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见到等自己22年的童养媳,妻子却说:接她回家

家琦说科 2024-09-14 11:24:21

1957 年,江西省泰和县苑前乡的村口处,张凤娥身穿自己新做好的衣服,不住地探头张望。

路过之人无不面露欣喜,打趣地对她说道:“凤娥,你丈夫马上要回来了,开心不?” 年仅四十的妇女脸上掠过一丝笑意,轻轻点了点头。

不多时,一辆军用吉普车由远及近,停在了路口旁。张凤娥慌忙整理自己的衣衫。一道熟悉的身影从车上走下,这不就是她日思夜想数千个日夜的丈夫吗?

只是如今他的身份已不同于往日,已经是一名开国少将。张凤娥急忙上前,想打声招呼,然而接下来的一幕,却让她止住了脚步。

只见一位气质不凡的女性也从车上下来,紧紧跟在她的 “丈夫” 身后。她这才知晓,她的 “丈夫” 早已和其他人成婚。

那么,这名开国少将最终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妻子和童养媳张凤娥的关系呢?

“耀彩,我的儿,快来瞧瞧,这就是你以后的新媳妇!”1927 年,易耀彩的母亲带着一个女孩儿匆匆赶回家里。易耀彩赶忙从房间走出,只见一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女孩儿,怯生生地跟着母亲。

“耀彩,这就是你以后的媳妇,她叫张凤娥,比你大一岁,以后叫她姐姐就行。” 易耀彩并不明白 “媳妇” 的意思,他只知道,家里从此又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易耀彩家境贫寒,几乎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可父母对张凤娥的到来却显得格外高兴。年幼的他又怎能懂得,正是家境贫寒,父母才如此急切地为他寻觅一个童养媳。

易耀彩家只是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并没有多余钱财。即便易耀彩进入学堂后展现出比其他孩子更出色的聪慧,却也不得不辍学回家,当了放羊娃赚取家用。

如此贫困的家境,以后如何能为他娶上媳妇呢?何况易耀彩是家中独子,他的父母自然更为着急。张凤娥就这样来到了易耀彩家中,成了众人皆知的易耀彩未过门的 “媳妇”。

好在两人年纪相差不大,虽不懂结婚的意义,但易耀彩和张凤娥很快便熟络起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比易耀彩年长一岁的张凤娥,因受过诸多苦难,格外懂事,总是悉心照顾着易耀彩,这让易耀彩的父母深感欣慰。两人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感情愈发深厚。随着相处的深入,易耀彩也渐渐了解到张凤娥悲惨的身世。

张凤娥的家庭原本十分幸福,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和睦美满。可 1925 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她的家乡遭遇前所未有的战乱,民不聊生。

长时间的混战导致瘟疫在当地蔓延开来。张凤娥的父母无奈,只得带着全部家当远走他乡。只是那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安宁之地。张凤娥跟随父母进入江西后,便与父母失散。

她整日在曾与父母走过的街道上游走,祈求早日找到父母,却没想到还未见到父母,就被当地的 “人贩子” 用一些食物骗走了。

后来张凤娥被易耀彩的父母买下,这才有了两人的这段缘分。得知张凤娥的身世后,易耀彩心中满是愤慨。无论是自己,还是张凤娥的遭遇,都让他深刻地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反抗。只有反抗,世界上才会少一些像他们一样悲苦的人。

次年,一支红军队伍来到江西地区,在当地宣传革命思想。原本心中就有打算的易耀彩在了解革命思想后,更加坚定了参军的想法。为此,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父母。

革命之路异常凶险,可易耀彩的父母却答应得十分爽快。原来红军在当地宣传革命思想时,他们二人就已申请加入红军队伍。易耀彩的父亲成了一名赤卫队员,而他的母亲也成了一名负责统筹妇女工作的妇女干部。

1929 年,12 岁的易耀彩跟随父亲参加了当地的农民暴动。易耀彩虽年纪尚轻,但在这次行动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因而得到众人赏识。不久后,易耀彩加入了共青团,开始为自己的革命理想而奋斗。

仅用一年多时间,他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红军将士,此时的他不过才 13 岁多。较高的起点并没有让他骄傲自满。在与其他战友相处过程中,他深知以后的路还很长,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因此,他时常跟在前辈们身后,请教作战经验和方法,还抽时间学习认字,十分刻苦。有一段时间,张凤娥见易耀彩如此拼命,曾劝道:“革命虽然重要,但你也要注意身体,别伤了自己。” 易耀彩一边让张凤娥放心,一边还是老样子,在战场上冲锋在前。

只是随着革命形势的严峻,红军部队遭到国民党的打击,不得不开始转移。易耀彩的家人见状,便写信给他,希望他能回家,先与张凤娥完婚,完成传宗接代的 “任务”。

易耀彩和张凤娥原本就有感情基础,他正想答应父母的要求,却没想到战斗形势再度收紧,他只能投身于激烈的战斗中,无暇顾及自己的婚姻大事。

一直到 1934 年,在即将跟随红军撤退之时,易耀彩才抽空回了一趟家。见到儿子归来,易耀彩的母亲激动地拉着他说:“我的儿啊,你终于回来了,我和你父亲还有凤娥可是等了你好久了。”

易耀彩明白,母亲是希望他能尽快与凤娥姐完婚,留下一个孩子。但一想到前途未卜的革命形势,易耀彩犹豫片刻后摇头道:“娘,我这一去生死未卜,不能连累凤娥姐,你们还是给凤娥姐再找个好人家吧。” 易耀彩忍痛拒绝了与张凤娥的婚事,这一错过便是一生。

临走之前,易耀彩主动找到张凤娥,劝道:“凤娥姐,现在时局混乱,我身为一名战士,不能沉溺于儿女私情。而且我这一去,还不知能不能回来。我已经和爹娘说过了,等我走后,你就找个好人家嫁了吧!”

说出这番话时,易耀彩心中悲痛异常。这么长时间的相处,易耀彩心中十分牵挂张凤娥。如今让她另嫁他人,他心中又怎能不痛苦呢?

没想到张凤娥竟然摇摇头,握着他的手,十分认真地表示:“弟弟,你就放心去干革命吧,我在家照顾好爹娘,等你回来。” 看着张凤娥认真的模样,易耀彩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道别之后,易耀彩头也不回地回到了部队中。

接下来的从军生涯,却是易耀彩难以想象的艰辛。在长征途中,易耀彩接到了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夺下被敌人控制的泸定桥。

然而当他们奔袭 320 公里赶到泸定桥时,却发现这个地方只剩下几道铁索。他们只能沿着铁索一点一点地往前爬,不少将士在敌人的炮火中,跌落进了泸定桥下湍急的江水中。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为牺牲的同志们感到悲愤之时,易耀彩拿起铺桥的木板,身先士卒,直接横着躺在铁锁上,滚了过去。其他将士见此方法有效,也紧随其后滚了过去,这才顺利地解决掉敌人的部队,帮助后续的主力部队通过了泸定桥。

由于长时间的营养不良,在过草地的时候,易耀彩身患重病,倒在了草地上。

好在易耀彩的一名舅舅也在部队中,他的舅舅见状,急忙拿出自己身上最后一口吃的,也就是自己的牛皮皮带,混在水中煮成了汤,给易耀彩喝了下去。在舅舅和战友的帮助下,易耀彩这才得以顺利穿越草地,走过长征,再度投身战场。

可是刚刚到达延安,他就收到了来自家乡的消息,他的父母竟然因为反动派的报复牺牲了。

原来易耀彩走后,张凤娥遵守自己的承诺,在家中照顾两位老人。但因为易耀彩的父母曾经参加过红军的工作,因此遭到了反对派的报复。而张凤娥因为当天出门干活,侥幸躲过一劫,活了下来。

两位老人牺牲,张凤娥心中悲痛异常,她自责是自己没有照顾好两位老人,这才致使他们遭难。于是她拿出全部财产,将两人安葬,好让易耀彩回家之后,能有个祭拜的地方。

此后张凤娥就一个人守在易耀彩的老家,等待着 “丈夫” 回来。不少人曾劝她改嫁,可张凤娥全部拒绝了。她认定了易耀彩,就一定要等着他回来。只可惜,此时的易耀彩还以为张凤娥已经和父母一样离世,也没来得及回家求证,两人再次错失重逢的机会。

不久之后,抗日战争爆发,易耀彩又投身到抗日战争中,根本无心顾及自己的终身大事。一直到 1940 年,和他一同作战的队友在了解到易耀彩的情况后,主动为他介绍了一名随军的女军医,也就是范景阳。

从范景阳身上,易耀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常年驰骋战场的他,心中竟然有了一份悸动。没过多久,两人就匆匆结了婚。易耀彩万万没想到,张凤娥竟然还活着,并且还在痴痴地等着他。

1957 年,易耀彩准备回家乡祭拜父母,这才得知了张凤娥还在世的消息,也正因此,才有了开头的一幕。好在妻子范景阳通情达理,她不仅没有责怪易耀彩,还主动提出要把张凤娥接到城里面,让她过两天清净日子。

可是张凤娥心中虽然悲痛,却不愿意对易耀彩的生活产生影响,便拒绝了范景阳的邀请。她说:“我在乡下住了几十年,已经住习惯了。就算搬到城里,也过不惯那里的生活,还不如就留在老家,还能帮耀彩扫扫墓。”

眼看张凤娥始终不愿意跟他们一起走,范景阳和易耀彩也没有强求,只是他们每个月都会给张凤娥寄一笔生活费,让她的晚年生活能够过得好一些。

身为易耀彩的妻子,范景阳的心中却始终牵挂着丈夫的这个“童养媳” 。在两人有了孩子后,范景阳不止一次地带着孩子前去探望张凤娥,还让孩子称呼她为 “张妈妈”。

这一称呼让一生未育子女的张凤娥倍感欣慰。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两个女人的感情逐渐升温,变得熟络起来。

易耀彩离世之际,范景阳专门派人将张凤娥接到北京,让他们二人见了最后一面。正是范景阳的大度之举,使得易耀彩将军能够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也让张凤娥放下心中的苦楚,渐渐看开了自己的人生。

1996 年,张凤娥因病去世。由于张凤娥没有后代,范景阳拖着年迈的身躯亲自赶到张凤娥家中,为她妥善料理了后事,并将她的骨灰与丈夫易耀彩安葬在一起。

在常人看来,范景阳的做法或许难以理解,但或许正是因为多年的相濡以沫,她才是最了解易耀彩的那个人。这个决定,既是为了丈夫,也是为了孤苦一生的张凤娥。虽生不能同衾,但死后同穴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圆满。

0 阅读:60

家琦说科

简介:每日更新,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