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敌将都怕他?关于赵云的反常战斗力,且看张郃怎么说

勇敢的西柚 2025-01-16 16:20:18
前言

战场上,有一个人的名字让敌军闻风丧胆。

不是吕布,不是关羽,而是赵云。

他一出现,敌将掉头就跑。

连曹操麾下的名将张郃见了他都退避三舍。

这位常山赵子龙到底有多可怕?

且听张郃亲口道来。

张郃

一枪封喉的杀神:为何赵云不屑于阵前叫阵

三国时期的战场上,大将交锋总要先叫阵比武。关羽要说"温酒斩华雄",张飞要吼"燕人张飞在此",吕布更是要在阵前耀武扬威好一阵子。可赵云不同,他从不废话,提枪就上,一击必杀。

曾经有个东吴小将,远远看见赵云策马而来,刚要开口搭话,一杆银枪已经到了面门。这小将都来不及报上名号,就命丧马下。军中传言说:"赵将军打仗从不多话,看他提枪,就知道要出人命。"

建安十六年的汉水之战,曹操大将乐进率兵攻打刘备。乐进是个能说会道的主,每战必先在阵前念叨一番祖宗八代的功绩。这一天他照例要摆谱,远远就喊:"吾乃曹营上将乐进是也!"话音未落,一道白光闪过,乐进肩膀中枪,差点栽下马去。

原来是赵云趁他喊话时抓住战机,一枪刺出。乐进吓得魂飞魄散,再不敢在阵前啰嗦。从此他见了赵云,掉头就跑,连名号都不敢报。

张郃曾经说过:"子龙用兵如同打猎,不动则已,动如脱兔,一枪封喉。我们这些人在阵前耍威风的工夫,他都能要了对手的命。"

赵云不屑于阵前叫阵,是因为他深谙兵法要义。孙子兵法说:"兵贵神速",战场上,时机稍纵即逝。与其在阵前喊上半天,不如直接拿下敌将。这也是为什么敌军将领见了赵云就跑,因为他们知道,跟赵云过招没有试探的机会,稍有不慎就会丧命。

更有意思的是,赵云这种打法还专门克制那些能说会道的将领。这些将领习惯了先叫阵后交手的节奏,突然遇到赵云这种上来就要命的,往往手忙脚乱,连招架之力都没有。

官渡之战后期,有个曹营悍将,仗着膂力过人,在阵前叫嚣要与赵云决斗。赵云二话不说,马到人到枪更到。那将领还在喋喋不休地说着"看我如何取你性命",结果被赵云一枪刺穿咽喉,临死前连自己叫什么名字都没来得及喊出来。

后来曹营将领私下议论:"子龙用枪快如闪电,不给人开口的机会。与其在阵前白白送命,不如见了他就跑。"这话传到赵云耳中,他笑着说:"打仗又不是说书,哪来那么多废话。"

许多人说赵云不讲武德,不给对手表现的机会。可战场本就是你死我活的地方,赵云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反而体现了他对战争的敬畏。在他看来,战场不是表演的舞台,而是决生死的战场。

张郃后来评价赵云说:"常山赵子龙,不重虚名,只重实战。我军上下,无人不惧其锋芒。"这句话道出了赵云为何能令敌将闻风丧胆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他武艺高强,而是因为他的作战风格太过凌厉,不给敌人任何侥幸的机会。

白马银枪:张郃眼中的年轻赵云

建安元年的深秋,幽州大地上枫叶如火。张郃站在袁绍军阵前,远远望见一匹雪白战马奔来,马上端坐着一位年轻将领,银枪在阳光下闪耀生辉。

这是张郃第一次见到赵云。那时的赵云刚到弱冠之年,在公孙瓒麾下担任偏将。按理说,这种年纪的小将在战场上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可这个年轻人不同,他的眼神里透着一股子王者之气。

"文丑将军,你且看那白马银枪的小将。"张郃提醒身边的主将。文丑是袁绍手下第一勇将,平日目中无人,此时却收起了轻视之心。

果然,战鼓一响,赵云直奔文丑而来。两军将士都以为这年轻人会吃大亏,谁知道一交手,竟然棋逢对手。白马银枪在阵前飞舞,招招直取要害。文丑虽然骁勇,却总是慢半拍,好几次差点着了道。

"这小子不简单。"张郃心里暗暗吃惊。他看得出来,赵云并非仗着年轻气盛蛮干,而是招招都在算计。明明是第一次上阵,却打得老练得很。

两将大战五十回合,谁也奈何不了谁。更让张郃惊讶的是,赵云越战越勇,招式一次比一次凌厉。反倒是文丑渐渐力不从心,有点招架不住了。

"此子若不夭折,将来必成大器。"张郃当场就下了这个判断。他看人向来准,这个年轻人身上有股子特别的狠劲,不是那种莽夫的蛮狠,而是雷霆万钧的果决。

战后,张郃打听到这个年轻人的来历。原来他是常山真定人,自幼习武读书,而且生在富贵之家。这就难怪了,怪不得一身武艺这么扎实,打仗又不莽撞。

"你说这赵云真有那么厉害?"有人不信。张郃笑而不语,他知道,真正的猛将不在于力大无穷,而在于懂得用脑子打仗。赵云年纪轻轻就能和文丑打成平手,靠的就是这份聪明。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郃看人很准。这个年轻的赵云,一路走来,越战越勇。他不像其他年轻将领那样好大喜功,而是沉稳内敛,遇强更强。每次交手,他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候爆发出惊人的战力。

有一次,张郃遇到个从北方来的将领,闲聊时说起年轻时见过赵云。那将领说:"我也见过,那会儿他骑着白马,提着银枪,光是站在那里,就让人觉得不好惹。"

张郃深以为然。那时的赵云,虽然年轻,却已经隐隐有了日后"常山赵子龙"的风范。他不靠嗓门大,不靠耍威风,光是那份沉着劲,就够让人心惊。

每每回想起初见赵云的那一幕,张郃都感慨万千。谁能想到,那个在幽州战场上初试锋芒的年轻人,后来会成为让敌将闻风丧胆的常山赵子龙?可细想想,从那时起,赵云身上就藏着一股子不同寻常的锐气。

这些年过去,张郃始终记得那个秋天,白马银枪的少年将军,在战场上留下的第一抹惊艳。

七进七出:并非传说的真实战绩

长坂坡一战,成就了赵云的不朽传奇。这一仗不是吹出来的,张郃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场驱动千军的壮举。

那是建安十三年的夏天,曹操大军压境,刘备在长坂坡狼狈撤退。军心慌乱,数十万百姓夹杂其中,乱成一锅粥。就在这时,有人发现刘备的家眷还在后面。

赵云二话不说,调转马头就往回冲。张郃当时就在曹军阵中,看见这一幕都傻了眼。这可是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啊,就算是天神下凡,也得掂量掂量。

可赵云不管这些。他的白马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就冲进了曹军阵型。张郃亲眼看见,赵云一枪挑翻夏侯恩,又一枪刺死乐进部下的偏将,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

曹操在中军看得入迷,连声叫好:"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他下令全军围剿,但只准生擒,不许伤他性命。这一声令下,反倒坏了事。几十万大军,人人都想立功,反而乱成一团。

赵云抱着阿斗,在军阵中来回冲杀。张郃数了数,光是他亲眼看见的,赵云就在重重包围中杀进杀出足有七次之多。每一次冲杀,都能带出一批刘备的家眷。

有人说这是夸大其词,可张郃作证:"那天我就在现场,赵云的白马都跑瘸了,枪尖都砍卷了,铠甲都染红了,可他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最惊险的一幕是在第五次冲杀时。赵云的马已经精疲力尽,在一处泥坑前突然跌倒。曹军将士一拥而上,眼看就要把他们给包了饺子。

这时候换了别人,恐怕早就投降了。可赵云在马倒的瞬间,一个翻身就护住了阿斗。他单手持枪,旋转如风,逼退了一圈敌军。那匹白马也像通人性似的,突然爬起来载着主人冲出重围。

"那一刻,我就站在不远处。"张郃说,"赵云浑身是血,连眼睛都红了,可他抱着阿斗的手却稳得很。那股子拼命劲,看得人头皮发麻。"

最后一次冲杀时,已经是黄昏时分。赵云的铠甲都碎了,手上的银枪也卷了刃。可他硬是顶着万箭穿心的险境,把最后一批家眷救了出来。

曹操亲自站在高处,看得如痴如醉:"这才是真的猛将啊!"他惋惜地说,"若是能将此人收入麾下,何愁天下不平?"

张郃后来回忆说:"那天的赵云,简直不像凡人。他一个人做到了千军万马都做不到的事。我这辈子见过的猛将不少,可像他这样以一当万的,却是头一个。"

这一战之后,赵云的威名传遍天下。但他本人对这些功劳却不以为然。有人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只说了一句:"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不救不行。"

张郃说得对,长坂坡之战的赵云,展现的不只是武艺,更是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他创下的七进七出,不是吹出来的传说,而是实打实的战绩,每一次冲杀都写在当时随军书记官的战报上。

这样的赵云,怎能不令敌将闻风丧胆?

越危险越勇猛:赵云的反常战斗力

常人遇险避退,赵云却是逢险向前。越是危机四伏的时候,他反而越能爆发出惊人的战力。这种反常的特点,让敌军将领捉摸不透。

建安十八年,赵云在涪水遭遇曹军围攻。当时他只带了八百人,对面是张郃领军的五万大军。按说这种局面,投降或者逃跑都情有可原。可赵云不但没退,反而主动出击。

"那天差点把我的魂都吓飞了。"张郃后来说,"赵云带着人马冲过来时,我以为他是疯了。谁知道这家伙越打越勇,竟然在我们的重围里杀出一条血路。"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每当赵云陷入绝境,他的战力反而会突然暴涨。就像一头被逼到绝路的猛虎,不但不认输,反而会爆发出平时数倍的力量。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叫做"应激反应"。普通人在极度危险时会陷入慌乱,而极少数人却能在危机中保持冷静,甚至激发出超常的潜能。赵云显然属于后者。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的白马突然跌倒,眼看就要被乱军砍死。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云不但护住了阿斗,还能反手一枪挑死两个追兵。这种临危不乱的表现,简直超出常人想象。

"赵云打仗有个怪脾气。"张郃说,"战况越危急,他反而越冷静。别人急得直冒汗的时候,他能想出最厉害的破局之策。"

荆州定军山一战就是明证。当时赵云腹背受敌,前有夏侯霸断路,后有张郃追击。换了常人,恐怕早就乱了方寸。可赵云愣是在这种绝境中,想出了声东击西的妙计。

他先是假装向西突围,调虎离山。等张郃带兵追击时,突然回马向东,一举突破了夏侯霸的防线。等张郃反应过来时,赵云已经带着人马安全撤离。

这种反常的表现,让敌将捉摸不透。你要是跟他正常对战还好,一旦把他逼到绝路,反而会激发出他最可怕的一面。

"打仗这么多年,我就没见过这种人。"张郃感叹道,"一般人被围困时都会慌乱,可赵云偏偏相反。他越是处境危险,打起仗来越是厉害。"

这种特点让赵云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敌军将领都摸不准他的脾气,生怕把他逼急了反而会吃大亏。久而久之,但凡看见赵云出现,很多将领都会选择避而不战。

有意思的是,赵云自己对这个特点也说不清楚。有人问他为什么越危险越勇猛,他只是笑笑说:"大概是被逼的。"

这话听着简单,却道出了真谛。正是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才造就了赵云在战场上的无敌之姿。

张郃曾经感慨:"常山赵子龙此人,不能用常理度之。你以为他会退缩的时候,他偏偏会给你最狠的还击。这样的对手,谁不怕?"

这就是为什么敌将见了赵云就躲。因为没人愿意去赌那个险,万一把他逼急了,指不定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名将之惧:敌将为何见赵云即逃

"常山赵子龙来了!"这句话在三国战场上,堪比千军万马的震慑力。但凡听到这话,不少悍将都会不由自主地打个寒颤。

这种现象用现代心理学来解释,叫做"习得性恐惧"。简单说就是,赵云在战场上创造了太多的"恐怖传说",导致敌将们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畏惧。

张郃就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次曹营一个新来的将领不信邪,非要挑战赵云。老将们劝他:"赵云不比其他人,千万别去招惹。"这新来的将领偏不信,结果冲上去就被赵云一枪挑落马下,命丧当场。

"从那以后,但凡提起赵云的名字,那些年轻气盛的将领都老实了。"张郃说,"打仗归打仗,可命只有一条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赵云从不空放狠话,出手必见血。在他面前耍威风,那就是在拿命开玩笑。久而久之,但凡遇到赵云出战,敌将们第一反应就是撤退。

建安二十年的荆州之战,东吴大将凌统领兵来犯。这凌统也是员悍将,平时横冲直撞惯了。可当他听说赵云来援时,二话不说就退兵了。

有人笑话他胆小,凌统却说了句实在话:"我好歹还年轻,不想这么早就去见阎王。"这话虽然难听,却道出了很多将领的心声。

张郃分析说:"赵云和其他名将不同。关羽、张飞虽然勇猛,但至少会给对手一个表现的机会。可赵云不同,他从不讲什么江湖道义,遇敌就像猛虎扑食,一击必杀。"

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让敌将们望而生畏。没人愿意去赌那个险,万一赵云一枪封喉,连名号都来不及喊就死了,那也太憋屈。

更可怕的是,赵云越战越勇。其他将领年纪大了都会江河日下,可他却像是永远打不垮。建安二十四年,已经年过半百的赵云在定军山一战中,还能杀得曹军丢盔弃甲。

"这简直不是人啊。"张郃感叹道,"正常人都会有江河日下的时候,可赵云却像是不会老一样,总能保持最巅峰的状态。"

这种持久的战斗力,更增添了敌将们的畏惧。因为他们知道,赵云不是靠一时之勇,而是真的有着常人难及的本事。

还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赵云从不轻易放过投降的敌将,因为他深知战场规则。有次一个敌将跪地求饶,赵云二话不说就取其性命。从此以后,敌将们宁可逃跑也不愿投降,因为他们知道在赵云面前装可怜没用。

"赵云这个人太可怕了。"张郃总结道,"他不但武艺高强,更懂得如何在敌人心里种下恐惧的种子。见了他掉头就跑,这不是怯懦,而是对生命的珍惜。"

到了赵云晚年,光是他的名字就能让敌军闻风丧胜。东吴的陆逊虽然年轻气盛,可一听说"常山赵子龙"出马,立马就偃旗息鼓。

这就是真正的威名,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用一场场真实的战绩铸就的。敌将见了赵云转身就跑,与其说是害怕,不如说是一种生存本能的选择。

毕竟在战场上,能活着回家,比什么都强。

结语

赵云的传奇,不仅在于他的武力,更在于他的战斗意志。他从不在阵前浪费时间叫阵,一出手就是致命一击。这种雷厉风行的作战风格,才是让敌将闻风丧胆的真正原因。

你觉得,如果把赵云放在现代特种作战部队,他会创造怎样的传奇?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 作者:陈寿

2. 《三国志裴松之注》 作者:裴松之

3.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4. 《三国史话》 作者:吕思勉

2 阅读:939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01

用户15xxx01

9
2025-01-17 12:14

应该先看看你们云吹多么不要脸!更多的武将看见赵云都要弄死‘它’

白雪欺头惜怜花

白雪欺头惜怜花

6
2025-01-17 11:52

张郃:我说过了吗!我说过了吗!我说过了吗?!!!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

5
2025-01-17 22:52

人狠话不多

李会

李会

2
2025-01-17 14:38

你确定张郃说过这么多的废话

夜雨声声烦

夜雨声声烦

1
2025-01-18 14:40

不管演义和三国志,赵子龙都能打。。至于领兵那就不知道了

黑色的传说

黑色的传说

2025-01-18 00:10

子龙武艺超群,敏捷直接拉满,那些力战根本干不过敏战

名字一定要长

名字一定要长

2025-01-18 12:10

[汗]

大爷还是你大爷

大爷还是你大爷

2025-01-18 13:51

罗贯中:我没见过赵云,但我真的见过七进七出的李文忠啊[笑着哭][笑着哭]

勇敢的西柚

勇敢的西柚

关注我,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