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抽动?根本原因在于“风动”二字。具体来说,就是这三种失衡:
第一,肝风内动,筋脉失衡。
《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抽动症的本质是肝阳亢逆,化风上扰。现今孩子课业压力叠加电子屏幕刺激,极易耗伤肝阴,导致肝木失养,虚风内动。常见眨眼、耸肩、甩手等"风动"之象。

第二,痰浊扰动,神明失衡。
"脾为生痰之源",如今高糖高脂饮食泛滥,损伤脾胃运化。痰湿内生,随肝风上蒙清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喉中怪声等"痰扰"之症。

第三,心神失养,阴阳失衡。
"心主神明",长期抽动耗伤心气,加之肝木过亢反侮心火,形成"心肝火旺-痰湿阻滞"的恶性循环。患儿常伴入睡困难、多梦易惊。

第四,营卫失和,肌腠失衡。
《金匮要略》言"风邪客于肌中则瞤动",腠理不固则外风易侵。抽动症患儿多表虚不固,稍遇外感则症状加重。

如何调和这四重失衡?关键在于"平肝、化痰、宁心、固表"。
平肝:镇潜亢阳,熄风止动;
化痰:健脾祛湿,杜绝生痰之源;
宁心:滋养心血,安养神明;
固表:调和营卫,抵御外邪。
受《伤寒论》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启发,我临床中常用以下改良方剂:
柴胡、白芍、龙骨、牡蛎、半夏、全蝎、蜈蚣、甜叶菊。

加减:
• 喉中痰鸣加胆南星;
• 睡眠不安加酸枣仁;
• 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
门诊案例:
7岁患儿小宇,抽动症病史3年。初诊时见频繁眨眼、甩臂,伴喉中"吭吭"异响,上课无法专注,入睡需1小时以上。家长诉孩子"像上了发条的玩具,越紧张越抽得厉害"。
刻诊:双目连眨,肩臂不自主抽动,面色青黄,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脑电地形图显示θ波慢化。

辨证属"肝风夹痰,扰动心神"。以改良柴胡龙骨牡蛎汤为基础,加胆南星6g、远志6g。
服药1周,眨眼频率下降60%,喉中异响消失。守方加减调理1个月,入睡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抽动症状仅在疲劳时出现。3个月后随访,老师反映"上课小动作明显减少",成绩提升15名。

为什么这个改良方剂的效果如此显著呢?
肝脾同调:柴胡、白芍疏泄肝气,半夏、炙甘草健脾化痰,阻断"肝木乘土"的恶性循环;
虫类搜剔:全蝎、蜈蚣入络搜风,针对抽动症"久病入络"的特点;
龙骨牡蛎:既重镇安神,又收敛浮阳,形成"阴阳双补"之势;
固表御邪:黄芪、防风暗合玉屏风散意,减少外感诱发。