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4兄弟当红军剩一人后授大校,儿子成就更高授上将任国防部长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3-09-22 00:48:11

兴国江背养源村,地势东高西低,狭长的盆地上依山而建的民居,形成几个建筑群,其间是莲田和稻田,这登高一望便把村舍田园尽收眼底的地方,周围远处的峰峦,山并不高峻,植被并不茂盛,却孕育出两条潺潺不绝的山溪,细流如线,养育这里的田地,池塘和花朵,这里翠峦峻岭,绵延广阔,数峰并列,中峰独秀,云雾飘渺,直刺云天。风景如画的乡村美景,被人誉为世外桃源式的风光。

养源村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由于兴国一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红军队伍在这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这里的地理条件利于武装斗争,远离反动势力统治的中心,交通不便、经济滞后、人民穷困,酝酿着革命的巨大爆发力,还可利用敌人派系矛盾争取战略生存空间。特别是对于革命早期以游击战为主的工农红军来说,地势险要、幅员广阔的山区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消灭敌人。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利于极大地保存和发展武装力量。易守难攻,回旋余地大,便于屯兵和藏兵,与敌开展游击斗争,是天然的革命根据地。

其次是兴国人杰地灵,人民多忠勇豪迈、深明大义、舍生忘死,富有民族气节、忠勇风骨,尚武精神、忧患意识,形成了崇文尚武的地域文化,在晚清及民国初年,都曾经走出过不少的将军。

再就是这一阶段正值封建势力腐朽衰败、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军阀割据混战的旧社会,工农阶级苦难深重。正如兴国山歌所唱:“农民头上三把刀,租重税恶利钱高。剥了皮来又刮肉。骨头熬出四两膏!”,饱受地租压力、地主剥削,加上苛捐杂税和兵丁夫役,普遍生活贫苦、阶级仇恨深重,为求解放求翻身而革命的意念在穷苦出身的年轻人心里波涛翻滚,红军为农民众打天下的政治主张,正符合大家的心愿,大家都认真思索着,认为红军才是为穷人争天下的军队,只有参加红军为穷人出力,才是自己做好事情的初衷。

正是这些特殊条件的叠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整个兴国的革命最彻底,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势头最好,尤其是“扩大铁的红军”,每一个乡每个村都掀起了扩红热潮,扩红机构组织文艺队、舞蹈队,纷纷进入乡村田间地头,以又唱又跳的方式来鼓励男儿勇参军,兴国山歌《当兵就要当红军》中“送来当红军,家中时莫要管,一心一意当红军”。《送郎当红军》,“送郎当红军, 革命格要认真, 上前线杀敌人, 杀敌要不留情。”当时才二十多万人口的兴国,就有五万多人参加正规红军部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中央警卫师”三支红军主力。

在今天的兴国塘石村有一个模范广场,广场上繁花簇拥,青松环抱中,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塑像,便是响应中央号召“扩大百万铁的红军”,组织制定了“红五月扩红突击计划”,全力开展轰轰烈烈的扩大红军运动,短短3个月时,全县组织动员了万余名青壮年参加了兴国模范师、工人师、少共国际师,兴国成为中央苏区扩大红军的模范县,并授予“模范兴国”的光荣称号。

这三支大部分由兴国子弟组成的红军队伍,在奔赴前线时,向红军总部提出三个小小的要求:一是发给红军统一的军装。由于当时苏区红军是艰苦创业,他们一开始都是农民的装束,因此,他们一致要求穿上红军的服装,光荣地离开家乡,奔向前线;二是批准他们完成家乡的夏收夏种“双抢”,收割好稻子种好晚稻,再开赴前线。由于这些参军的全部是农民,为了不让家里的土地荒芜,家里人有个好的收成,作为家庭主力劳动的男人上前线,在家里的妇女儿童,对于农田的“双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最后兴国老乡要求编在一个师.,乡里乡亲好有个照应。上级全部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这些兴国子弟参加红军之后,后方支援前方的热潮也丝毫没有放松,他们为红军亲人编制草鞋,输送粮食,自己家以红薯和野菜补食,即使是田里的禾苗青黄不接,稻谷离收割还差一个多月,依然去田里选择半成熟的谷穗,一穗半穗地剪下来自己充饥和供应红军,被称为“剪黄”,解决了前线红军作战部队的粮食供给,为红军打胜仗提供了保障。

1934年9、10月间,中央红军集中红一、三、五军团主力,在兴国进行了一场长征前夕的最后大战,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等优势装备向红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红军将士英勇作战、顽强阻击。经过激战,红军部队退守日头岭一带和高兴圩以东的腊石寨一带,继续吸引敌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有7个师约4.5万人从兴国开始踏上万里长征路,兴国模范师编为红三军团第六师,另一支编入红八军团,从此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长征时,兴国模范师担任的是全军的右路先锋,先后攻占领韩坊、古陂、砰石,掩护中央纵队顺利通过第一道封锁线,有一首写长征的诗: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描述的就是兴国模范师打的胜仗。很快部队进入著名的湘江之战中,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纵队的右翼掩护,在湘江东岸与敌血战3天。随后,中央纵队渡过湘江,江东只留下兴国模范师十八团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接应红八军团。他们在江东陷入了广西军阀八个整编师的重重包围。第十八团在陈家背被敌人3个师包围,血战一天,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湘江之战,兴国模范师伤亡过半,只剩下了2000多人,此役做出了巨大牺牲。

湘江战役,这场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战役过后,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红军将士的鲜血和遗体甚至阻塞了大江的弯道,以至于当地人民“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战役中,为掩护中央纵队过河,红6师再次伤亡过半。其中,红6师18团在陈家背被敌3个师包围,血战一天,弹尽粮绝,与“断肠将军”陈树湘率领的红五军团34师一起,整建制阵亡在湘江河畔……

在历经数次的突破、掩护、阻击战斗后,英勇的红6师兵力锐减,在遵义会议之后被取消番号,缩编为独立团。另一支主要由兴国子弟组成的部队,同样付出了巨大牺牲——作为湘江战役的后翼掩护部队,红8军团10922人战役后仅剩区区600余人。充满血与火的长征路上,“兴国模范师”没有了、红6师的番号取消了、红8军团整体撤销了,但12038名兴国子弟的坚守和视死如归让敌人胆颤,他们用牺牲告诉敌人:英勇的红军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在这里,我们介绍兴国江背养源村李绍珠、李绍江、李绍峰、李绍福四兄弟参加红军的故事。

兄弟四人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自从家乡来了红军队伍,几兄弟都踊跃报名参加了少先队,经常和武装工作队在一起,帮助贴标语、送信、站岗、放哨,和群众一起打土豪、分田地。随后少先队整体参加正规红军,他们苦练杀敌本领,特别是大哥李绍珠,到了长征前夕,就当上了排长。

此时,兄弟四人都一同跟随大部队长征,在这条铺满血与火的路程,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中,面对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环境险恶,粮食短缺的环境,发扬百折不挠的意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凝聚成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李绍珠所在的红2师是长征的开路先锋,在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城,执行警备任务,迎接党中央进驻遵义;攻占娄山关,占领桐梓、松坎,向四川方向警戒,保卫遵义会议召开;后来的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一系列行动中,立下战功的他晋升为连长。

然而,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李绍珠去寻找他的三个弟弟时,得知他们都在长征途中的浴血奋战壮烈牺牲,他擦干眼泪,继续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抗日战争期间,李绍珠担任了八路军的连长、营长,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职务才晋升到了团级干部,是副团长级别,但他依然战斗在一线。

直到全国解放之后,作为三十年代就参加红军的李绍珠升为团级干部,1951年5月第1野战军1兵团7军主办的《国防战士》报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李团长学文化》的报道,写的就是他的先进事迹。由于小时候他家非常穷,根本没有念过书,参加红军后战争年代又没有时间读书,后来,他当了团长,身为领导干部,觉得自己的文化程度不够,因此,自己买了毛笔,利用废纸学写生字,边认边讲,每天晚上,都要写完几十甚至几百字才睡觉。随后天天坚持写日记,他学习文化的热情很高,同时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所以进步很快,后来提升为铁五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

在担任师长期间,李绍珠工作干劲充足,而且时刻保持红军时期艰苦奋斗的作风,他长年“脚穿草鞋”,被人尊称为“草鞋师长”。此时,他的部队奉命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开路架桥,朝鲜多高山、峡谷、河流,冬季冰天雪地,春天暴雨成灾,龟城到殷山129公里的铁路,跨越东门川、川坊江、大宁江、九龙江、清川江、大同江等河流,穿越龟山、久殷山、退逾岭、长城岘口等山峰和临江的悬崖峭壁,施工任务异常艰难。上级下令:“一月入朝、二月开工、四月完成。”

面对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施工条件极其严峻、工具极端缺乏,美军不断空袭的情况,李绍珠天天穿着草鞋,奔波在工地一线,亲自布置工程进度,坐镇前线指挥,为此,多次被敌机炸伤,他依然轻伤不下火线,铁路终于建成通车,志司总部发电对他进行嘉奖“这条铁路的修建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有其重大的经济意义。

抗美援朝胜利后,李绍珠率部修建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铁路专用线等,他在工程设计人员陪同下,拿上图纸,徒步跋山涉水,攀悬崖,跨河流,过深涧,越绝壁,详细踏勘了线路走向,重点桥隧,工程数量,科学组织施工,向国家交出了一条又一条高质量铁路,为祖国建设事业立下卓著功勋。

李绍珠十分低调,几十年腥风血雨,几十年刀光剑影,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在当上师长之后,曾经回过一次老家,当时,村里人以为大官回来了,自然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恰好有一名当年欺负他们兄弟的族嫂,突见带着警卫员的李绍珠欲要下跪谢罪,却被李绍珠赶忙制止。李绍珠少年时受尽这位族嫂欺凌,面对族嫂,李绍珠早把这些陈年旧事抛如弃履。还笑着对她说,我受组织教育多年,不会跟你们算旧账的,用不着害怕。

同时,李绍珠教育孩子特别严格,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由于当年他率领的部队大都在山沟里施工,工作流动性大,家属子女往往和部队分离,孩子上学断断续续,一家人很难团圆,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父辈的言谈举止,行事作风,言传身教,透过点点滴滴,对子女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后来孩子们都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锻炼,正是他良好的家风,他的子女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那个年代,李绍珠年仅12岁的儿子李尚福,就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加入到父亲的修建队铁路的伍当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双瘦弱的臂膀扛起过一筐筐沉重的石料。也就是从那时起,李尚福有了一个梦想,想要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来,李尚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国防科技大学,因为这个地方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上学期间,李尚福认真学习航天领域相关知识,研究生也考上了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毕业后,李尚福如愿以偿进入到了某发射中心工作,他在父亲的影响下,用自己的智慧与奉献,传承着中国的航天梦,让全世界看见中国力量,随后,工作成绩突出的李尚福晋升为少将,先后担任总装备部参谋长、副部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并授予中将军衔,几年后晋升为上将,担任国防部长。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老红军李绍珠戎马半生,一心为党、为国、为民奋斗,真可谓是虎虎生威的“虎父”,后晋升为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司令员(副军职),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授予大校军衔。他儿子是专业技术人才出身的高级将领。这一对值得后人敬重的父子,在老家一时传为佳话。

0 阅读:0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