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聚会上,小夏突然神秘兮兮掏出手机:“他今天给我发了27条消息,昨天半夜还给我点外卖...”
屏幕上是她暧昧对象疯狂示好的聊天记录。
三个月前这个男人还对她若即若离,现在却完全陷入“戒断反应”的状态。
很多人在暧昧阶段,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
“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有的情绪波动,好像都被对方拿捏住了”。
对方能随心所欲,好像不受自己影响;
可自己却会因为对方的一点点情绪和反应,都产生很强烈的波动。
哪怕对方几分钟不回消息,自己就开始患得患失,胡思乱想。
当你产生这种念头,就说明在暧昧关系里,你的段位远低于对方。
一个高段位的暧昧对象,往往有着精准的洞察力,随意出招,都能让你无从招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何让暧昧的异性对你上瘾?
-01
吊桥效应:制造不确定性
什么是吊桥效应?
可以理解为,让你产生情绪剧烈波动的人,往往会让你产生“爱情的错觉”。
你跟谁在一起,情绪波动更明显,延续时间更久,那么你就更容易喜欢上这个人。
类似的心理学效应还有“间歇性强化”。
背后的心理学实验早就证明:
随机给予奖励的老鼠,会比固定奖励的老鼠更疯狂按压“食物按钮”;
持续按压,持续给予食物,老鼠很快就失去了兴致;
持续按压,都没有食物出现,老鼠就会停止按动,直到饿死。
暧昧期切忌做24小时在线的客服,要学会制造情绪落差感。
对方随便给你发条消息试探你,你就激动得像看见零食的小孩子;
你立刻秒回对方,恨不得提供360度无差别的情绪价值。
这对你而言,是没有好处的。
一位男士分享自己的暧昧经历:
每次女生发来消息,他不是秒回而是随机间隔——有时5分钟,有时1小时。
更绝的是,他会在深夜突然分享一首契合对方心情的歌,然后直接消失。
这种难以预测的节奏,反而让对方琢磨“他到底喜欢我吗?如果不喜欢,为什么要这样?”
人类对未完成事件有天然的执着——蔡格尼克效应。
当对方开始猜测你的心意,这场游戏的主导权就已经易主;
因为你的言行举止,已经足以撩拨对方的情绪。
-02
建立心锚:在TA大脑植入“想念你的开关”
对方看见某个东西,就能想起你;
闻到某种气味,就会想到你身上的味道;
看见某种食物,去了某个地方,都会联想到你们在一起的瞬间。
什么是心锚?
打个比方:
你不太能吃辣椒,每次吃完辣椒,你都会辣的全身出汗,嘴唇肿起来。
于是,每次看到很多辣椒,你都忍不住吞咽口水,产生紧张感。
这不是喜欢吃辣椒,而是你潜意识想起了吃辣椒的痛苦。
在感情里也是如此。
建立心锚的意义,就是通过日常一些小细节的“强化”,加深你在对方脑海中的印象和地位。
有一个海王,每次约会必做三件事:
带女生闻特定味道的香水;
路过固定的甜品店,每次都买一份女生爱吃的甜品;
每一次分开,他都会制造分别时的一些行为和话语、
在这种拉扯之下,女生每次路过甜品店,都会拍下照片发给他;
每次看见或闻到类似的香水味道,都会想起他;
每次看电影中的一些画面,都会和他分享。
字里行间都是对他的想念。
很多人喜欢玩“鬼屋,密室逃脱”这类冒险的,刺激的游戏。
在玩的过程中,强烈的刺激感,一起参与游戏人的表现等,其实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状态,就是上瘾机制的建立和形成。
暧昧的高手,会在你的大脑中设定一个“想念开关”;
经常跟你做一些你所没有尝试过的事情,让你在后来每一次经历,都会想到对方。
-03
戒断反应阶段:完成上瘾成性的最后一环
所有让人上瘾的事物都符合“快乐——剥夺”循环。
就像很多人会说:
“如果你不给我结果,为什么让我看到希望?”
“如果你不在乎我,为什么要对我这样好?”
这些都是“戒断反应”的表现。
当TA已经习惯你的存在时,突然抽离的行为,会激活大脑的渴求机制;
这不是玩消失,而是制造“被迫中断”的假象。
有个安利:男生每次约会,都会送女生到小区门口,女生也欣然接受。
某一次,两个人吃完夜宵后,男生送她到小区门口时突然提出:“我今天送你到家门口吧”。
等电梯时他突然接到“紧急工作电话”,一边跟女生道歉表示很遗憾,一边打着电话离开。
这个未完成的场景会让女生整晚胡思乱想:
“如果他没有去忙,今天晚上会发生什么?”
这个策略很容易建立起异性对你的依恋和不舍,但凡事都要“有度”。
就像去四川吃火锅,微辣就已经是“不能吃辣人”的灾难;
如果非要勉强自己去尝试特辣,变态辣,那就是过度尝试。
微辣让人能够接受,太辣了就让人从心里面将其“拉入黑名单”了。
当对方开始主动时,用“临时后撤”刺激TA的得失心,这就是“损失厌恶效应”。
暧昧让人着迷的原因是什么?
就像喝酒。
让人上瘾的不是酒精本身,而是入口时的层次感,回甘时的余韵,和那种“差一点就够到”的微妙距离。
话题:你会在暧昧关系里上瘾吗?作者何所欢:
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长,社交关系等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