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南飞雁,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副院长,专业作家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齐桓管鲍的故事,流传至今两千多年了,齐桓公任人唯贤不假偏私,管仲知恩图报敢于作为,鲍叔牙举贤让贤心底坦荡,已被史家镌书于典籍,被民众相传于子孙。两千多年来,我们习惯于赞扬齐桓公之胸襟格局,管仲之懂得进退,鲍叔牙之识人入微,不过当我们把目光停留在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这一年,所思所想的或许不止于此。
就在两年前,公元前645年,管仲弥留之际,齐桓公向他咨询继任者,管仲明知齐桓公有意让鲍叔牙为相,却举荐了公孙隰朋,理由是鲍叔牙为人太正直,对上容易得罪君主,对下容易开罪小人,不利于公也不利于私。齐桓公接受了这个建议,不料公孙隰朋继任不久也去世了,齐桓公请鲍叔牙接任国相,鲍叔牙提出做国相可以,但必须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逐出国都,齐桓公虽然照办,却又很快召回了三人。鲍叔牙坚决反对齐桓公此举,果然既得罪了君主也开罪了小人,最终黯然辞世。又过一年,齐桓公重病时五子争位,易牙等三人为乱一时,病中的齐桓公被封锁在宫里活活饿死,死后数十天无人收敛。
齐桓管鲍君臣同心时,可以九合诸侯,王霸中原,但在管鲍相继去世之后,齐桓公却身死国衰,霸业消无。大多数人对待历史,都会选择性遗忘掉英雄天才们的不幸结局,更少去想想这种不幸的成因。管仲生前辅佐君主励精图治,给齐国带来了号令诸侯的荣耀,死后也极尽哀荣,名垂青史,却在有生之年未能将所作所为制度化,以至于人在政兴、人无政亡。鲍叔牙尽管善于识人辨人,却不能像管仲那样得到君主的绝对信任,同僚的集体拥护,以至于无法制止小人祸乱。齐桓公身为君主,胸襟格局气魄都在,却太依赖于一人之力,一旦所托非人就大事去矣。归根结底,君臣三人都未能将实践有效的作法措施定为制度,用制度的力量而不是个人的力量去经略国家。
易中天先生说过,中国人看历史往往有三个梦:最高的是明君梦,希望有好皇帝来开天下太平,没有明君就做清官梦,靠清官贤臣以死进谏惩处奸臣,两者都没有的话,还有侠客梦,靠侠客除暴安良。齐桓公是明君,管鲍是贤臣,可君臣三人的事业最终旋踵而弭。历史给我们的感慨,不在于其吊诡,也不在于其无常,而在于启迪。对这三人来讲,给我最大的感慨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要人还是要制度。
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古人。但这样的故事在300年后以完全相反的结局出现。商鞅惨死于车裂之刑,但他留下的是制度。商鞅一个人的荣辱兴衰,并未动摇秦国变法后确立的种种制度,这也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坚实基础。作为个人的商鞅与管仲,作为制度用武之地的秦国与齐国,都是令人掩卷长思的历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