COX3)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研究松塔牛肝属(Strobilomyces ) 的物种多样性,揭示了牛肝属 49 个系统发育物种,发现 18 个新物种;Cai 等 首次利用 nrLSU 、 ITS 、 RPB2 、 EF-1a 和微管蛋白(beta-tubulin,β-tubulin)基因序列构建北半球鹅膏属(Amanita Pers. ) 的系统发育研究,结合形态特征共鉴定出 28 个系统发育种,发现14 个新物种。在针对侧耳属的研究中,Zhao 等 [48] 为研究白灵侧耳(Pleurotus tuoliensis ( Bailinggu ))与近缘种的分类地位,以 EF-1a 、 RPB1 、 RPB2 基因序列联合分析,推断出阿魏侧耳托里变种(Pleurotusferulae var.tuoliensis ) 、刺芹侧耳托里变种(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 ) 、白阿魏侧耳(Pleurotus.Nebrodensis ) 、白灵侧耳、糙皮侧耳和肺形侧耳为 6 个系统发育种。Li 等 [37] 以 ITS 、 TEF1 、 RPB1 、RPB2 基因片段联合分析将糙皮侧耳、冷杉侧耳(Pleurotus abieticola ) 、佛罗里达侧耳、肺形侧耳、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 ) 、卵孢侧耳(Pleurotus placentodes ) 和阿魏侧耳界定为不同物种。目前,GCPSR 法为侧耳属近缘物种分类和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但要解决好生产中平菇近缘种快速鉴别的难题还需要更加充足的标本,发现与应用更多高普性和高物种分辩率的优越基因序列,精确的去构建侧耳属家谱。为更好的利用现有栽培种质,保障生产或开展遗传改良,快速准确识别平菇物种对于产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3 打造特色品牌形象,延长产业链多环节增值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品牌建设在带动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塑造农产品品牌可依托传统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区域品牌,借助区域品牌孕育企业形象,形成辐射和协作效应,增强竞争力 。在推动地方平菇产业由“小而散”向“大而合”的转变中,积极推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和品牌建设,借鉴随州香菇 、古田银耳 、武平灵芝 、长白山黑木耳 等的品牌建设经验。挖掘和梳理平菇在地域、品种、生产方式、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塑造特色品牌形象,实现品牌赋值,突破同质化属性,激发平菇产业活力 。
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实现平菇的精深加工赋值。一方面抓住当前餐饮和传统农业升级迭代的“新风口”,加强安全、营养、健康、美味的预制菜产品开发 。韶关正积极打造“中国食用菌预制菜之都”,发展粤北特色的预制菜产业聚集区,但当前食用菌预制菜产品生产以香菇、杏鲍菇、海鲜菇、茶树菇、草菇为主,平菇产品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平菇高膳食纤维、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多营养成分的特性,研发功能性食品。(1)作为动物脂肪、动物蛋白和食盐替代物、风味添加剂或天然氧化剂,开发具有功能性、更营养健康的新型肉制品 。Cerón-guevara 等 、Yuan 等 研究结果显示,将平菇干燥后研磨成粉用于香肠制作,可改善香肠的高脂肪和高盐,香肠的动物蛋白含量更低、更健康营养,并且能有效延缓产品储藏期间的脂肪和蛋白氧化;Wan rosli 等 发现,添加 25%平菇制作的牛肉糜可有效降低配方成本,且不改变产品理化和感官特性。(2)作为面粉替代品开发烘培产品。Stoffel 等 、Slawinsk 等 [64] 研究数据显示,平菇粉替换小麦粉制作的饼干,蛋白质、总膳食纤维和酚类含量显著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得到提升。(3)可食用油墨等产品。Liu 等 以平菇粉为原料制作 3D 打印可食用油墨显示,相比马铃薯等高淀粉含量原料制作的油墨印刷性能更好,营养价值更高。
再一方面以平菇重要的生物、医学特性,提取药用成分,开发制药、保健产品。现糙皮侧耳已是洛伐他汀、木聚糖酶等多种活性物质的重要生产来源 ,也是传统名药“舒筋散”的主要组成成分 。据研究证实,平菇多糖(Pleurotus ostreatus Polysaccharide)是一种安全有效地预防和治理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 ;平菇硒多糖(Selenium-enriched Pleurotus ostreatus polysaccharide)可作为抗胃肠道癌症药物,也可开发为有机硒膳食补充剂和功能性食品 ;平菇甲醇提取物(Pleurotus ostreatus methanol extract)可用于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 。另外,Falandysz 等 提出平菇菌丝和子实体生物富集锂能力强,可作为生产躁狂和双相障碍病症治疗药物碳酸锂的有效来源。并且平菇可生物降解多环芳烃污染,也可作为重金属铜、锌、锰和铁的生物吸附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同样有着较大潜力 。
4 结 语
平菇是食用菌中最易栽培的品种之一,据统计 2020 年栽培平菇 667 m 2 经济收益已达万元 。作为大宗食用菌类品种,在我国有着稳定且较高的消费需求,发展潜力大。当前随着食用菌农业现代发展的快速推进,平菇产业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紧补齐弱项短板,夯实产业链基础,发挥出平菇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