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在解放战争中被俘后,被送至功德林进行改造。在此期间,他察觉到国民党在很多方面远不如我党。
然而,即便如此,杜聿明极少单独对国军内部的将领进行评价。但孙立人却是个例外,杜聿明曾多次对孙立人加以评价,且多为贬低之词。
不只是杜聿明,许多国军内部的高层将领对孙立人的观感都不好。甚至连老蒋这样的人物,都不肯重用孙立人。
孙立人究竟做了何事,导致自己的评价如此两极分化严重?杜聿明又为何总是贬低孙立人?老蒋又为何不肯重用他呢?
孙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又前往美国留学。在成为职业军人之前,他是美国桥梁公司的工程师。
对于孙立人而言,军人这一职业与他曾经规划的职业生涯毫无关联。孙立人年少时,曾幻想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
所以在清华学校招生之际,孙立人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当时的清华也招收中学生,被称作留美预科。
孙立人报考清华,就是冲着清华的土木系来的。他也极为争气,在近千人的考试中拔得头筹,成功进入清华学习。
读完四年中学课程后,他直接升入大学,进入土木系深造。
孙立人自幼学习成绩优异,无论是考清华还是考公费留学生,对他来说都易如反掌。
但在美国的日子,让孙立人的想法发生了巨大转变。
美国当时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却也是世界上排华最为严重的国家。在美国的孙立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歧视。
孙立人家境优越,在国内读书时从没有遭受过刁难。可自来到美国后,他在国内的一切优势都荡然无存。
他所在的学校里有极端种族主义的同学,对于非白人向来是极尽贬低。而且身为留学生,孙立人他们在美国受了欺负却申诉无门。
当时能够为他们出头的人,因为畏惧美国而不敢出头。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受了委屈也只能默默忍受。
孙立人原以为这种情况会在工作后有所好转。但他所学的专业,在国内难以找到好工作,所以他想留在美国。
入职桥梁公司后,孙立人感受到了更大的恶意。同事们孤立他,将原本不属于他的工作丢给他,甚至窃取他的工作成果。
孙立人明白,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仅仅是自己的国家太过弱小。于是,他决定放弃自己的梦想,投身军旅,报效国家。
在北洋政府的保送下,孙立人成功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在这所学校里,孙立人不仅学到了系统的军事知识,还结识了马歇尔。
由于马歇尔的关系,孙立人与美国军方交往密切,这也是老蒋后来不愿重用他的原因之一。
孙立人刚回国时,并没有得到老蒋的重用,即便有宋子文的推荐,老蒋也只是让他去军校任职。
孙立人真正在战场上声名远扬,是在淞沪会战的时候。那时的孙立人军衔不高,但他却训练出了一支很好的军队。
在淞沪会战中,孙立人奉命驻守苏州河。日军当时企图通过苏州河,组织了七次皮筏艇渡河计划。
然而,在孙立人的指挥下,日军的七次计划均以失败告终,他成功守住了阵地。
眼见强攻不下,日军决定趁着夜色偷渡。他们本以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却不料孙立人早就料到了这种可能。
他率军与日军激战八个小时,在成功击退日军攻势的同时,部队也损失惨重。
孙立人打算趁着夜色破坏浮桥,但这个计划在执行时被日军发现。他带领的小队遭到狂轰滥炸,自己也身受重伤。
当时孙立人已经无法继续留在战场,他被宋子文派人送到香港疗养。在香港期间,孙立人也十分关注战局。
伤愈之后,孙立人马不停蹄地投入战场,继续为抗战贡献力量。1941 年,日军一边加快进攻我国的步伐,一边开辟了太平洋战场。
德国在欧洲战场施加的压力,极大地助长了日本的狼子野心。日军的野心从控制整个东南亚,扩张到了控制太平洋地区。
日本需要资源,需要用战争来转移国内日益尖锐的矛盾。而在迅速占领我国的策略失败后,日本必须重新开辟战场。
当时,日本制定了 “南进” 和 “北进” 两种策略。“北进” 是指进攻苏联,联合德国对苏联两面夹击,最终占领苏联。
“南进” 则是向东南亚进军,与东南亚的殖民国家英美开战。日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执行 “南进” 策略,向东南亚进军。
因为一直以来,日本就有统一东南亚的理想。在发动侵华战争时,日本军官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团结大东亚”。
在日本最初的战争计划里,就有太平洋战争的一席之地。而德国击败法国之后,整个欧洲只剩下英国在苦苦支撑。
德国的胜利刺激了日本,也促使日本决定尽快发动太平洋战争。
日本知道自己不是美国的对手,但他们不想放弃富饶的太平洋。
日本不选择 “北进” 的原因,是在 1939 年发生的一场战役。那是日本的关东军与苏军的战役,以日本的惨败告终。
苏联的军事实力毋庸置疑,更有本土作战的优势,日本绝对无法与之抗衡。与苏联相比,太平洋上的英美军队,相对要好对付得多。
日本一边用外交攻势迷惑美国,一边准备袭击美军在太平洋的基地。日军认为自己虽然不及美军,但也相差不了多少。
而且美军没有本土优势,实力会大大减弱。日本认为,自己并不是要夺取太平洋的控制权,只是想要一部分的控制权。
这点控制权在美国眼里微不足道,美国应该不会为此大举兴兵。不过日本还是预料错了,美国对日本的行为极为愤怒。
为了彻底消灭日本的野心,美国开始介入二战。然而,一开始丧失了先机的美国,在日本手中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我国派出了远征军远征缅甸,阻止日军困死我国的阴谋。作为老蒋的心腹,杜聿明担负起指挥远征军的重任。
孙立人和杜聿明的矛盾,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当时远征军刚到印度不久,被日军包围的英军就发出了求援信号。
因为都是友军,英军驻守的要塞也是我军补给线,老蒋很大方地让杜聿明和孙立人前去营救。
孙立人很快制定好了计划,要求英军配合他作战。
在生死关头,英军也不再看不起我军了。有人能救他们,他们什么都答应。英军配合孙立人搞出了不小的动静,让日军误以为援军有很多。
日军的进攻犹豫了起来,英军趁机突围了出去。如果当时他们突围后继续牵制日军,说不定就能将这支日军消灭。
可英军突围之后,却一溜烟跑了,只剩下孙立人单独作战。日军眼见受骗,将怒火都发泄到了国军身上。
本来装备就不如日军,人数也不如日军,国军很快就败了。补给线被切断后,老蒋很生气,下令让远征军通过野人山回国。
野人山是一座完全没有开发的原始森林,里面毒虫、毒草遍地,堪称步步杀机。孙立人觉得,如果通过野人山回国,部队恐怕会在山里损失惨重。
他主张带兵去印度,联合英美军队重整旗鼓。但杜聿明不同意,坚决要按照老蒋的命令回国。
杜聿明认为,既然远征军打不开局面,那就应该回国作战。毕竟我国国内形势严峻,哪里还能去援助别国。
但孙立人却觉得,与其损失惨重地回国,不如尝试在国外打开局面。两人都觉得自己有理,并且互不相让。
最后的结果,就是杜聿明带兵穿越野人山回国,孙立人收拢残部前往印度。
正如孙立人所说,野人山是一个不见天日的深山老林。杜聿明在穿过野人山时,遇到的危险不计其数。
虽然成功回国,但部队却是损失惨重。
而孙立人去印度的时候,收拢了很多被打散的友军和难民。而且他的部队基本没有损失,被完整地带到了印度。
两人的鲜明对比,让杜聿明的威信受到了很大影响。因为杜聿明执行的是老蒋的命令,老蒋也因此受到了指责。
这件事之后,杜聿明和孙立人的关系降至冰点。而孙立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特别差劲,他从来不会主动去维持和别人的关系。
因此,孙立人的很多行为,都让国民党高层对他怨言颇多。他在支援英国这件事上,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卖国行为。
毕竟自己的国家还在受苦,他却带着精兵支援另一个国家。杜聿明说孙立人是小人,说他卖主求荣,也是因为这件事。
而孙立人和美国合作颇多,美国后来想支持他放弃老蒋,也让老蒋对他非常不满。
在抗战时期,孙立人尽心尽力。只因为这一件事,杜聿明就将孙立人说成卖主求荣的小人,着实有些言重了。
杜聿明与孙立人对比:军事才能,孙立人甩杜聿明八条街;气节,孙立人忠诚于中华民族,杜聿明忠诚于蒋介石;格局,孙立人有大世界观、大格局,杜聿明意识僵化、看问题眼皮子浅、优柔寡断。
有必要吗?无聊不无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